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平
厦门市海沧区天湖幼儿园 361026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让思维可视化的的图形工具,它运用在大班幼儿绘本阅读中,让幼儿对绘本内容的理解与记忆,通过图像、符号等形式进行记录,形成有联系的、可表达的图像,以促进幼儿的深度阅读、发散幼儿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绘本阅读;大班幼儿
绘本是以有趣的故事、精美的绘画等帮助幼儿积累前阅读、前识字、前书写经验的载体,广泛运用于当下大班阅读活动中。大班幼儿的思维发展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开始向逻辑思维过渡。而思维导图独特的“图像记忆”,与大班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相吻合,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轻松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更能提升大班幼儿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将思维导图运用在大班幼儿绘本阅读中,让幼儿在绘本阅读活动中将自己的理解,通过图像、符号或者简单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有效提高大班幼儿的阅读能力,促进幼儿深度阅读。那么,如何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大班绘本阅读活动中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信息提炼,激发思维碰撞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学习轨迹,在绘本阅读活动中适时的运用思维导图这个工具,让幼儿从最开始的认识,引导幼儿进行模仿,再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学习使用思维导图来讲述简单的事情,或者进行思维导图框架的完善和拓展,让幼儿能够内化思维导图的模式,最后再根据不同的绘本故事内容匹配不同的思维导图模式。
当开始进行绘本阅读活动时,很多老师都会预先告诉幼儿本次阅读的绘本书目,并进行提问,让幼儿根据题目进行想象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者有可能发生的事情,然而教师并没有及时对幼儿的回答进行记录和回应,此环节便显得多余。如果教师能够事先提炼绘本的关键信息,合理的让幼儿进行想象,并借助思维导图将幼儿的想象猜测记录下来,在师幼共同阅读绘本后,再根据绘本的主题内容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绘制思维导图,让幼儿反观自己之前的想象猜测,看看绘本作者与自己的猜测想象的不同,也可根据绘本主题内容合理的创编自己的想象内容,做到首尾呼应,让幼儿的思维能够被看见。
二、合理选择,助推完整表达
1.流程图——理清故事脉络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中指出:“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讲述时能使用常见的形容词、同义词等,语言比较生动”。流程图是用来记录一件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当幼儿需要弄清楚一件事情的顺序,或者做一件事情的步骤时,可以使用流程图。
当大班幼儿自主阅读绘本故事《爷爷一定有办法》时,流程图的整理能直观、快速地帮助孩子理清关键事件及其人物的关系,让幼儿清晰的认识了故事的脉络。在绘制流程图的过程中,幼儿将这个温馨的绘本故事,以爷爷赠送的一件毛毯作为故事的开始,按照顺序层一层的推进,爷爷神奇的双手将毯子变成了外套、背心、领带、手帕、纽扣,幼儿通过绘画简单的毯子、外套、背心、领带、手帕、纽扣这些简单的图像符号,潜移默化地提取了绘本的主要内容,当他们要分享这个绘本故事时,运用这本绘本的语言与图像符号进行整合,便能够连贯、有序、清楚地进行讲述。
流程图在大班科学类绘本阅读的使用是很常见的,如《洗澡水去哪儿了》、《种子的旅行》等,都可以使用流程图。在幼儿园的自然角里,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细心照顾,画下了观察日记,从而了解到了种子的成长。这些思维的链接,展现了幼儿对所阅读内容的深度理解。当幼儿以自身能理解的方式绘画导图,他们需要将所阅读的内容重新进行回忆、加工、提炼,帮助幼儿对绘本内容进行记忆及表达。运用思维导图这个工具,可以帮助幼儿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同时也帮助幼儿及时输出信息。
2.气泡图——感知人物特点
当幼儿阅读一本绘本以后,需要说一说绘本里面的人物特点时,可以画一幅气泡图,里面的大气泡作为主题,周围围绕着许多的小气泡,这些小气泡可以针对大气泡进行描述。如在绘本《我妈妈》里的妈妈,是一个充满爱心、乐观开朗的妈妈。我们可以利用气泡图,让幼儿感知妈妈的本领,感受绘本语言的有趣。同时也可以拓展延伸到幼儿自己的妈妈,发散幼儿的思维,感受自己妈妈的本领,心生崇拜之情。
当幼儿运用思维导图来记忆绘本故事主要的人物特点时,可以把这个主要任务在具体地做什么、如何做等关键信息通过幼儿独特的记录方式,分门别类地填充在各个圆圈里面,以此来触发幼儿对绘本的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够高度参与,并且合理地运用阅读到的语言、符号,重新加工、理解和输出,达到了较好的阅读效果,从而促进幼儿的深度阅读。
3.圆圈图——凸出故事主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能说出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对看过的图书、听过的故事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当幼儿需要凸显阅读的文学作品的主题时,可以采用圆圈图来绘制思维导图,与气泡图相反的是,圆圈图的内小圈是绘制绘本要表达的主题,外大圈是关于小圈里这个主题的一切。
《小猪变形记》这个绘本讲述了一只无聊的小猪通过运用不同材料,不断尝试改变自己的外部形态,寻求变化的心路历程。当大班幼儿阅读完这本绘本时,有的幼儿在内小圈里画上这只突发奇想的小猪准备变形,外圈则可以根据绘本内容画上它变形的动物,同时,适当的留白处也可以让幼儿根据绘本主题进行创编。
幼儿在了解了绘本主题、熟悉了绘本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设计的圆圈图积极动脑、自主创编、自由讲述,让幼儿的自主性与表现欲充分体现,也让幼儿的创编活动中充分地融合了思维导图这个工具。幼儿通过圆圈图将绘本主题清楚又连贯的进行表述,促进大班幼儿绘本阅读的理解能力与讲述能力。
4.双气泡图——分析情节异同
双气泡图是用于对两种相似或相近的概念、事物进行对比的一种思维导图。绘本《两个好朋友》里的两个主角,他们有共同的爱好,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这是一本引导孩子在朋友之间如何求同存异、友好相处的绘本。大班幼儿在阅读这本绘本前,我让幼儿带着问题,边阅读绘本边寻找两个好朋友相同和不同的特点,当幼儿分别将他们相同和不同的找出来以后,我们再将这些特点重新梳理归纳,运用双气泡图,将特点一一填充,两个好朋友的异同之处就很清晰明了。大班幼儿对于故事的情节发展,人物的形象特征,都有一个深入的感知。同时,活动的延伸也可以让幼儿结合生活中,自己和好朋友的异同爱好进行绘制,再进行讲述。在鹰架此学习方式,引导幼儿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大班幼儿不仅是在阅读能力上,还有对于思维发展、社会性等方面有所提高。
5.复流图——了解事情因果
复流图是用于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思维导图,它可以帮助幼儿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在绘本《搬过来搬过去》讲述的是鳄鱼和长颈鹿想要一起生活,然而它们之间因为巨大的差异而不得不面临着许多的麻烦,最终它们用自己的智慧,携手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当师幼共同阅读完这个绘本后,我们一起共同绘制了关于这个绘本的复流图,我们共同提取了主题事件“鳄鱼和长颈鹿共同居住”,让幼儿学会分析鳄鱼和长颈鹿住在不同的家里各自存在了哪些问题,将这些存在的问题罗列在主题事件的左边,最后这些问题他们又是如何一一解决的,让幼儿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在了主题事件的右边,同时,我们还适时的在右边留白,让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罗列他们想出来的好办法来帮助鳄鱼和长颈鹿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帮助幼儿提高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班绘本阅读活动中巧妙地运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清故事脉络、感知人物特点、凸出故事主题、分析情节异同、了解事情因果。一个精彩的绘本故事可以运用一幅简单的思维导图进行提炼提升,思维导图能使绘本故事的情节更有条理性和层次性。不同的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幼儿加强对绘本内容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为幼儿深度阅读架起一座桥梁。
参考文献:
1.李贤玲 《以思维导图促进阅读理解与讲述能力简析——以绘本《小猪变形记》为例》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8年11月
2.国家教育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01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