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开灿
德阳市人民医院 四川德阳 618000
摘要:目的:就直接法及间接法在下肢CT静脉成像中的应用进行比较。方法:抽取近一年内(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静脉病变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给予直接法及间接法造影处理,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图像诊断效果。结果:在下肢CT静脉成像中应用直接法处理后,观察组图像质量较高,而实施间接法的对照组则相对较差,组间数据呈现的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下肢CT静脉成像中,直接法与间接法在检查结果方面均存在较高的应用价值,但相较于间接法,直接法的图像质量更优,实际应用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的选择。
关键词:直接法;间接法;下肢CT静脉成像;应用
近年来,在人们生活方式及习惯不断改变的背景下,慢性下肢静脉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常见的主要包括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在对此病进行诊断时,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CT、彩色多普勒成像等,检测方式直接影响着检查效果[1]。本文主要抽取近一年内(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静脉病变患者(40例),在其下肢CT静脉成像中分别应用了直接法及间接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近一年内(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静脉病变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占比较大,男女例数分别为11例、9例,年龄区间为33至66岁,中位年龄为49.5岁;对照组的男性患者同样多于女性患者,男女例数分为13例、7例,年龄区间为30至67岁,中位年龄为48.5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下肢静脉疾病临床诊断标准,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配合度低、资料不全者。本研究已提前将有关内容告知了患者及其家属,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将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对比,没有发现明显差,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在下肢CT静脉成像扫描中,观察组应用直接法完成测量,主要内容:扫描前指导或帮助患者取仰卧位,从足向上进行扫描,无需吸气闭气,从足部扫至髂嵴,对比剂为碘迈伦与生理盐水的混合液,混合比例为1:5,注射速率2.0,总量100ML,直接足背静脉给药,在踝关节处用压脉带绑带处理,下腔静脉开始扫描至足部。对照组应用间接法完成测量,具体内容:检查扫描体位与观察组相同,从骨盆开始扫描,直至足部,间接法造影剂用量为90ml,肘正中静脉给药,在使用对比剂后3分钟开始扫描,之后在基于患者成像情况及结果准确程度的前提下,合理的判断是否要给予二次扫描处理。
1.3观察指标
在两组下肢静脉病变患者的下肢CT静脉成像中分别应用直接法和间接法后,要对两种方法的诊断效率及图像质量予以评判,完成有效的对比。图像质量分级标准如下:Ⅲ级:经扫描检查后,成像图可清楚的观察到下肢深静脉各级分支,对比剂没有出现不均匀情况,未发现血流相关伪影;Ⅱ级:成像图可观察到下肢深静脉各级分支,但可见对比剂呈不均匀状态,且有血流伪影;Ⅰ级:成像图显示的下肢深静脉各级分支存在交叉现象,抑或是呈充盈不佳状态,存在明显血流伪影。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所有数据的处理均由SPSS20.0软件完成,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2检验计数资料,经有效检验后,如若P值在0.05范围内,表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检查结果
在下肢CT静脉成像中应用直接法处理后,观察组的检查结果呈良好趋势,相较于使用间接法的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png)
3、讨论
下肢静脉病变是常见病症,诊断方法较多,DSA是诊断金标准,优势主要体现于可更加直观的显示静脉腔内情况,在造影的同时可开展治疗,但血管周围组织的现象则不够理想,且往往需要使用大量的对比剂,加之检查时间较长,会给肾脏造成一定的损害,极易出现不良反应[2]。现阶段,在下肢静脉系统病变的诊断中,静脉CT造影技术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在基于给药通道的前提下,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其中前者主要使用单能量进行扫描,利用处理软件获取图像,效果不够理想,后者主要是指在患者的肘静脉予以穿刺建立给药通道,需要注射高浓度的对比剂,从而实现显像。有相关研究指出,在下肢静脉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应用间接法,具有较强的灵敏度及特异性,一次给药不仅可对下肢深静脉进行检查,且同时也可完成肺动脉的检查,优势主要体现于安全性高、快速准确等方面[3]。但值得注意的是,受对比剂在血液循环中稀释的影响,在到达下肢深静脉管腔内时,浓度通常较低,影响显像,增加了漏误诊的可能性。直接造影法的应用只是暂时性的阻断下肢静脉回流,此方法可避免对比剂经体内循环,可直接到达下肢静脉管腔,故显影质量较高。
综上,在下肢CT静脉成像中,直接法及间接法属于常见方法,各有各的优势,考虑到造影效果受影响的因素较多,如患者自身条件、造影剂注射速率等,故就需在基于患者的实际前提下,合理对方法进行选择,以充分发挥直接法、间接法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斌,陆海华,周煜奇,等.双源CT扫描模式下间接CT静脉造影低能量与低千伏成像技术图像对比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8):2242-2245.
[2]吴特东,徐方元,刘含秋,等.320排CT静脉造影及其不同后处理方法在显示枕窦解剖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7,23(5):398-401.
[3]傅菲,万业达.碘对比剂在下肢深静脉CT成像中的应用和技术要点[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7,38(3):24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