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锡川
合江县临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泸州 646200
2019年底新冠疫情的爆发,想必大部分人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甚至不少人觉得做一次全面体检是刚需,在过去的几个月中,人们对肺部CT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所以选择在体检过程中进行肺部CT检查,以明确自己肺部情况,那么肺部CT在体检、新冠治疗中到底发挥什么作用呢,下面跟随笔者一起来了解一下。
1.普通体检时是否需要进行肺部CT检查,答案是否定的。
在正常体检中进行肺部CT检查,不仅会增加体检费用,损伤机体,还会浪费医疗资源,但规定进行CT检查的人一定要进行检查,为提高受检者依从性,在展开检查前检查人员需做好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工作,确保受检者以积极的状态面对肺部CT检查,以免影响检查结果准确性。
2.新冠筛查是否需要进行肺部CT
一般人在新冠筛查仅需要进行核酸、抗体检测,在核酸检测过程中通过采集人体分泌物,利用生物分子技术进行检测,是早发现、早治疗,避免疫情扩散的关键。而血清抗体检检测为核酸检测的有效补充,如果近期与新冠感染者有密切接触,人体则会产生抗体与病毒进行抗衡,因此需进行抗体检测,根据IgM、IgG水平评估机体免疫状态,针对重点人群需进行核酸、抗体检验,针对一般人群而言需根据自己需求选择筛查方案。
3.正常体检过程中那些人需要进行肺部CT检查
根据我国癌症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发病率最高、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为肺癌,且近年该项疾病呈现年轻化趋势,部分人确诊时已经进入肺癌晚期,因此肺癌高发人群在体检时需进行肺部CT检查。
有吸烟习惯、二手烟接触者:烟草为诱发肺癌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吸烟时间越早、烟龄越长、吸烟量越大,肺癌风险越高,除了吸烟者本人外,长期被动吸烟者患癌风险也较正常人群高。
长期接触烟雾、有害物质者:例如厨师、室内装修工人、石棉厂工人等均为肺癌高发人群,究其原因是此类人群在工作中长期接触大量烟雾、灰尘,工作环境烟雾、灰尘中存在甲醛、石棉、氨气、煤焦油等致癌因子,导致肺癌发生率增加。
既往肺部疾病者:例如肺结核、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症者:此类疾病患者本身肺组织状态较差,在接触空气污染、职业污染后,组织癌变风险升高。
特殊疾病者:例如其他肿瘤者、皮肌炎者:患其他癌变者一旦肿瘤控制不理想,便可向其他组织转移,再者此类人群抵抗力较差,机体免疫系统无法有效保护正常细胞。
有肺癌家族史者:家属患有肺癌者基因发生改变,导致易感性较正常人群高。
接触电离辐射者:机体对放射线敏感度较高,大剂量电离辐射可损伤肺组织,诱发肺癌。
肺部CT检查虽可查看肺部组织情况,但存一定辐射,不以利于人体健康,因此针对年龄小、无患癌风险或患癌风险较小者,无需展开肺部CT检查,且研究发现过度的肺部CT检查会产生假阳性结果,导致受检者以为自己患病,从而出现焦虑,影响生活质量。
4.肺部CT的选择
正常体检者进行肺部CT检查时可选择低剂量螺旋CT,该检查方案不仅辐射小,还可清晰显示肺组织状态,继而满足其肺癌筛查需求,若需进一步检查可进行常规剂量薄层扫描、增强剂量CT扫描。
5.肺部CT检查发现肺部结节,该怎么办?
随着CT技术的发展,肺结节检出率逐渐升高,临床认为肺结节是直径≤3cm的病变,肺部结节可单发,亦可多发,为准确鉴别肺部结节,将其分为实性、纯磨玻璃和混合型磨玻璃结节,其中混合性癌变率最高,因此在体检中一旦发现肺部结节需做好针对性干预工作。(1)孤立结节:癌变风险较低者无需展开随访,仅需每6-12月入院进行肺部CT检查;若癌变风险较高需加强随访,并指导其在检查后6-12月再次入院进行肺部CT检查,亦可根据其病情展开肺活检、PET-CET检查。(2)多发结节:癌变风险较低者无需展开随访,仅需3月、6月、18月、24月入院进行肺部CT检查,证实是否存在;若癌变风险较高需加强随访,并指导其在检查后3月、6月、18月、24月再次入院进行肺部CT检查。
在肺部CT检查发现结节后不要慌,实际性大部分肺部结节是良性的,医师对结节性质的判断不仅结合检查结果,还会结合受检者既往生活、工作、吸烟、家族情况,在病情鉴别中需遵循“一人一方案”的原则,并进行精准随访。例如:(1)一位50岁的男性家装人员,每天吸烟2包、烟龄长达30余年,调查发现其具有肺癌家族史,在肺部CT检查过程中发现≥2cm的肺部结节,那么该结节癌变风险较高,为进一步诊断需进行组织活检;(2)一位28岁的女性,办公室白领,不吸烟,偶尔接触二手烟,调查发现其无肺癌家族史,在肺部CT检查过程中发现≥3cm的肺部结节,那么该结节癌变风险较低,无需进行组织穿刺活检,检查后可随访1-2年评估组织是否发生病变。
6.肺部CT在新冠诊断中价值
结合新闻报道发现,新冠肺炎病人肺部CT检查显示,肺组织呈斑块状磨玻璃阴影,双肺大部分受累时呈“白肺”表现,继而确诊病人处于重症期。针对新冠目前尚缺乏系统的放射影像表现,基于目前临床实践,笔者根据病变受累范围、表现,将新冠疫情分为3个阶段:(1)早期:新冠肺炎早期进行肺部CT可发现单发或多发的局限性磨玻璃阴影、结节,并存在一定的小斑片,大部分磨玻璃阴影边缘不清,此时病变多位于中叶、下叶。(2)进展期:进展期会出现多发新病灶,表现与早期症状相似,但病灶较早期扩大,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实变,伴有“反晕征”。(3)重症期:随着病情加重双肺呈弥漫性实变,密度不均,斑块状磨玻璃阴影扩大,双肺双肺大部分受累时呈“白肺”表现。
大部分新冠肺炎病人经治疗后病情趋于稳定,此时经肺部CT检查会发现病灶范围缩小,斑块阴影缩小、数量下降,甚至部分病人可在短时间内转化为纤维化“索条影”,该症状为病变是否逆转的关键;但经系统治疗后依旧有部分老年人病变扩大,肺部CT检查发现肺组织结构扭曲、变密,严重时出现“白肺”,此时病人生命受到威胁。
小结
肺部CT检查不管在正常体检中,还是新冠疫情诊断中均作为单一方案,在治疗、体检中还有很多特殊的检查方案,并不是所有人均需进行整套的检查,但CT检查不仅可应用在肺部,在颅脑等组织检查中也有极高价值,相信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T技术会逐渐得到完善、优化,亦或降低检查时产生的辐射,提高CT检查安全性,为推动社会发现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