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传承从小学生诵读抓起

发表时间:2020/11/2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22期   作者: 苗曙华
[导读] 2020年伊始,中国大地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战争

        苗曙华
        兰州市城关区朝阳村第一学校 730030
        2020年伊始,中国大地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战争,在我们与疫情作斗争的关键时刻,涌现出敢讲真话的“吹哨人 ”实事求是的专家,与死神抗争的医务工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建筑工人,胸有大爱的捐助者,前赴后继的公益人等,同样,也出现了玩忽职守的,一味粉饰太平的,不敢担当的,不愿作为的,欺骗政府的,不遵纪守法的,发国难财的等不和谐音。一句话,缺乏“敬畏心”,不敬畏宇宙,不敬畏生灵、国家、组织、人民、使命、职责,究其原因,我认为与缺乏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不无关系。所以,在这个层面上,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传承从学生抓起,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经典教育诵读主要指《四书》
        按照南老的提法,四书里《大学》、《中庸》、《孟子》中的文章,代表了中国上古的齐鲁文化,齐鲁大地是中国文化真正的重镇。东汉以后齐鲁文化属儒家的文化,文字非常美,文章有气势,而每个字都不浪费,且态度很雅,背了以后,慢慢会启发人的思想,这就是齐鲁文化的特点。那么,这些经典都是讲什么的,我特意从网上了解到: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一说曾子作。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宋代程颢、程颐兄弟从《礼记》中把它抽出,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至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撰《四书集注》,将它和《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南老说:譬如说《大学》里你背过了“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你将来做生意也好,处事也好,考虑事情:哎呀!《大学》讲过的“物有本末”,一个东西有头有尾,任何一件事有头有尾,“事有始终”,一件事有良好的开始,才有良好的结果,事先不计划周详,莫名其妙地开始,一定是莫名其妙的结果。“物有本末,事有始终”,长大一想就知道,处理事情就不要人教了。
        而我们中国的老祖宗,晓得语言是要随时代变化的,所以把文字脱开了语言。只要用很短的时间,经过两三年的训练就会写出来。也就是“文言文”,单独成为一个系统,表达了思想。中华文化的宝库都在上下五千年的古典书籍里,古书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文言文所保留下来的几千年前的思想,对后人来说没有障碍,通过文言文,后人凭借这些经典与前人沟通,并从中吸取思想养料。
        中国的文化传统就这样一代代延续下来,但每一代人都不是墨守成规,总有自己的创造和贡献,使我们的文化充满生机。每一代人的文化创造力,就是立基于这些经典之上的,经过融会贯通,推陈出新,转化出新的生命力。
        二、如何教中国传统经典文化诵读课
        南老在书中也给我们讲明了具体的教法:
        1、时间上每天朗读20至30分钟。
        2、方式上必须让学生看书朗读,用活泼愉快、吟唱的方式,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然熟读,而后从中取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3、速度上可采取渐进的方式。原则上:第一个月,每天熟读或背诵半页;第二个月,每天熟读或背诵一页;第三个月,每天熟读或背诵一页半。
        4、顺序上由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决定。一个班级二分之一的学生能背诵,就可以进行下一单元。不需要迁就落后的同学,落后的学生,只要多少背一点儿,也有相当的功效。
        5、对学生,不求理解,只要熟读,只奖励,不强求。只要反复念,他们自然会背诵。对老师,要求持之以恒,要有信心。对家长,要有毅力坚持陪孩子一起读,互相比赛,不仅是很好的亲子活动,而且孩子诵读经典这件事成功率就较大。
三、对学生识字、记忆、注意力、人格养成方面都有帮助
        这样做的成效如何,以下实验就能说明问题:对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学校、延中小学、乐业小学、黄浦区重庆路小学一至三年级287名小学生,组成了实验班。宝山区实验学校、延中小学、乐业小学二三年级共213名小学生,组成对照班。
        实验的方法是让实验班的小学生每天诵读《中国文化导读课本》,每天20分钟。寒假期间由家长带领每天诵读20分钟。对照班则在整个实验期间不诵读《中国文化导读课本》,但在其他实验变量上与实验班完全相同。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科学分析,初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明显、快速的增加识字量。
2.在记忆的广度和理解记忆方面有显著提高。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4.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养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