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计算教学的支点——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1期   作者:王观华
[导读] 摘要:计算教学占小学数学教学较大的比重,从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来看,部分学生数感较差、计算习惯不良、算理不明,部分教师教学理念等方面有待提高,因此本文基于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广东省清远市连州镇良江小学  广东清远  513400
        摘要:计算教学占小学数学教学较大的比重,从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来看,部分学生数感较差、计算习惯不良、算理不明,部分教师教学理念等方面有待提高,因此本文基于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支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 已经明确提出把运算能力上升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所以根据《标准》的要求如何寻找小学数学教学的支点,是当前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问题[1]。因此本文对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展开分析,旨在寻找突破当前计算教学的困境,为相关的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
        (一)“四基”和“四能”
        运算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明确提出了“四基”和“四能”的内容,“四基”分别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能分别是:发现问题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学计算教学是基于“四基”和“四能”的教学,从而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二)算理和算法
        帮助学生了解算理和算法,有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这也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额要求。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已经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不仅需要让学生学会基础技能,还需要让学生理解计算的过程原理。由此可知小学计算教学需要让学生学会遵循算理以及深入算法”[3]。
        (三)会算和用算
        计算只是一种工具,没有现实的基础计算的价值无法体现。而计算只有在需要用到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用算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和用算二者之间是统计的关系。基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来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生知识理解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知识巩固阶段。这两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算法,属于“会算”阶段。第三阶段是知识的应用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需要对计算知识进行理和应用,属于会算的阶段[4]。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现状
        (一)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部分教师教学理念有偏差。部分教师过于追求计算方法,没有重视算理,在计算方法的讲述上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例如整10数的教学,教师只教会学生进行十位数相加即可,但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讲授具体的算理。例如在两位数的口算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对课堂上的口算方法进行总结。学生在应对计算问题时,难以快速选择最优算法,计算能力欠缺。
        (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3)数感较差。在处理估算问题时,部分学生的数感不强,比如学生在解答“986.16+5789.347最接近”部分学生结果选择结果是675。
        三、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提升路径
        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可知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学生是计算习惯以及算理不明是当前小学计算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及解决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法指的是教师通过创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调动的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计算教学过程中的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能力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了解计算的内涵和意义。例如《小数乘整数》(北师大四年级下)的教学,教师可拿出三个苹果,并为苹果贴上价格标签。当学生看到苹果标签上的价格是0.8元/个时,学生通过联想超市的场景联想到苹果8毛钱。教室随后对学生进行引导:“同学们那我们还能联想到什么呢?有的学生:“吃苹果!”有的学生:“老师想要我们算出苹果共计多少钱”。教室通过引导学生导出教学内容,并指导学生算出苹果的价格2元4角。在教授学生的乘法法则后,教室可进一步展开教学的内容。通过生活视角让学生明白角、元的之间的单位换算。学生立即就能明白8角等于0.8元,那么三个苹果的价格就是0.8×3=2.4元,也就是24角。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小数的乘法与整数的乘法运算规律相同。最后布置相应的课堂练习,设计“抢答”的课堂练习活动,前三名分别奖励一个苹果,从而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并巩固课堂的学习内容。
        (二)强调算理算法,培养思维
        小学阶段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抽象的算理,因此算法中的算理教学是小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侧重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将抽象的文字内容转化为直观可视化的具体案例,从而帮助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课中的算理内容。例如乘法计算进位机制教学:39*2。9*2=18,在计算过程中需要向十位数进1,如何让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十进制的原理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让学生准备好多根小棒,其中十根为一捆。让学生了解到18是1捆加上八根。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拓展,设定4根小棒为一捆,18根该如何表示?从而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了解和学习数学计算中进制机制的原理。
        (三)培养良好习惯,提升准确率
        良好的计算习惯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计算的效率,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计算学习的信心。由于在实际的教学以及试卷考察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常常在简单的计算题上出错。本文整理了相关的错误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认真审题。许多小学生在审题时经常粗心大意,容易将题目看错。比如许多学生常常将3误认为是5,导致与真实的计算结果出现偏差。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审题时提高注意力,认真读题看题,降低计算错误,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原因,避免学生认为是由于计算法则掌握不当导致计算错误,认清错误源头能够快速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规范书写。书写不工整也容易导致在计算过程出现失误,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够让学生提高计算的准确率。仔细验算,验算是检查计算结果的重要方法,许多学生解决计算问题时候不会采用正确的验算方式,学会采用多种验算方式能够避免计算失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学会估算等方法来进行验算,提升计算准确率。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注重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的培养,所以教师在计算教学中需要构建自己的找点自己的教学支点,从而形成教学体系,本文提出从“情境教学、算理算法教学、计算习惯培养来提高计算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敏,黄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J].科研,2016, 000(005):P.88-88.
        [2]占浅浅.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J].读书文摘,2014, 000(005):173-174.
        [3]孙丽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算理的结构分析及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 2019(37).
        [4]王海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升策略探究[J].甘肃教育, 2019, 627(07):119-119.
        [5]孟醒.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J].速读(上旬), 2019, 000(005):83.
        [6]裴科.浅谈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计算能力[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9, 000(009):1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