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峰1 陈薇2
(1.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浙江 314400;2.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浙江 314400)
摘要: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推动教育体系和教育机制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在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中如何彰显价值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经验问题。基于技术嵌入和教育现代化的双重视角,阐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教师专业发展遵循“技术赋能-社会互动-体制重构”的逻辑理路。研究认为,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仍处于以“赋能式”为主的技术价值远未涌现的发展形态,而走向“重构式”路径体现了以技术为中心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升,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重构的价值转向。基于破解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提出教育界亟待回应关于技术驱动教师发展的价值内涵、制度体系与理论范式等三个关键议题。
关键词: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 教师专业发展; 技术嵌入; 教育现代化;
基金:2020年浙江省教育信息化研究专项课题 “共生模式下中职"三教改革"增长极培育研究”(课题编号:2020ETC112)研究成果;
一、引言
在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时代,技术在改变人们生产、生活、认知方式的同时,也推动着教师发展思维方式、载体形式、实践模式的转变。特别是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为了解决传统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低效和破解教师专业发展多元参与和个性化需求的困境,嵌入与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思维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成为当前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教育语境中,特定的教育体制和权力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嵌入现有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的方式与路径。那么,作为变革式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究竟以怎样的路径嵌入到当前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之中?对此,有学者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的本质在于其改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流程与方式,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来精准识别与应对实践困境。也有学者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要求必须重构教育体系,其在根本上要求重塑教育体制与教育机制。然而,无论是何种路径,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教师专业发展在实践中究竟如何发挥作用并彰显价值仍然是一个开放的经验问题[1]。2020年初爆发的大规模新冠肺炎疫情一定程度暴露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效果有限,这也再次促使教育界反思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路径与价值趋向。
有鉴于此,本研究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和教育现代化两个重大时代命题结合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境中,以技术嵌入理论中的技术与教育体制的互动关系来探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着重探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价值趋向和关键议题,这对于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时代理解“完善和发展教育体制,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现代化”的时代意涵,以及回应当前学界关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重塑与研究范式转变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理路
(一)教育现代化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作为教育的重要构成,教师专业发展可以纳入到教育现代化的总体情境中予以分析。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部分,是教育活动适应社会转型(变迁)时期的各种客观需要,在“硬件”和“软件”上同时不断变革、创新和完善的过程[2]。所谓教育现代化,主要是指教育体制和教育机制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进化过程[3]。教育体制和教育机制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体两面。其中,教育体制是指用于解决教育管理和教育服务问题的一套制度体系,强调制度体系的建设,教育机制则是制度执行能力,重在制度政策的落实。简而言之,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在于制度完善,推进教育体制和教育机制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在于完善和发展教育制度体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体制的完善,表现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和重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二)技术嵌入理论视角下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分析框架
2007年,奥尔科夫(O.Volkoff)发表了《技术嵌入与组织变革》,首次提出技术嵌入理论,弥合了现有理论对组织变革在技术与社会互动两种极端的解释,揭示了技术应用引发制度变革的实现过程[4]。该理论认为,信息技术的变革与嵌入一般伴随着现有社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制度变革的一般过程包括改变结构化条件、社会互动与制度再生产三个阶段。[5]“现有的制度或结构化因素是行动的前提,决策者的批判性反思能力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并受到了结构化条件的限制或赋能,使现有的制度成为行动的作用对象,进而重塑结构化的条件,推动制度再生产的实现,技术应用与制度变革也是在这一基本过程中实现的”。那么,在技术嵌入的基本逻辑下,新一代信息技术究竟如何嵌入到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之中?实质上,作为一套有机的教育体制,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的调整反映了教育体制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嵌入的一种吸纳与调适能力。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理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技术赋能 借助技术手段提升现有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变革的起点。进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时代,海量多源异构的教育大数据的生产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摆脱了传统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弊端,有力提升了现有教师专业发展的精准性,使得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在这一阶段,由于原有教育体制的约束与阻碍,新一代信息技术通常凭借技术强制力以一种非制度化的形式参与到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之中。处于结构化条件下的现有教育体制一般被动性接受新的技术冲击,比如教师和学生的数据供给与采集行为所暴露的制度空白。
第二阶段是社会互动 由于现有的教育体制建设是适应传统技术观念逐渐调适形成的,教育体制建设一般滞后于技术进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现有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的冲击造成了教育体制调整的压力,要求教育理念、管理职能、组织体制机制以及决策方式等发生深刻变革,尤其是传统固有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难以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管理所需要的扁平化形态。新一代信息技术嵌入教育体制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组织结构和管理能力的嵌入,要求教育部门建构更具开放性的教育体系,激发多元管理行动者的合作行动[6]。因此,非制度化的社会参与和技术嵌入的强制性需求将倒逼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和相关制度的完善,其内在表现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和功能的相互调整。
第三阶段是体制重构 技术的强制嵌入与教育体制固有逻辑的冲突和矛盾产生结构性张力,并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变革提出新的要求。此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技术逻辑来推动教育体制变革,实现教育体制的重构与完善。随着教育体制的自我调整与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吸纳能力的不断提升,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新体制逐渐形成。并且,新的教育体制形式通过嵌入到特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网络中得以实现[7]。由此,适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得以建构。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的关系实质上反映了技术变革与教育体制建设的互动逻辑。其中,技术嵌入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的程度反映着教育体制吸纳技术能力的强弱。因此,从技术嵌入和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双重视角看,新一代信息技术嵌入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就是技术和教育体制之间的互动与吸纳过程,这一过程的关键在社会互动的形成(参见图1)。社会互动的作用在于使原有教育体制的功能与结构适应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需求,同时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嵌入教育体制的路径进行约束与规制。
图1 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教育专业发展的分析框架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路径
由于嵌入阶段所处的环境、文化、制度等因素影响,不同阶段新一代信息技术嵌入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呈现出不同的方式与路径,其技术驱动的逻辑背后又隐藏着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价值路径。根据上文的分析框架,本研究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理路分为以功能嵌入为主的“赋能式驱动”和以结构嵌入为主的“重构式驱动”两种价值路径,并从数据假设、治理结构以及治理目标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两种价值路径的差异与关系(参见表1)
表1 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路径
(一)“赋能式驱动”的内涵、特征
1.“赋能式驱动”的内涵
“赋能”最初是来自于西方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中的授权赋能理论。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技术的发展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代表着全新的技术、资源和能力[6]。本文所提出的“赋能式驱动”即“技术赋能”,是技术理性下教育为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供给多源、规模急剧增长以及非结构化数据比重增加等数据特征新变化,以教育体系对技术变革进行吸纳的客观反映。从功能角度来看,“赋能”意味着提升原有教师专业发展的运作形式,并不改变教育体制的内容。因此,“赋能式驱动”可理解为:以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技术、整合数据资源与提升决策能力为手段,以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路径,体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教育”的逻辑取向。
2.“赋能式驱动”的基本特征
“赋能式驱动”的对象主要是方法、流程、技术、平台建设以及技术管理等。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决策水平和资源整合能力。二是提供精准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资源,推动师训效能提升。三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口前移,转被动为主动。
(二)“重构式驱动”路径的内涵、特征
1.“重构式驱动”的内涵
“重构式驱动”的哲学基础可视为建构论。建构论主张超越传统政治的被动性,推崇人类的理性,强调人们民主制度的选择和构建能力[7]。“重构式驱动”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形成的数据视为社会建构的“文化符号”,所有技术带来的数据本身都隐藏着社会文化背景下对人类行动的建构意义。这种路径一定程度颠覆了我国传统教育组织结构,要求由层级的组织结构转变为网络型组织结构。其中的核心在于公众参与到数据的供给、传递与使用之中。“重构式驱动”并非去否定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性价值,而是倡导从主体结构出发,以教师为中心去彰显技术推进的根本价值。换言之,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成为凝聚共识、推动协同行动的重要价值载体。因此,本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构式驱动”路径理解为:坚持技术理性和拓展技术价值,以教师专业发展结构重构为核心,强调多主体参与,体现出“教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逻辑取向。
2.“重构式驱动”的基本特征
“重构式驱动”路径的对象主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制度、理念以及素养等。可以说,新一代信息技术“重构式驱动”路径将有力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在认识、理论、方法、实践以及效果评估等全方位的革新。从历史发展意义来说,它是对传统教师专业发展方式与理念的反思和超越。 “重构式驱动”主要存在以下特征:一是强调社会参与,彰显公共价值;二是隐喻了源头管理和整体性发展的理念;三是注重以教师为本的信息技术推进。
(三)“赋能式驱动”与“重构式驱动”之间的关系阐释
1.从发展的角度
“赋能式驱动”路径转向“重构式驱动”路径意味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从支持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推动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体系改革。前者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信息治理领域的拓展和延伸,后者则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技术应用不断优化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体系,破解教育难题,推进教育体制和教育现代化[20]。
2.从“结构-功能”关系
“赋能式驱动”从功能角度赋予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提升,并不改变原有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体系,是对原有体系的“结构调节”。而“重构式驱动”则从结构角度彻底变革了原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结构,从而倒逼着主体关系的根本重塑,构建一种扁平化、开放性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因此,两者的根本性区别在于主体结构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功能实现方式与路径的差异。
3.从价值层面
注重事实、推崇效果的“赋能式驱动”是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为单一价值取向的路径,表现为依靠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提升”,而强调价值的“重构式驱动”则是涵盖“多元参与”“合作网络”“资源下沉”等多元价值取向,形成了技术、数据驱动的价值链[8]。“赋能式驱动”虽然显著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但是仍受到现有结构化条件限制与约束。而“重构式驱动”路径是对“赋能式驱动”路径的包含与超越,可以说是对整个教师的全面赋能。在此过程中,也实现了教师的“赋权”,创造了多元主体参与技术供给与利用的途径。
四、走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重构式驱动”的教师专业发展:现实困境与关键议题
从我国当前实践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已经体现出其超越性和创造性,但对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的重塑仍然停留在“应然”层面[9]。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嵌入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单一化技术取向的“赋能式驱动”路径必然向着具有多元价值取向的“重构式驱动”路径转变。显然,作为一种变革式和颠覆式的体制重构,走向“重构式驱动”路径显然要比“赋能式驱动”路径更为困难,在推动这种实践转型中仍有一些关键性议题亟待教育界回应。
1.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价值内涵依然模糊
迄今为止,虽然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潜在价值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学界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价值内涵的研究仍是一个未尽的理论探讨问题。
一方面,如何平衡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多维价值冲突。新一代信息技术实践的深入推进要求解构传统权威带来的价值冲突。原有的价值秩序和价值观念面临深刻挑战,如何在新的技术体系和制度体系下化解价值冲突、平衡新一代信息技术风险,是摆在当前的首要问题。另一方面,在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教师专业发蔚展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内涵。那么,“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的本质内涵是什么,如何体现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的价值等,这些问题仍待学界予以探究。
2.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体系亟待建构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性难题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尚未重构所引发的制度不适应性。如何在现有体制体系之下,突破原有的结构,增进开放性以及与社会多主体之间的互动性,是实现“重构式驱动”的关键。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都缺乏构建一套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正式的教师发展体系,去规定不同主体参与的渠道、职责权限以及技术、数据主权等等。这些价值冲突与伦理挑战反映出教育界仅仅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工具价值还远远不够,必须重新审视技术带来的人本意义和公共价值。
3.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范式和理论创新亟待回应
目前,尽管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教师专业发展逐渐引起了教育界和研究人员的注意,但还缺乏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10]。从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教师专业发展范式转型视角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为典型特征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需要明确的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支撑,不同学科之间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话语体系还未形成,缺乏一个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整合的理论路径。新时代的新需求呼唤新的理论构建。
五、总结与展望
自从2009年新一代信息技术浪潮席卷全球以来,教育界和学界关于技术驱动教育的应用探索与创新研究的热情从未减弱。然而,面对当前的教师专业发展与技术崇拜,在新时期我们更需要反思工具理性下的技术推进异化现象,重新审视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并理性判断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价值趋向,避免陷入纯粹的技术狂热之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价值潜力不断释放的过程,我们要拥抱新一代信息技术,更要知道为何拥抱。本研究将技术驱动的“赋能”与“重构”纳入到技术嵌入理论的分析框架之中,探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关系。
长期来看,作为一种工具,新一代信息技术嵌入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的路径表现为体制结构的深刻调整,不仅通过技术赋能形式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而且作为工具和价值载体,为多元主体参与教师发展提供了契机。从反思角度看,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从理念、组织、制度、技术四个维度进行统筹实施,尤其是从制度设计上推动“赋能式驱动”向“重构式驱动”的根本性转变。
参考文献
[1]Brayne S. Big data surveillance:The case of policing[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17(05):977-1008.
[2]杨小微, 孙阳, 张权力.教育现代化:从梦想走向现实[J].教育科学研究, 2013 (11) :5-12.
[3]夏辽源,曲铁华.新世纪俄罗斯教师教育现代化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发展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8,(7):62-67.
[4]Volkoff O, Strong D M, Elmes M B. Technological embeddedness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7, 18(05):832-848.
[5]邵娜,张宇.政府治理中的“大数据”嵌入:理念、结构与能力[J].电子政务,2018(11):93-100.
[6]黄其松,刘强强.大数据与政府治理革命[J].行政论坛,2019,26(01):56-64.
[7]董石桃.从建构、进化到嵌入:民主制度建设的认知模式及其发展[J].理论与改革,2017(02):97-109.
[8]刘昌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开启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解读[J].教育研究,2019,40(11):4-16.
[9]陈琳,文燕银,张高飞,毛文秀.教育信息化内涵的时代重赋[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08):102-108.
[10]陈琳,陈耀华.智慧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特征论[J].中国电化教育,2020(07):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