中铁七局集团武汉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我国路桥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再加之各项技术的更迭发展,使得移动模架技术在桥梁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一些高墩、软基、跨越山谷河流等地段中应用更是广泛。与之前传统的现浇梁施工方法对比,采用移动模架施工对于各种复杂地质情况及高墩身制梁具备优势,极大地保障了桥梁施工的质量及进度。本文就以移动模架中的技术控制要点作为中心展开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移动模架;结构组成;技术控制要点
1、移动模架运行原理分析
目前常用的移动模架形式主要包括上行式移动模架和下行式移动模架两种,其中上行式移动模架,主要是利用墩顶预埋件将之作为上行式移动模架的支撑点,而模板和施工所产生的荷载是由主梁进行承担的,主梁的总长度通常要大于两倍的跨径,为模架在桥墩之间进行移动提供相应的便利,然后模板通过吊架系统和主梁进行联系,并做到和桥轴线分离,确保移动模架可以顺利通过墩身,也为模架的拆装提供便利。在施工标准段的时候,前、中、后支点需要依次进行轮换,主梁的移动则需要在前、中、后的支点的位置上进行,吊架的移动是在主梁位置上进行的,全部的施工荷载都通过前、中、后三支点传到墩顶。下行式移动模架需要利用墩柱预埋件作为其支撑点,主梁同样承担模板和施工环节产生的荷载,且其需要分别布置在桥墩两侧的牛腿上方,共设置两对,每一对牛腿分别需要借助高强螺纹对拉方能固结在桥墩上。在一跨梁浇筑施工完成之后,脱模打开,整体的模架需要下移与梁体脱离。而位于底模下方主梁之间的横梁需要从中间打开,借助位于牛腿和主梁之间的横向液压系统,从反方向打开两侧的主梁,随后在前横梁和后方C型梁的配合使用下,借助纵向液压系统将两侧的主梁移动到下一跨段的施工位置。
2、移动模架技术施工控制要点分析
2.1移动模架必须要进行检查的项目及其控制要点
在进行模架动作的时候,为了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及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必须要对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细致的检查:第一,在模架倒腿的时候,需要对前辅助支腿的焊缝、螺栓、销轴及结构变形与否和支腿立柱安装的垂直性、支腿托架和桥墩的锚固紧密性进行检查。第二,针对棒柱框和过渡托架,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检查其焊缝、螺栓及结构变形与否和过渡托架和桥墩锚固的紧密性。在浇筑和纵移过孔的时候,需要检查垫梁和桥墩或者临时立柱的锚固紧密性,在模架纵移过孔的时候,需要检查安装抱箍连接架与否。第三,针对前承重支腿,在浇筑和纵移过孔的时候,检查是否出现焊缝、螺栓、销轴及结构变形问题,在模架纵移过孔的时候,则是需要检查上下滑板涂抹足够黄油与否、前承重支腿和棒柱框的锚固紧密与否。第四,后承重支腿需要在浇筑和纵移过孔的时候同样检查焊缝、螺栓、销轴及结构变形出现与否,在模架纵移过孔的时候,同样对上下滑板黄油涂抹足量与否进行检查。第五,针对后辅助支腿,在模架倒腿的时候,对焊缝、螺栓、销轴及结构变形与否和支腿立柱安装的垂直性。在模架纵移过孔的时候,需要对轨道和砼梁腹板位置对应与否及纵移轨道的润滑性进行检查。除此之外,主 桁梁框架、顶部长挑梁、吊挂曲臂等都需要在施工环节之前分别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检查,确保施工安全及质量。
2.2人员配置及防风锚固
由于移动模架本身属于桥梁施工环节中的规模较大的临时设施,为此,人员配置需要根据施工要求进行合理配置,一般而言,需要如下的人员构成:第一,具备深厚移动模架施工作业原理要求及指挥能力的指挥人员1名。第二,熟悉移动模架和桥梁施工施工基本原理及要求的工程师及安全检查人员各1名。第三,观察人员6人左右,具体数量可以自行调节。
第四,电工、起重工、液压工、钳工等人员,这些人员都需要具备模架施工经验及基础理论知识和故障排除技术,数量可根据施工要求进行调节。
移动模架常用的防风机构主要包括大风警报仪、前后支腿和桥墩之间的顶紧锚固等以及其他一些临时性锚固措施。在移动模架纵移过孔的时候,施工环境的风速需要小于13m/s,而浇筑作业环节的风速则需要小于18m/s,在移动模架不工作且处于合模状态的时候,风速需要小于35m/s。
在这个环节中,需要通过设置和桥墩顶紧的装置,确保外模和桥墩可以锁定。在进入浇筑工作之后,需要借助顶部长挑梁、吊挂曲臂和外模连接两榀主桁梁成为一个主体。此外,需要将φ36 高强度精轧螺纹钢筋锚固预先埋设在前承重支腿、棒柱框、桥墩之间,而模架的纵向需要使用纵移油缸进行锚固。
2.3模架技术施工环节中的控制要点
移动模架技术在具体的施工环境中,主要包括了模床姿态的调整,混凝土浇筑,落模开模,倒运支腿和合模升模等诸多环节,其中合模升模的过程,也就是落模开模逆操作的过程。移动模架技术中的各个动作不允许进行联动,简单一些来说,在某个动作进行的时候,其他的操作不允许进行。除此之外,模架在做出任何动作的时候都需要有不少于6人的专业人士进行观测,在发现异常的情况下及时通知停止动作,并在故障处理完成之后继续进行施工,本文就以落模开模环节的基本操作及其控制要点进行相应的分析。在落模的时候,就是在砼梁强度达到一定要求且在张拉工作完成之后,模架整机进行下降,脱开梁快更好的完成力系的转换。在这个环节中需要注意的控制要点是解除全部对于模架落模有所影响的竖向约束,并启动后承重支腿的液压泵站,随后将后承重支腿垂直大油缸向上顶起1~3mm,以便更好的松开机械的锁紧螺母。在旋转松开垂直大油缸的机械锁紧螺母之后,分级将抱箍进行去除,随后使用同样的方法,将前承重支腿的垂直大油缸进行下降,并且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模架整体的下降高度维持在200mm左右即可。垂直大油缸在分级抱箍保护的过程中需要将20毫米作为级数,切记一次性的完全去除抱箍,垂直大油缸落模工作完成之后,需要将机械锁体螺母向上锁紧,严禁垂直大油缸下降而直接将抱箍进行压紧。同时,桥墩处的各个垂直大油缸的不同步误差需要控制在20mm之内。
开模主要是指吊挂曲臂和外模系统整体横向进行打开,避开桥墩从而更好地实现整机纵移过孔。需要注意的控制要点是,首次进行开模工作的时候,在吊挂曲臂和外模系统略微打开大约10mm的时候,需要再次检查是否存在着影响开模的横向约束。并且在同一侧各个开模油缸的不同步误差需要控制在30mm以内左右,两侧开模的油缸不同步误差则需要控制在550mm以内。
3、总结
移动模架技术作为桥梁工程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之一,为了确保其施工安全性和工程质量,需要在全面了解其运行原理的基础上,在施工之前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检查,并针对人员配置、防风锚固做出合理的检查控制,并严格按照施工环境中的各项规范要求进行操作。
参考文献
[1]张剑.桥梁移动模架施工及质量控制技术[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02):182-183.
[2]谢甲闰.桥梁工程中移动模架施工技术及安全控制[J].交通世界,2019(32):72-73.
[3]李梁,李昂波,罗光财,谭博,陈燚.大跨度离壁式隧道拱部被覆移动模架施工技术[J].城市住宅,2016,23(12):102-105.
作者简介:
邱章龙(1988-),男,湖北武汉人,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桥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