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培菊
四川省青川县竹园初级中学校 628115
中华传统文化指中国传统社会的整体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即从历史继承下来的所有物质、精神和文化现象,如习俗、道德、思想、艺术、体系和生活方式的有机复合体。初中阶段,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念逐步形成。当前,社会语言、文学、礼仪等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亟需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作为文化教育重要阵地,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守住文化传统底线,为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夯实基础。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语文学科的核心是语言,次外围是文章和文学,最外围是文化和哲学。传统文化是学生应当形成的语文核心素养,传统文化教育是促使中华优秀文化充分传递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在语文课堂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是传播传统文化的关键途径,有着重要意义。
1.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华传统文化中多数思想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其对人的道德教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基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富强拼搏精神的现实表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爱国精神的准确刻画;“君子喻于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则是诚信精神的深刻表达。将传统文化渗透至初中语文教学中,可将其蕴含的人伦价值、道德要求、爱国精神用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为一大精华。“和气致祥”、“家和万事兴”、“礼之用,和为贵”等观念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和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神瑰宝,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永恒的价值,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传承“和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服务。
3.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传统文化传播一般以故事或典故为基础,将其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切入点,以其中蕴含的孝道为桥梁,可以引申出“卧冰求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等内容。再如,以《安塞腰鼓》为切入点,则可以引发学生对传统艺术文化的思考,有助于其传播与传承。
二、渗透传统文化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面向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将传统文化渗透至教学过程中。
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学生,以兴趣出发的学习方式是最为高效和深刻的,采取适当的手段吸引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有极大必要。以文言文为例,文言文是初中语文中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
它包括一体四面,即“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四者相互联系,彼此支撑。“照本宣科”、“大水漫灌”式的教育仅仅注重“工具性”而忽略“文化性”,应透过韵律感知、情感解读、背景介绍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于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的兴趣。举例而言,《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蕴含着澎湃的爱国情怀,以诵读时的盛怒、激愤、悲凉、英雄气概,可以很好吸引学生的兴趣,再以此出发开展语文教学。教师通过诵读引入,让学生充分了解诗词创作背景,感受其表达的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和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高风亮节,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长此以往,能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古文中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古文学习能力,体会文化发展传承。
2.基于比较教学开展文化整合教育
比较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学生巩固教学内容,加深对文章思想理解、人物形象认识、写作手法运用等内容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以相似文化或相同文化背景为出发点,对类似文章“瞻前顾后”、“思前想后”,促进其整体思考阅读过程中获得的多个信息点,实现有条理的整合思路、表达观点,可拓展学生语文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以与“靖康之变”有关的诗词为例,不仅有《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也有《永遇乐·落日熔金》(李清照)、《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赵佶)等,事件和背景类似,但表达的情感有所差异,通过结合对比分析,在考察提炼信息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开展更加深入的思考,理解古诗文蕴含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开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多维度教学的实现,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对以往难以表达的文学内容和文化内容进行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传统二元教学结构,创建新型教学环境;实现多维度教学,大幅度提升语文课堂活跃程度;创设教学情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对于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大量语文教学内容,长期使用的“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与学生形成感情共鸣。以《秋思》为例,其描述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凄凉场景,仅用口头描述难以准确表达,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以音像视频模式可情景化的开展教学,突破想象力限制,帮助学生理解作诗背景,感受“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理解诗中蕴含的思乡之情。
4.加强区域文化特征的探索
目前,语文教材基于全国文化认知编写,往往忽略不同地区的区域文化特征。高中语文教师需要跨越教材和文章的限制,引导学生探索区域文化特征,丰富学生基本见闻,促进民族文化要素的广泛交织。以川渝地区历史悠久、日渐式微的川剧为例,川剧蕴含着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其基于四川方言打造喜剧效果,以寓悲于喜的表现手法进行相反相成的情感表达。语文教师可以戏剧教育为切入,叮嘱学生注重川剧等区域性戏剧的发展现状,了解川剧的语言特点和表现特点,丰富学生文化储备,加深其对多元民族文化的精神感知。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得到了更大程度的重视,语文能力的应用显得愈发重要。教育的本质注重对人进行精神世界的建构,实现人的完整性架构,这是语文教育的本质要求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实现学生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应当充分重视语文中的传统文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教材、充实背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比较教学等教学手段,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贡献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