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整治工程水毁修复技术探讨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0期   作者:史书海1 程震震2
[导读] 摘要: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不同地区的河流和地质条件各不相同,导致河道治理效果不同。
        北京金河水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00
        摘要: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不同地区的河流和地质条件各不相同,导致河道治理效果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河流开发力度的加大,河流管理问题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虽然我国在河流管理方面已采取了许多措施,但仍有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紧缺、洪涝灾害频发等问题需要解决。
        关键词:河道;生态建设;生态修复;治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由于河道流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及人们对环境认识的不足,使得大量未经处理或者处理后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城市污水排入城市内河中,超出了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水体发黑发臭,严重影响了城市水体的景观和人民生活。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城市河道治理技术进行了探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目前仍在进一步探索中。
        1水毁工程形成的主要原因
        坝垛遭受水流冲刷是否出现水毁情况,主要由坝垛的稳定性决定的,坝垛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根石的厚度、深度和坡度。在根石厚度一定且满足冲刷的条件下,其中深度和坡度对坝垛的影响最大,而根石的坡度受制于深度。在工程基础浅的情况下,随着水流冲击工程,坝垛前冲刷坑逐渐发展,大量根石失稳,向坑底塌落下蛰,致使原处于稳定状态的根石坡度变陡。除此之外,根石被水流冲揭向下游走失,也会使坡度变陡。无论根石随冲刷坑下蛰,还是根石向下游走失,当根石坡度达不到稳定坡度、支撑不住根石上部土石压力时,坝垛就会失去稳定性而出险,引起根坦石下蛰甚至土坝基坍塌破坏,形成水毁工程。
        2河道水系生态恢复的任务
        河流系统的生态恢复面临三个挑战。首先便是改善水质和水文条件,其次是改善河道地形特征,最后是物种的恢复。整体任务是对河道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改善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和水文状况,通过对河道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保持河流生态用水的最低需求。控制污水的排放,对河道污水进行处理,通过将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到河道污染处理上,促进河道水资源的源头清洁,以及发展循环经济来改善河流的水质。对于水库生态的调控,可以在满足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做好水资源生态调控,恢复河道生态环境[3]。河道地形特征的改善包括恢复河流的垂直连续性和横向连接,维持河流的垂直曲折和横向分叉,提供洪水的堤防,包括移动和扩大海滩,退耕还渔,并使用生态护坡来防止河床材料硬化。物种恢复包括保护濒危、稀有和特有物种,河流和湖泊交织区的植被恢复以及鱼类等水生资源的恢复。
        3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3.1形态修复技术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受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的土质条件也各不相同。由于地势西高东低,我国大多数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水流的曲折蜿蜒使人们难以将水资源有效利用起来。人们在过去的河道治理工作中通常将河道改弯取直以方便取水,但会使河水流速增快且影响河流周围动植物的生长环境,造成水资源短缺,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不利于河道治理的再修复。如果发生洪涝灾害,就难以控制水情,对当地的江河湖泊造成更大危害。因此,江河生态修复治理工作要考虑到多种影响因素,使治理工作效益最大化。可以进行形态修复以减缓流速及增加河流的作用面积,使河流作出贡献以保证当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3.2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的应用
        人工湿地对于地区气候调节有巨大的意义,同时融合生物、化学和物理三者作用来恢复水体环境。利用建设人工湿地对于地表径流的调整、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积极意义。所以利用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建设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水生态系统,发挥恢复水体环境的意义,同时人工湿地还拥有美化环境、打造景观的作用。


        3.3生态河床修复技术
        生态河床修复技术使河流的利用率达到最高,传统的河床修复治理都是用硬质材料来建造河底,这种方法虽然解决了一些水资源利用问题,但摩擦力降低且水流过大影响到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水生动物和植物都会因水流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程度地损害。生态河床修复技术致力于减少使用甚至不用这些硬质材料,呈现或保持河床原有的自然泥沙状态,为水生动植物的栖息提供适宜环境,保持生态多样性。
        3.4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
        生物技术里涵盖了植物修复技术、动物修复技术以及微生物修复技术。这里面微生物修复技术使用普遍,重点是利用微生物来对水体里的污染物开展吸收、讲解和转化,让水环境获得改善,变成正常的水体生态系统。生物修复技术的使用计划,不仅能是一种微生物、植物或东物修复,还能使融合各种微生物、植物、动物构成生态系统,完成对水体污染的恢复工作。但是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在新构建的生态系统里分别担当不同的职责,展现对水体恢复的意义。
        3.5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
        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工作是生态修复污染河道的重要途径,是改善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分循环,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河流淤积、保护水源的重要措施。通过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蓄水保土等措施有机结合的方式,将山、水、田、林统一规划,治沟与治坡相结合,集中连片与零星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防治并重,治管结合,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在河流上游采用水源涵养林,保护原有植被,封山育林,恢复植被,增加植被覆盖率等措施。河流沿岸针对受气候变化或人类活动影响,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坚持因害设防,层层拦蓄,治沟与治坡紧密结合,沟道治理以淤地坝、拦沙坝、塘坝、谷坊等工程为主。坡面治理以实施坡改梯、林草工程建设为主,应注重生物多样性,采用以乡土树草种为主的多林种、多草种配置。
        4河道生态治理措施
        4.1合理配置水资源,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
        河道治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保证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础之上,恢复河道的生态系统,为各种生态活动提供适宜的环境。因此,在进行河道治理时,应该以为人们的居住以及各种生物的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为目标,对传统河道治理过程中所采用的混凝土河床、护岸等进行改造,进而恢复河道本来面目。河流的流域极为广阔,地势地形不同导致各地的水资源利用情况也不同,合理配置水资源可以充分发挥河流的作用。
        4.2完善配备植物类型
        水生态修复技术的详细应用需要依照水体污染种类差异具体选择,开展用有针对性地治理措施和协调的生物种类。尤其是对于植物的配备,不但需要植物适应当地的生态气候环境,可以安全生长,还需要具备净化水体的功能。所以优化植物类型的配备对于项目治理的顺利与否有巨大影响。利用各种类型植物的搭配,发挥积极的水体净化效果,让重建的水生态系统可以稳定运行。
        结束语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正逐渐增强,水利建设正由过去粗放型开发向生态水利转变。在进行河道修复治理工作时要科学规划,遵循河道的自然生态原则,河道的生态修复涉及多个学科、多项知识,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将河道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融为一体,营造绿色生态环境,构建美好的河道景观。
        参考文献
        [1]徐丹阳.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12):56.
        [2]战玉柱,陈春霄.河流水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综述[J].污染防治技术,2018,31(06):53-57.
        [3]黄生利.试论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相关运用[J].居舍,2018(32):35.
        [4]陈鹏,姚华明,潘红忠,庄华清.生物——生态复合修复技术在常州市黑臭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2018,36(10):62-64.
        [5]张明磊,张安弘.关于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与探讨[J].工程与建设,2018,32(05):768-7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