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水红
江省海宁市硖石小学 314400
【内容摘要】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在高段的数学学习中,内容逐渐变得抽象,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因此有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慢慢降低。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画图的意识,通过画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降低解题难度、提升数学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画图解决问题的意识,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策略:一、抓住典型问题,教师进行示范;二、从示意图到线段图,循序渐进指导;三、利用技术手段,培养画图习惯;四、建立激励机制,发挥评价作用。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典型示范 循序渐进 技术手段 激励评价
近几年,我一直任教小学高段的数学,每次遇到分数解决问题的教学,和教研组的老师们都觉得头痛,原因主要在于:分数解决问题在学生平时的生活中没有接触,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相对于整数解决问题,对学生思维的要求显著提高了,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解题的正确率不高,由于学生在思维上存在断层,学生对这一学习内容缺乏兴趣,也有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也随之降低,也听到有的学生甚至议论,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又不用到,学了有什么用呢?
看到这样的现象,引起了教研组老师们的思考:为什么分数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那么困难?怎样帮助学生降低学习的难度,提升学习信心?通过对很多学生的调查发现:主要是因为对题目不理解。在以往整数解决问题时,结合生活,有经验,数量关系一下子就找到了。边实践,边反思,发现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能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降低解题难度,化难为易,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那么,我们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图解意识和能力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一、抓住典型问题,教师进行示范
在小学阶段,低段的知识相对简单,很多问题学生通过读一读,想一想,便能轻松地解决。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高、难度的提升,有些问题只是读一读、想一想,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学生也会明显感觉到这样解题的正确率不高,也因此有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会降低。在低段如果不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画图技能,会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数学解题能力,学习信心。其实,在数学中通过画图能解决的问题很多,如果我们细细梳理,便会发现:在各个年段都有一些典型的问题。从低段起,我们就要抓住这些机会,加以引导,给学生进行示范,使学生学会画图,爱上画图。
例如:在排队问题中:(1)丁丁的前面有6个小朋友,后面有9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2)从前面数,丁丁排在第6个,从后面数,丁丁排在第9个,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这两道题,学生在理解时,容易混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图形代表小朋友先画一画,再列式解答。我们在两个班中进行了对比实验,第一个班没有要求,请学生直接解答,第二个班提出了要求:用图形代表小朋友先画一画,再列式解答。结果:第一个班的正确率不到50%,而第二个班的正确率达到了92%。由此可以看出:通过画一画,能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像这样的题目不仅在理解题意时要引导学生画图,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在检验时画图也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二、从示意图到线段图,循序渐进指导
画图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画图能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便于发现数量之间地关系,从而形成解题思路。各类问题需要的图也是不一样的,如有的需要画实物图,有的要画线段图,有的需要画示意图。有的学生不会画图,是因为不知道画怎样的图,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加以引导,细化对画图的指导,在画图前先思考,便于学生明确画图的方向。小学生画图策略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教师应站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用现代数学的观念去审视和处理教材,注重不同阶段对画图策略的渗透,总结和整理,低年级教学可从实际图形过渡到画示意图。
例如:二年级的乘法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摆图形,摆小棒,到画图形,画示意图,进行理解,中高年级可从关注模拟演示,画图示意到抽象的线段图中体现画图策略,如行程问题。而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在25米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请你设计一份植树的方案,并说明设计的理由。看到这个问题,高年级的学生能画图理解题意,有的会画实物图,画一条线段表示25米的小路,各5米画上一棵树,也有的学生没有画树,用一竖代表小树,线段图就形成了。当数据简单时,画实物图也很方便,也很清楚,画起来也快。我们可以把数据改一改,如将小路长度改成2000米,再让学生画图,这时学生自然想到了线段图。因为实物图画起来不方便,也画不出来,只要画线段图就能清楚地表示出题目的意思。这时教师要顺势而导,遇到这类问题,我们只要画线段图就可以了。方向明确了,学生画图解决问题的意识便自然容易形成了。
三、借助技术手段,培养画图习惯
随着个人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类APP软件,特别是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思考,如果我们也能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助推我们的学生图解意识的培养,让学生的图解过程得以展现,这样学生就能获得成就感,让更多的学生感受用图解决问题带来的便利。有了家长的支持,我们的工作成效一定会更高。
例如:我们在分数乘法的教学时,在每周的回家作业布置时,会布置这样一项作业:结合画图向大家说说解题思路。要求每个学生在一周的时间里完成一次,一边画图,一边说一说,由家长用手机拍摄好小视频,在微信群进行发布。这样一来,有能力的学生马上积极行动起来,分享自己的想法,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能重复观看,帮助理解。通过这样的形式,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收获,都在成长在无形中,学生画图解题的习惯正逐渐养成,加深了对题意的理解,解题的正确率提高了,成绩自然也上去了,家长和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四、建立激励机制,发挥评价作用
虽然画图解决问题确实是一种好方法,但是如果老师只是课堂上说一说,引一引,学生的主动性还是不够的,需要我们在评价上进行跟进,没有相应的评价,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就得不到落实,因为没有评价,你就不能控制,如果不能控制,你就不能管理,如果不能管理,你就不能提高。可见建立相应的评价的重要性。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在教学中进行了设计,如在平时的作业中应该画图的,学生画图的,给予加分,每个单元进行统计,评出某个单元画图解题能手;在单元检测时,认真画图的,也给予加分,如没有画图而导致错误的要加倍扣分。这样一来,学生思想上重视了,家长也会在后面帮助推一把。只要学生真正主动了,图解意识的培养才能得到有效落实。
例如:在刚开始时,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也觉得无所谓。看到这样的现象,我们也进行了反思,主要是我们的评价没有跟上。因此,我们便着手设计相应的评价。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1. 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2.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我们设计了相应的表格发给学生,由学生进行打分,一周一汇总;3.根据得分评出“图说小能手”和“优秀团队”,并将获奖名单在群里公布。这样一来,学生、家长都把这事当一回事了,认真对待,成效也看得见。
小学生数学图解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全体数学老师一起努力,从低段开始,并在各年段加以巩固和提升,既有方法上的引领,又有思想上的激励,既有老师的指导,也有家长的支持,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提高图解意识,强化画图技能,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轻松。相信通过努力,我们更多的学生一定会发自内心地说一句:画一画,原来数学真简单!
参考文献:
1.古康生.培养和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可行性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02
2.曾瑞海.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的策略{J}.数学通报.2005
作者简介
姓名:钱水红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81.10
籍贯: 浙江海宁
职称:小学一级
最高学历 :本科
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邮编?: 314400
单位:浙江省海宁市硖石小学
联系电话:13758309156
邮寄地址:浙江省海宁市硖石街道塘南东路736号硖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