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芸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合肥市,230001
摘要: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启动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因此,以河流水系为脉络,水域岸线并治,夯实水生态基础,建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乡村,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的重大举措。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园林植物在城市河道景观中的应用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植物;城市河道景观;应用探讨
引言
良好的城市河道景观是兼具水利、生态、景观功能的绿色廊道。城市河道景观不仅展现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品质,还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是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植物景观是河道景观要素构成的主要部分,做好河道景观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对于提升整个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1生态护岸发展背景概述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传统水利开始向着人文水利以及景观水利的方向转变,人们在开展河道整治工作的时候,也开始将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基于此,在建设和整治河道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景观建设和环境建设,合理的构建河道基本框架。生态护岸工程就是将植物和土木工程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型的护岸型式,该型式的护岸对河道坡面具有良好的防护作用。生态护岸不仅具有防洪功能、生态功能还具有自净功能以及景观效应,正是因为生态护岸具有这些优势,使其成为了护岸技术主要的发展方向。
2园林植物在河道景观中的作用
2.1生态防护功能
根据植物的习性和植物造景原理,乔、灌、草合理配置,构建河道稳定的生态系统,能够大力提升河道的生态防护功能,植物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环境、增加城市绿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2.2社会效益
良好的河道景观不仅兼顾水利功能,还应该是城市一道独特的集生态保护、景观欣赏、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绿色风景线。河道的综合治理促进了城区和旅游公路的连接,有利于提升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的形象及品质,有利于推动周围地产、交通运输、商业等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3城市河道绿化中植物树种选择及配置原则
3.1河岸带植被立体配置
在水平结构上,设置连续的河岸植被缓冲带。缓冲带由湿地乔木带、湿地灌丛带、湿地草丛带、水生植物带组成,以有效避免或减少面源污染物随地表径流进入河道污染水质,对已经进入河流的污染物进行有效降解;同时,连续的河岸带植被还为两栖动物提供了生存条件和迁徙通道。在垂直结构上,尽量体现出河流湿地植物群落垂直排列的特色,沿河道横向高程梯度乔、灌、草混交依次设置。
3.2水生植物的选用
开展河道生态治理工作期间,严格按照以沉水植物为主导、浮水和挺水植物为辅的水生植物群落结构,选择的挺水植物主要包括:香蒲、芦苇、菰、灯心草、水葱等植物,挺水植物布置在水深0~0.5m范围内;浮水植物主要包括睡莲、荇菜、萍蓬草等,浮水植物布置在水沉0.5~1m深的范围内;沉水植物主要包括:菹草、苦草、马来眼子莱、伊乐藻、黑藻、狐尾藻、篦齿眼子菜、金鱼藻等,沉水植物布置在0.5~2m深的范围内,选择沉水植物时,严格按照施工季节、当地土著物种优化进行选择,并根据不同水沉配置不同的沉水植物群落,以达到在河道底部构建不同层次水下森林及景观的目的。
另外,水生植物种植时,要求水深要始终控制在0~2m之内,并且要求水生植物与浅水区范围接近,该项目实际种植水生植物过程中,为了避免水生植物出现疯长情况,采用砌筑种植槽的方式,以达到约束水生植物种植面积的目的。
3.3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
植被护坡生态护坡技术的应用,首先利用多孔混凝土拌置适量的混合料,然后将保水剂、粗骨料和水泥等充分地搅拌,促进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之间结合在一起,增强土壤和岩石之间的粘结力,提高土壤抗冲击能力的同时,为植被生长提供充分的养分。植被型生态护坡技术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可以优化土壤,提高植被成活率,避免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采用植被型生态护坡技术的时候,往往需要适当的增加河道周边的植被,为了保证护坡技术的应用可以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设计者注意根据周边生态的实际情况,选择需要增加的植被,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采用生态砖嵌固的方式进行护坡。采用植被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术的时候,为了提高生态砖镶嵌封锁能力,避免生态砖发生相互移动的问题,可以应用联锁式砌块技术固定生态砖,应用绳索铺设连锁型矩阵,高效的护坡可以强化生态砖和坡面之间的稳固性,提高生态性的同时,提高护坡整体的抗冲击能力,避免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
3.4路侧林带植物配置形式
河道路侧林带为可进入式林带,以植物景观为主,结合漫步道和休闲空间。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植物造景时运用自然式的栽植形式,模拟自然,给游人以回归自然的感觉。植物配置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和观赏特性,建立丰富的植物组团。主要运用的植物有银杏、白蜡、金枝槐、白皮松、红叶碧桃、紫叶矮樱、紫叶李、日本晚樱、丁香、西府海棠、金叶榆球、五角枫球、胶东卫矛篱、金叶榆篱等。
3.5植物固土法的植被生态护坡
具体来说,生态护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整治河道不合理的情况,做好环境保护,稳定生态系统。其中植物固土法应用最为广泛,该方法应用的原理就是利用植物发达的根系固定土壤,改善土壤内部情况,提高环境建设水平,避免水土流失。在选择植被的时候,还要考虑工程资金成本和植被生长需求,全面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具体的护坡要求选择最为合适的植物用于生态护坡。除此之外,选择护坡植物的时候,还要注意考虑植物和景观的搭配以及植物的实际抵抗能力,保证可以满足护坡需求的同时,将植物的美观性和经济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尽可能提高生态护坡植物的多样性,提高生态护坡计划的可行性。
3.6设置生态浮岛
生态浮岛是一种水景观提升与水环境改善相兼顾的实用技术,该技术模仿水生植物自然生境,在水面上设置浮岛平台,将一些观赏效果比较好的水生植物种植于浮岛平台上,定期收割以消减水体污染物及保证景观效果。生态浮岛布置于河水面较宽流速较缓的区域或岸线比较僵硬笔直的区域,呈自然式布置,既丰富河道空间层次,又提升观赏价值。浮岛内选用生长周期长、观赏效果好的水生植物如慈姑、凤眼莲、菖蒲、石菖蒲、水芹、再力花等,这些水生植物根基网络样的微生态小环境具有典型的活性生物膜功能,对多种污染物有很强的富集、吸收和分解能力,水质净化能力优良。因此,浮岛的布设不仅提升了河道的景观,也改善了其水质,生态效应明显。
结束语
河道生态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水生植物对磷、氮等的吸收作用,和微生物的协同降解作用,有效抑制河道内部的藻类,选择最佳的岸边植物和水体边缘植物,严格控制水生植物的种植密度,提高水生植物安排的合理性,以期能够提升河道生态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段璟雅.城市河道景观连续性设计探索[J].风景名胜,2018(12):97.
[2]马子鹏.城市河道景观园林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22):35-36.
[3]马劭磊.基于生态景观视域下的城市河道规划设计构建研究[J].美术界,2018(08):80-81.
[4]唐艺萍.城市河道景观生态化设计[J].艺术品鉴,2018(21):215-216.
[5]李海芹.探讨城市河道治理中的景观生态模式[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