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风险分级管理在预防脑卒中跌倒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0年10期   作者:常学茹
[导读] 目的本次研究跌倒风险分级管理在预防脑卒中跌倒中的应用方法:
        常学茹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 镇江市 212000
        摘要:目的本次研究跌倒风险分级管理在预防脑卒中跌倒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患者实施跌倒风险分级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跌倒风险分级管理在预防脑卒中跌倒中的应用情况。结果:2组患者跌倒情况比较:干预后,干预组跌倒人次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5)。2组预防跌倒知识及态度情况比较:干预后,2组患者预防跌倒知识评分及态度评分均提高,且干预组提高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平衡与活动能力比较:干预后,2组BBS、FMA、ADL评分均提高,且干预组提高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生活质量比较:治疗后,2组MFES评分及SS-QoL评分均显著提高,且干预组提高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跌倒风险分级管理能够积极预防脑卒中患者跌倒意外事件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跌倒风险分级管理;预防脑卒;跌倒;应用
引言
        对于脑卒病患来说,则需做好相关护理管理工作,避免患者发生意外事件。结合近年来该护理管理工作现状来看,常见的意外事件中患者“跌倒”的发生比重颇高,轻则造成患者肢体受伤,重则严重影响病情状态。所以,在脑卒护理管理工作中,做好患者的防跌倒工作非常关键。本课题以脑卒中跌倒护理管理工作为基础,重点对在其中应用跌倒风险分级管理方法的作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现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康复科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脑卒中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者;年龄<80岁者;生命体征稳定者;既往无跌倒史者;意识清晰,具有一定阅读与理解能力者;具有沟通交流能力,可配合研究实施干预者。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者;脑卒中前即存在肢体功能障碍者;精神疾患;痴呆、认知障碍者;失语、视听障碍者;身体活动受限者。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道德,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80例研究患者根据密封信封法堆积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0例,2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方法
        此次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干预组患者则实施跌倒风险分级管理模式,具体的护理管理内容如下。
        风险I级:因该等级的患者发生跌倒风险的发生率偏低,但也可能在一些复杂的活动出现跌倒,比如散步过程发生跌倒,或者在慢跑过程发生跌倒,所以需对此实施有效护理管理方法,对患者普及这些复杂活动可能发生跌倒的原因、防范策略,提高患者防范意识,进而使此等级跌倒风险事件发生率降至最低化。
        风险II级:由于该等级的患者易发生跌倒,所以不但需要在上述提到的复杂活动中做好跌倒的防范工作,还有必要加强一些简单活动的防跌倒预防,总结起来包括:①基于活动区域范围内,放置防跌倒警示牌、在合理的位置张贴防跌倒警示语,使患者能够在观察到这些警示牌和警示语的情况下,增强防跌倒意识;②对患者的病房环境进行合理改进,比如将患者所需药品、水杯等,放置床头柜,便于患者拿取;③做好患者及患者家属的防跌倒培训教育工作,普及跌倒相关原因、防范措施等,使患者和家属的防跌倒意识得到有效增强,进一步起到降低跌倒风险事件发生率的作用。
        风险III级:由于该等级的患者极易发生跌倒,因此除上述防跌倒措施以外,更重要的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加强整体护理管理防范工作的实施,一方面,对患者活动区域设置警示标志、张贴警示贴;安装坐便器,禁止患者下床活动;另一方面,针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系统性的防跌倒知识培训教育,由于是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提高患者家属陪同意识,尽可能地全程陪同患者。
        1.3观察指标
        2组患者跌倒情况比较,2组预防跌倒知识及态度情况比较,2组平衡与活动能力比较,2组生活质量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的形式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跌倒情况比较:干预后,干预组跌倒人次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5)。见表2。

        2.32组平衡与活动能力比较:干预后,2组BBS、FMA、ADL评分均提高,且干预组提高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护理人员必须坚持以患者为主体的原则,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转变传统理念,完成风险分级,再于病房内悬挂分级风险警示牌,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入院教育,介绍相应的管理制度,讲解具体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法,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定期参与由医院组织的自主护理学习活动,鼓励患者正确认识心内科疾病,缓解患者的紧张感,增强患者的依从度,做好相应的分级细节护理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脑卒中防跌倒管理中采用跌倒风险分级护理后,可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减少跌倒次数,提升满意度,此方法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孟莎莎,蔡灵芝,沈芸.跌倒风险分级护理在心内科预防患者跌倒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4(06):112-113.
[2]卢梅兆,邱笑玲.跌倒风险分析管理在脑卒中住院患者预防跌倒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08):176-177.
[3]俞俊秋.跌倒风险分级管理在内科开放病房预防跌倒中的作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8,19(10):1420-14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