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震
广东省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生态园)
摘要:文本细读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阅读方法,主要是以文本为中心,注重结合语境分析语义,强调文本的组织结构。本文主要从初读理清词语障碍、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反复阅读圈划具有丰富含义的关键词句、感受语境中人情美,对比阅读探究表达技巧,文本主题多元化解读,将其运用于初中语文散文教学实践中,形成一套相对稳定又灵活、可操作的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文本解读能力。
关键词:文本阅读;散文教学;初读;品读;主题;多元。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比较知名的散文集有鲁迅的《朝花夕拾》等,比较知名的单篇散文有朱自清的《背影》等。散文分为叙事、抒情、哲理三类,通常具有优美和多彩的语言,细腻而真挚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初中语文教学中,散文教学占据了一定的比重。散文教学实践中,通过初读理清词语障碍、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反复阅读圈划具有丰富含义的关键词句、感受语境中人情美,对比阅读探究表达技巧和文本主题解读多元化,帮助学生寻找和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散文阅读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提升文本阅读能力,进一步培育和夯实语文核心素养。
一、初读文章,理清词语障碍,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初中学生已经具有基本的自主阅读能力,在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教师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教学,可以根据散文内容布置自主学习任务:1.圈划陌生词语,借助工具书,标注字音和词语的含义,能够流利地朗读文章。2.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结合文中的具体描述复述课文。
《济南的冬天》作为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教师首先需要指导学生学习景物描写方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结合文本细读方法,指导学生“先整体、再部分、再精段”阅读。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全文,做到了流利朗读,通过圈划与总结,得到“温情、空灵、宝地”等词语,并分别标注了这些词的字音,但是对于词语在文中的内涵理解不透彻,也不能很好复述全文。因此教师需要予以解答:比如可以用“温情”一词概括全文特点,第一段“温情、宝地”是关键词,济南是温情的宝地;全文看,温情创造了自然的奇迹,温情才有那样的山与水,才有独特的心理感受,作者不论是写山、写水、写雪景,都写出了温情,具有和谐一致的美感。通过这些解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复述课文的效果。
二、反复阅读文章,圈划内涵丰富的关键词句,感受语言美和情感美
阅读初中现当代散文,重点是反复阅读,圈划内涵丰富的关键词句,从形式、手法、内容和情感等角度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美和情感美,为探究主旨铺垫[1]。散文在标题、开头、结尾等处有一些突出主旨、点明中心的语句,这些语句是文本细读的关键。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圈划内涵丰富的关键词句,探析关键词与主旨的关系,感受语言美和情感美。确定关键句的方法:一是对文章结构有重要作用的句子,二是承载作者重要情感与哲思的句子。解读关键词的角度与方法是解读基本含义、深层含义、言外之意,深层含义分为哲理意义与隐喻意义,要在总览全篇和整体把握基础上理解,言外之意要根据具体语境和说话人用意理解。
《雨的四季》一文,教学目标有三点:一是通过阅读文本语言,感受春、夏、秋、冬的四季之雨形象;二是根据文本的关键字词和语句,学习其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掌握景物描写方法;三是体会语言文字之美,学习想象与联想的表达方式,表达阅读感悟。教师可以展示春雨润万物图、夏雨临湖图、秋雨淅淅沥沥图等,以此创设生动的情境,结合确定关键句的方法提问:本文主旨句是?如何理解本文的语句表达?蕴含怎样的情感?教师可以留下一些时间让学生思考与探究,之后指导学生在标题、开头、结尾部分寻找关键词句。确定本文关键句是:“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解读其中内涵:一是基本含义是写自然形态的雨,实写雨的四季的客观形态;二是深层含义,写的是赋予灵性和情感的雨,虚写雨的精神内核,代表了作者的诗情、艺境和审美情趣,比如“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用“她”代表雨,人格化的表达说明雨是女子、雨是温情的,雨在不同季节的表现如同不同个性的女子;三是言外之意,写出对雨的爱恋、对人生的美好追求,比如春雨洗淋后,读出文中的惊喜,是生命的喜悦。
三.品读,辨析表达技巧的艺术之美
文本细读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有效品读。所谓品读是指仔细阅读、品味,通过辨析比较的方式,品味文本的遣词造句方法,学习其中的表达技巧,品味其中的思想情感,辨析表达技巧的艺术之美[2]。教师可以根据初中语文的现当代散文课文,结合其中的语句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删除某段、替换词语、调换语序、更换手法,在反复阅读中,品味表达效果的差异。也可以进行相同主题在表达技巧上的异同,从而梳理出一套常用的、行之有效的品读方法,以实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对于《雨的四季》一文,教师可以先提出类似问题:能否删去最后一句?它有什么作用?在前面初步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了本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了文本的情感内涵,再提出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全文,提问后让学生思考、探讨、试着回答。大部分学生的答案一般是:首尾呼应,点明主旨,表达对雨的喜爱之情是,所以不能删除。根据这个回答,教师可以综合边读边品、辨析语义、唤醒经验、联系背景的方法总结:从结构上是总结全文,通过首尾呼应让文本结构完整;从内容上起到点明主旨与中心的作用,能够更好抒发思想情感,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以及想象的空间,提高文本的感染力。
对于表达手法提问:文章中“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能否换成“空中像有无数芳香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通过品读,可以明确不能,清晰的空气不仅刺激着嗅觉,还刺激着味蕾。
对于表达技巧提问:“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恶样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夫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解析是比喻与拟人手法,刻画了秋雨的沉静和稳重,细致描写雨的景象、气息,表现出雨的性格、情义和趣味,将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用诗意化语句增强形象感,表现出对雨的爱恋之情。教师还可以结合其他类似散文提问,比如:与《济南的冬天》相比,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异同点?通过分析可知:都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与拟人手法,比如《雨的四季》写秋雨,将其比作“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突出写秋雨的端庄和沉静;《济南的冬天》将小山上树木比作“日本看护妇”,突出写雪之轻、之美;《雨的四季》更注重抒情,比如写秋雨有“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济南的冬天》更注重写景,比如写小山上下点儿小雪,详细写景。
四、对比阅读,发现文本主题多元之美
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或解读有着“千人千面”的特点,很多解读都有主观性与个性色彩。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该结合初中现当代散文的主题与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通过综合感悟享受文本主题多元之美。对比阅读主要是相同题材作品比较、不同观点作品比较、不同表现手法作品比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时代背景、文本文题、内容叙事、内容结构等方面多元解读文章主旨,解读文章的相关叙述,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本文主旨要以,体会思想情感。
对于《秋天的怀念》一文,在基础知识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先引入史铁生的其他散文,比如《我与地坛》、《合欢树》等,并根据本文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本文有哪些隐喻?请试着结合生活实践经验和新闻等进行论述。对于此问,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隐喻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跌宕起伏的心理过程等内容即可。在多元解读中,我会通过以下方式解读文本:一是时代背景,介绍史铁生的经历,让学生认识到本文是怀念母亲之作;二是文题中“秋天”点明母亲去世时间,象征母亲艰难医生,文题抒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三是内容叙事上,从几件小事上表达情感,比如“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通过这件小事可以看出母亲爱华之深,背后渗透着母亲对儿子无怨无悔的付出,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四是结构上分三部分,分别是隐瞒病情悄抚慰、相约看花多牵挂、北海看花终于懂得母心,表达出伟大的母爱和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主题多元不一定符合作品本意,还需要考虑作者的写作时间、写作背景、个人情感等方面。
结束语
以上根据散文教学的特点,探索文本细读在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实践,根据初中生的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指导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初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反复品读、鉴赏含义丰富的关键词句,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表达技巧效果差异,最后引导学生多个角度局部精读,探究文本多元主题,从而体会文本的深刻性,真正实现提高散文阅读和鉴赏水平,进一步夯实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向耀华. 文本细读法在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语文, 2016, 000(011):80-81.
[2]董青玲. 中学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