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物的时空轨迹,看“时空观”的落地路径 —— 以高三人物史二轮复习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 张东强
[导读] 基于时空观核心素养的要求与近年来浙江高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分值提高,以高三人物史二轮复习为例,以人物的时空轨迹,提出“时空观”的落地路径。
        张东强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第二中学      


        【内容摘要】基于时空观核心素养的要求与近年来浙江高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分值提高,以高三人物史二轮复习为例,以人物的时空轨迹,提出“时空观”的落地路径。具体路径为:规范表述,明确时空的名词概念;整合史料,构建整体的时空背景;“名词解释”专项训练,提高综合概括,全面评价人物的能力;联系现实,对比人物,梳理人物背后的时空联系。最后就对照素养水平的划分,有意识地关注人物史复习的“时空观”的层次架构;对照统编教材先行实践省份的“等级考”试题,加强“时空观”的综合运用提出思考。
        【关键词】  时空观    落地路径    思考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大力推进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落地已成为必然。其中,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是五大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
        近几年来浙江高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分值的加大,反映了人在历史活动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表明以人物的时空轨迹为载体,落实时空观素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如何在历史人物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素养?现以高三人物史二轮复习教学为例,探究“时空观”的落地路径。
一、高考选考题中以人物为轨迹的“时空观”考察题示例及要求
        纵观近几年浙江选考卷中的考题,涉及到人物为轨迹的“时空观”的考察方式大致有以下类型:
        1.考察整体时空背景下的人物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考察历史人物,才能更好地与历史人物产生“共情”,才能更客观公正地理解和评价历史人物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因此,把历史人物作为切入点,以小人物的活动折射出大时代的背景,从而体现“时势造英雄”的唯物史观,这在选考试题中是较容易出现的一种考法。
        例:2018年11月浙江选考卷34题:甘地在印度被尊称为“圣雄”。仔细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印度非暴力抵抗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本题以甘地为主线,考察的是非暴力抵抗运动兴起的背景,但其实考察的是甘地所处的时代背景。
        2.考察某个特定时空、特定历史阶段中的人物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人物处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会有不同的作为,如果不能很好的区分特定的时空状态,就可能会把人物的成就混为一谈。
        例:2017年4月浙江卷34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作为护国公的克伦威尔在实现英国“真正增长”中所做出的努力。2020年1月卷29题(3)根据材料三中拿破仑在欧洲“制服了封建国王们”的提示,简要概括他在这方面的贡献。
        3.考察不同时空下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联
        人类社会是一个延续传承的整体,不同时空的历史人物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例:在2020年7月浙江选考卷28题中,以民本思想为主题串联,考察了墨子、屈原、孔子、唐太宗、毛泽东、邓小平等众多人物。本题相比之前的考题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一条主线(主要是结合时政热点),考察不同时空下的多个历史人物,体现了时空观念的培养更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
        4.考察不同时空下人物与其他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
例:2020年1月浙江选考卷第29题,读材料一简析拿破仑关注希腊的原因,并概括说明古代希腊奥林匹亚竞技会的性质。本题考察的是人物拿破仑,但也涉及到文化遗产中的古希腊奥林匹亚竞技会的性质等等知识点。
        5.考察时空观和相应的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其他核心素养
        2020年7月浙江选考卷28题考察了民本思想下的孔子、唐太宗、毛泽东、邓小平,从本题的考察角度来看,高考命题的主旨仍然是关心现实和热点问题,从民本问题出发,充满着浓厚的家国情怀。
        以上这些以人物为轨迹的“时空观”考察题示例及要求,为人物史在二轮复习中“时空观”的确立提供一些思路。
        
二、二轮复习中以人物史的复习为例,谈“时空观”的落地路径
1.路径1——规范表述,明确时空的名词概念
        基础知识是学生能力素养的基础,从历次选考情况来看,基础知识的考察依然是重点。教师要特别注重对教材中正文提及的时空的名词概念的解读,以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并能在做题过程中举一反三。也要注重对教材中的导语、知识链接、学思之窗中阐释的一些时空观念的名词概念和结论性认识的小字的处理和解读;对教材中的补充说明性的图片、地图要注重结合教材知识讲解。以复习毛泽东为例,要让学生明确教材中提及的时空概念:如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延安时期等等。
        总之,在人物史的二轮复习中,我们要引领学生理解每一位历史人物所对应的各种时空概念,并做到规范表述,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2.路径2——整合史料,构建整体的时空背景
        高中历史课程采用的是专题史模块而非通史模块,内容编排多以螺旋式结构为主,缺乏历史事件的延续性,不利于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但在选考题中却会较多考察通史。例:2018年11月浙江选考第34题:(1)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积极影响。
        这两问的答案都涉及到了整体史观,要求学生能结合整体的时空背景去分析人物。这就要求我们在二轮人物史复习过程中,不能仅仅就人物史来复习人物史,而是要整合其他史料,比如三本必修和其他两本选修甚至是其他学科比如地理、政治课的相关知识点来复习。
        如何帮助学生构建人物的整体时空背景让时空观落地,在二轮复习中总结出以下方法:
(1)梳理大事年表、勾画人物大事时间轴
        可以以文字或者表格的形式,将人物的重大成就
按时间顺序逐条整理,或者按照时间顺序列于时间轴上,从而形成完整的脉络,这可以让学生对人物活动有更直观的感受。
        例:整理列宁的主要活动,可以按照这样的时间轴来进行整理(如右图)。
        (2)划分历史阶段,总结阶段特征
        在大事年表和时间轴的基础上,可以继续划分历史阶段。比如2017年4月浙江选考卷中第34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作为护国公的克伦威尔在实现英国“真正增长”中所做出的努力。
        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整体的背景下划分不同的历史阶段,再结合不同的阶段背景复习人物的成就。比如复习华盛顿时,可以让学生整理华盛顿在不同身份时的不同的功绩:大陆军总司令时期,制宪会议主席时期,第一届总统期间,第二届总统期间。再如在复习毛泽东的时候,可以按照大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初期这几个阶段来梳理毛泽东的成就。

        (3)综合整合多条时间轴,构建全面、立体的思维导图
        将不同主线的时间轴进行整合,可以重叠组成一条蕴含不同主线的时间轴,也可以组成立体的不同角度的三维导图,从而将人物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以及国际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形成立体的全面的示意图。
        比如复习孙中山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和辛亥革命,梳理近代前期中国政治史的时间轴;引导学生结合必修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梳理近代前期中国经济史的时间轴;结合必修三的“顺乎世界之潮流”,梳理近代前期中国思想史的时间轴;引导学生结合必修二社会生活变迁部分内容来梳理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时间轴;最后将这几条时间轴整合为一条,就可以较为全面地概括出辛亥革命时期整体的社会背景。此外还可以联系甘地等亚洲觉醒的代表人物,将孙中山置于全球的角度去进行评价。
        再如复习克伦威尔、拿破仑等人的时候,可以联系必修一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专题,必修二世界市场的发展专题,必修三人文精神起源发展专题的内容,构建起这几个人物背后的整体的时空背景。
        (4)左图右史,结合地图,强化时空感。
        左图右史,结合历史地图,把历史事件或人物与相应的地图相结合,通过文字结合地图来进一步加强时空感。要充分利用好课本和地图册上现有地图。也可以使用手绘地图或手绘示意图来进一步落实时空观。
        例: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可以通过下图整理的文字配合地图来加强理解。当学生对于掌握度达到一定程度后,还可以指导学生手绘示意图。
        
        
        
        
        
        
        
        
        
        
        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只有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来构建人物的整体时空背景,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和复习效率,不至于把二轮人物史的复习变成“炒冷饭”。而学生能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构建人物的整体时空观,不仅可以对整个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也能把必修教材和其他相关的人物史内容的知识点串联整合,更能适应浙江两卷分离后主观题的变化。
        3.路径3——“名词解释”专项训练,提高综合概括,全面评价人物的能力
        “名词解释”就是让学生用特定的史学术语,通过充分调用相关的信息,对历史事件或人物做出较完整的叙述、说明和概括,并能进一步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这一训练能较全面体现学生综合素养,特别是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这两大素养。
        比如:结合2017年4月浙江选考卷34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作为护国公的克伦威尔在实现英国“真正增长”中所做出的努力。教师可以设置名词解释:“护国公”。这个名词涉及到以下相关信息:
        背景:……
        时间:……
        人物:……
        职权:……
        担任护国公时期克伦威尔的功绩:① 政治:…… ②法律:…… ③文教:…… ④经济:……。
        评价:……
    当学生收集了足够多的信息以后,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名词解释也就完成了。
        名词解释这一训练,可以综合性的考察学生的能力,比较适合在学生有一定基础的二轮复习时使用。由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不同,能力素养有高低,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遗漏重大要点,或者不够完整全面。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逐步改进答案。而答案逐步改进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素养落地的过程。

4.路径4——联系现实,对比人物,梳理人物背后的时空联系
        随着考题分值的提高,试题逐渐出现专题化的趋势。如2020年7月浙江选考卷28题中围绕民生主题,串联了墨子、孔子、唐太宗、毛泽东、邓小平等众多人物。因此在复习不同的人物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位图,找到不同的主线来进行串联来进行分析、对比,来找到人物背后的时空联系。并且要合理设问,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充分利用各种历史信息,在生动的历史情境中追究历史真相。教师还必须对传统的专题复习进行改造和整合,既要在专题下建立小专题模块,也需要整合其他知识点,构建古今中外的大专题体系。
        以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为例,联系现实以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题来串联:
(师):习近平曾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今年2020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成立周年纪念,设问:根据地图资料和书本知识,归纳秦朝的秦始皇、唐朝的唐太宗和清朝的康熙帝分别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
(生):……
(师):根据上述史实,分别用一句话归纳这三位帝王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
(生):……
        总之,从浙江两卷分离后28题的出题情况看,围绕时事热点,从古到今串联历史人物的轨迹已成一种趋势,二轮复习过程中,要关注时事热点,引导学生梳理同一主题下不同时空中的历史人物的轨迹。
        
        
三、基于人物史复习“时空观”培养的再思考
        在人物史二轮的复习中,探究了以上四条时空观的落地路径,但在新形势下,根据素养水平划分、统编教材先行实施地区“等级考”试题的经验,提出以下一些思考:
1.对照素养水平划分——有意识的关注人物史复习的“时空观”的层次架构
        2017版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4个等级的素养水平的划分,在教学时需教师进行时空观目标的层次架构设计。而上述提出的四个路径与素养水平的层次架构基本相吻合,对应如下:
水平    路 径    层次
水平1    路径1——规范表述,明确时空的名词概念    知识
水平2    路径2——整合史料,构建整体的时空背景    意识

水平3    路径3——“名词解释”专项训练:提高综合概括,全面评
        价时空人物的能力    能力
水平4    路径4——联系现实,对比人物,梳理人物背后的时空联系    价值
        根据这个水平层次的要求,我们教学的具体路径中还有很多是需要关注、改进的,这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

        例2:路径4——联系现实,对比人物,梳理人物背后的时空联系。在价值层面,我们还需对人物进行“社会现实”的联系与解读,领会时空的价值感,提升家国情怀。
        例如:中国的最高学府清华北大培养出了大量优秀人才,有很多却离开祖国,甚至还有极个别的出国后有伤害民族情感的言论,这个现象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反感和对教育的反思: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为何现在培养的人才会缺乏爱国精神呢?这一点也反映在高考题中:2019年历史高考全国卷Ⅰ第17题,概括刘源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说明刘源张、李四光等先进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本题不仅仅是让学生写出刘源张个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精神,同时更是渗透到每一个考生的心里,升华为个人素养。
        总之,清晰的层次架构目标设计,使时空观素养教学更具体,易把握。
2.对照统编教材先行实践省份的“等级考”试题——加强“时空观”的综合运用
        以统编教材先行实践省份山东、天津为例,2020年高考“等级考”试题充分体现了考试改革的主要精神:真正的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例1:2020年天津卷历史高考试题17题(1)概括指出近代留学生留学和归国情况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2)说明这一时期留学生归国的原因。以近代以来一位杰出的留学归国历史人物为例,简评其志向情怀和历史贡献。本题的第一问中概括当时的背景,体现了时空观的考察。第二问中评价其志向情怀和历史贡献,又突出了家国情怀的考察。例2:2020年新高考山东卷17题:阅读材料(詹天佑、邹容、周恩来的简介),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不管山东卷还是天津卷,在考察人物史时所用的方式都比较接近。都是通过时空观的切入,围绕着核心素养进行问题的设置和展开。所以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比如在习题设计、问题设置等方面,要借鉴先行者的经验,有意识的加强培养素养方面的探索。

        在高三二轮的人物史复习中,指导学生追寻历史人物的时空轨迹,让学生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起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能对历史人物及成就进行合理的解释、评价,使得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能够成功落地,并最终培养出较高、较全的整体素养水平。这是我们探索的方向,也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未来可期,收获可待。




参考资料:
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浙江考试公众号 2020.7.11  《2020年高考暨7月选考科目命题思路》
③浙江考试公众号  2020.1.9  《2020年1月浙江选考科目命题思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