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教育现状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15期   作者:潘赛 徐晨曦 晏小波
[导读] 在大学生独立人格产生的过程里,学校教育通常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潘赛  徐晨曦  晏小波
        湖南城市学院  湖南省益阳市  413000

        摘要:在大学生独立人格产生的过程里,学校教育通常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当下学校对于学生的人格教育并不是很上心,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与发展,对于学生产生健康的人格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就务必要运用相应的措施予以解。本篇文章先讲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人格教育当下的现状,并针对于此,给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
        大家都知道,在学生本身人格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里,学校教育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而导致这个情况的原因通常都是因为学校是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场地,所以,学校将制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标,以及实际的教学方式都会以直接或是间接的形式影响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产生。然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当下我国大部分学校对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存在不足,这对于学生产生健康的人格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中包含的人格教育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人格教育当下的现状
        即使近期我国各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包含的人格教育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提升,但人格教育也获得了长远的发展,但是还有着很多的问题,主要的问题可以分成这些方面:
        (一)教育观念较为老旧,缺少创新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教育体制上都有着封闭与整体化的情况,在人格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通常都是太过崇尚人格社会价值取向,以至于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包含的人格教育会运用社会中的共同人格理念去替换个体人格培育的做法,而这对于学生产生健康的人格是十分不利的。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社会所关注的大多数都是对应的效益与利润,极少会有人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就更不用说是道德素养的培育了,这使得在社会发展历程中人类的良知与人格开始出现贬值的情况。不只这样,大学生当下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却也面临着人格缺失这些问题,所以,假如忽略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及个性发展的培育,就必然会造成教育的共性掩盖住了大学生的个性,这对于大学生产生健康的人格是非常不利的。
        (二)教育目标有着严重的片面性,缺少整体性
        笔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发现,学校所制定的教育目标和学生人格的产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现如今,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培育缺少应有的关注,具体而言就体现在这些方面,首先用政治教育取代人格教育;其次用知识教育取代人格教育;最后用极具片面性的教育来取代全面性的人格教育。这三个教育方式对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产生是十分不利的。
        (三)教育内容过度重视理论、轻视实践
         人格教育的落实务必要拥有统一化的指导思想,还是应该让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去实现,然而就当下的具体情况而言,人格教育实行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理论和实践存在脱节情况,大多数高校对于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时并未依据实际情况,也未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心理世界与潜在思想,极少会投入到对学生人格教育实践上的研究,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四)教育方式过于枯燥,缺少应有的实用性
        当下,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人格教育方法过于单一化,缺少应有的实用性与灵活性,这样的现状极易使学生出现疲倦心理,很难达到提前的预期。现下大部分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并且学生的年纪也开始逐步偏小,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假如仍然沿用以往的德育教育方式完成对于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势必很难达到社会所提出的需求,这对于学生的人格教育是非常不利的。
        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人格教育的措施
        (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产生健康人格
        就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而言,人的本性就在于需求,人们能借助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去达成自己心灵上满足,这也是其进行社会实践的主要原因。也正是由于如此,老师在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期间,也需要秉承着以人为本,有效的发挥出大学生所具有的主体作用,保护每个学生的健全人格,把学生内在潜能激发出来,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期间,老师一方面需要考虑到自身具有的指导作用,而另一方面,也需要把学生自身的主体人格充分的体现出来,做到两手都要抓,且两手都不能漏,唯有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学生进行的实践教育才可以实现提升学生人格的目的。
        (二)做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发展,使得学生产生健康的人格
         笔者借助长时间的研究得出,对学生进行的人格培育需要就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切入点,对于学生采取带有针对性的人格培育,之前我国教育过度重视就社会需求与国家需求的层面去考虑,在那个时候拥有一定的科学性,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学生健康人格的产生,然而这样社会主体的培育方式,通常会使得学生产生相同的观点,可以这样说读书、学习并非是为了自己,而是因为家长与学校的管制与强制要求,这样服从式的学习理念,对学生本身的发展而言是十分不利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存在独立性不强的情况。因此,老师需要要意识到自身对学生实施的人格培育,并非是只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发展,忽视社会的发展,而是需要把学生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到一块,在推动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学生健全人格的产生和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唯有实现社会发展才可以促进个人的发展。
        (三)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得学生健全的人格
        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即认知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如果想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让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相同,就务必要就学生的思想观念开始着手,多角度实行,切实提升学生所接受的人格教育水平,不然就必然会造成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存在偏差,很难产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因此老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也要结合一些实践活动,进而提升学生具有的实践能力。
        结束语: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社会对其有着很高的期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需要足够的决心,能够借助多个方面的资源,吸收优秀的资源,摒弃其中的不良部分,就理论和实践这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而让学生得以产生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曲慧东,潘俊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09):793.
        [2]王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塑造对策[J].智库时代,2019(48):122-123.
        [3]赵蕊.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中的人格教育现状及对策[J].智库时代,2019(02):71-72.

作者简介:潘赛(1985-01-16),女,汉族,籍贯:湖南省益阳市,当前职务:辅导员,当前职称:助教,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