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中遵循学生认知差异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2期   作者:王恩亲
[导读] 学生的认知差异导致了不同学生对于同一个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有很大差异

        王恩亲
        无为市襄安镇襄川中心小学  无为  安徽  238341
        摘  要:学生的认知差异导致了不同学生对于同一个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有很大差异,这给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学过的内容同时保证教学的效率,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学懂数学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学生认知差异;遵循策略
引言
        小学的数学教学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启蒙,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都不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能力也都不一样,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这种差异性,从心理学的角度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地践行新课改中提到的教学理念,走出应试教育的限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1开展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改实施以来中小学课堂上的重要学习手段,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合作,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数学学科是一个与思维能力直接挂钩的学科,小学数学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很多学生面对新知识时所展现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比较一般,以个体为单位的学习效率过于低下。而引入小组合作学习后,每个学生都可以从自己擅长的角度提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集所有人的力量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对于小学生而言,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每个人都可以在小组学习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对学习的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影响,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带动学习一般的学生,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也可以增进学生间的友谊。例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按照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他们合作探讨求梯形公式的方法,小组之间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想法,很多学生可能会想到将梯形分割成长方形和三角形,进而采用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出梯形的公式,其他同学在受到这个方法的启发后也会想到梯形可以由一个大的长方形减去两个三角形来计算,倘若没有小组合作,每个学生想出其中一种方法就不会继续思考了,而想不出方法的同学也会慢慢放弃思考,失去学习的乐趣,在日后的做题过程中也没法根据题意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小组合作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遇到思维瓶颈时,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2探究知识过程,促进理解能力提升
        数学学习是一个思考探究的过程,如果只是让学生记住公式而不教会他们如何去推导出这些公式的话,会让学生把数学学死,对学生的思维也是一种限制。例如在学习单位换算时,只是单纯让学生去背一平方千米等于一百万平方米,一平方米等于一万平方厘米,这对学生而言就是两坨枯燥无味的公式,在他们实际应用时,学生如果记错了换算的数字,就会导致题目出错,也无法进行验算,或者学生随便蒙出来一个数字,结果歪打正着写对了,学生过后也不会认为这道题是他不会的,在之后做题过程中还会出错。而教会学生确定平方米和平方千米之间的换算单位就是将米和千米之间的换算单位“一千”乘上本身也就得到“一百万”,也就是平方千米和平方米的换算单位了,这种方法很容易理解,让学生可以更容易地掌握单位换算知识,这样对他们的解题也会有一定帮助,即使考试的时候他们忘记换算单位是什么了,他们也可以用老师教过的方法推算出来,在做题之后也可以进行检验。

此外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同学也许能够举一反三,推算出立方米和立方千米之间换算单位的推导过程了,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关注学生差异,促进学生思维认知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对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各个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尽量采取通俗易懂的方法去讲授知识,这样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去。在课前,老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来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乘法口诀的时候,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乘法,也懂得怎么计算,就可以给他们安排练习题让他们巩固,而对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采取让他们背乘法口诀的形式,再从中指导,让他们理解乘法的含义,区分乘法和加法的不同。在所有学生都掌握了乘法计算法则之后,可以采取竞赛的方式测试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再设置相应的奖惩制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也应该为学生们创造一个生活情景,让学生们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们掌握从学到用的过程。例如在计算买十瓶饮料要花费多少钱时,可以让学生们先用学习过的加法知识列出加法算式,再让他们自己思考如何列出乘法算式,再比较加法与乘法所得到的结果是否相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内容,同时学生们在探究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会对学习的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从而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4坚持以生为本,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理念中强调了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每个学生对学习都有一定的积极性。对于一些成绩较好,自主学习能力强大的同学而言,可以通过鼓励、指导他们提高自己的学习创造力,在面对问题时可以举一反三;而对于那些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也不能一味地指责或者放弃他们,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自主学习。例如在学习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传统的做法就是通过通分进而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这种办法是一般学生都会想到的方法,而有的同学会想到之前学过的分数与小数之间的换算,先把分数全部换算成小数,而比较小数的大小就十分简单了,这种方法与传统教学中提到的方法不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的方法,从而体现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创造力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们传授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可以不在老师和课本的帮助下自主思考,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研究表明,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会让学生有一种被关注的满足感,进而为他们的自主探究提供动力,不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提高,也能有效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结语
        不同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给以往的教学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让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吸收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们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按照新课改中所提到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林海莲.实施差异教学 促进自主成长——以“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为例[J].  试题与研究. 2020(24)
[2] 朱宏.差异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24)
[3] 陈美飞.关注差异,促进发展——谈小学数学课堂差异教学的策略[J].  新课程. 2020(26)
[4] 杨春蕾,李金刚.着眼习性:基于学习心理的差异教学行动[J]. 现代教育. 2016(10)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王恩亲(1985年9月),男,汉族,安徽省无为市人,襄川中心小学数学教师
邮编:238341
地址:安徽省无为市襄安镇襄川中心小学 ????????????????
电话:13966329853 ????????
邮箱:305089622@qq.com;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