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规划中地域性文化元素的设计与应用 哈斯亚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8期   作者:哈斯亚提•沙迪克
[导读]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景观建设忽视地域性文化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千篇一律的设计现象。
        新疆鄯善县自然资源局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景观建设忽视地域性文化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千篇一律的设计现象。这既不利于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背离了城市发展的初衷。为此在城市园林、街区和公共设施景观的设计规划过程中,要以地域性文化为发展为核心,有效赋予其地域精神和地域色彩,为城市景观注入人文学活力和文化归属感。同时加强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的实践和反思,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确保城市景观保持持久的品质和口碑。
        关键词:城市景观规划;地域性文化元素;设计;应用
        1地域文化符号的内涵及在城市景观中的意义
        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面对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我们始终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这也为地域文化的发展和研究指明了方向。
        1.1地域文化符号的内涵
        关于地域文化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经过长时期的积累所形成的包括历史遗迹与人物、物质文化生活形态、文化形态以及具有一定特色的民俗风俗、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内容。地域文化符号是地域文化内涵的一种外在表达方式,是经过长期积累且已被大众广泛接受的一种文化形式,受到当地气候、人文等综合因素影响,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强烈的认同感。城市景观目前已然成为地域文化符号表达的有效载体与途径之一,在实现自身功能的同时传递着文化的深意。
        1.2 地域文化符号的景观应用价值
        地域文化符号是城市景观的“源”。城市传统文化符号对景观构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可以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人们对城市景观的感知主要通过景观符号语言进行,符号作为人文历史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是景观设计构思的一种常用形式,城市中的各种文化符号资源是景观设计取之不尽的源泉。
        地域文化符号是城市景观的“魂”。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不但可以突出设计主题,成为景观的“灵魂”,而且更容易引发人们对景观的认同感。一座吸引人的城市其景观必有独到之处,具体到建筑、道路、广场等的设计构思都应打上鲜明的文化烙印,力求在风格上和谐统一、兼容并包。地域文化符号是城市景观的“忆”。通过景观设计来继承和传扬本土文化,使得城市居民在拥有强烈归属感的同时,也能深切领略到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城市中的景观文化符号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与积累,凝聚着人们对城市美好的回忆,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延伸,渲染着城市的文化氛围与内涵。
        2地域文化视域下城市景观的设计原则
        文化背景的殊异会对传播广度、深度、程度产生实质影响。此意在强调的是,我们必须关注地域文化的表达方式,在本论中,或称城市景观具体设计中基于特定文化背景所选择的表达层次、类型、方式等表达机理,这既是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出路,亦是设计中切准地域文化的钥匙或入口。第一,在宏观层面。城市景观设计承载和传播的地域文化应兼具独立性和主体性,同时应保持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互动的开放姿态。根据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理论,独立性、特异性的保持的关键在于对交往主体间平等地位的强调,该理论以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取代主客二分的关系。据此,在通过城市景观设计表达地域文化的整个过程中,不应在设计表达中过分强调特异性,甚至凸显出排斥态度。若如是,往往会因他者难以理解和接收而致传播受阻,这当然与初衷相悖离。概言之,在此间应妥善处理好本土与全民、特殊与一般、地域与普适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丧失地域文化主体性特征,又不能与其他文化甚至文化整体相剥离。第二,在微观层面。城市景观设计在传承发展地域文化中或将成为传统向现代转进的内在精神驱动。前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节认为,人的态度和行为是由他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他的内在需要这两个基本因素决定的……这是他将采取适当行为的基础。城市景观设计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承是一种媒介,而媒介正是我们肢体的延伸,它在表述中同时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良好途径。

城市景观设计往返与传统与现代、过去与现在、自身与他者之间,进而会影响人民的日常行为,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推促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使得人们能够自觉接受时空流变,并理性地立足当下、回望过去、展望未来,而这正是社会变革进步的重要基础。
        3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在现代化景观设计的指导下,各地区政府对于景观设计工作十分重视,在后期的保养和维护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保障。然而在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设计风格和技术的同时,本土化特色日渐消失,缺乏地域性文化元素的渗透和应用。一方面,过度关注设计的表面,文化传承质量不高多集中于面子工程。而且重复包装、包装浪费的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另一方面,图腾饰物和浮雕设计应用比重较大,景观设计与当地景观衔接性不足。此外地域性文化应用过于单一,照搬照抄式应用不仅耗费大量的精力,还无法营造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伪传统景观设计难以支撑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4城市景观规划中地域性文化元素的设计与应用
        4.1空间与界面的结合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注重街区底面展示和景观面的建设。首先采用不同的材料,营造历史厚重感与朴实感的人文环境,从而传递出视觉聚焦点。通过利用拼接图案与花色的机理和韵律,合理的规划属性和功能区域,按照承担的功能职责,力争街区地域性特色能够淋漓尽致的展示。在此基础上,按照街区的风格与特色,在街区立面环节形成尺度和结构的与众不同,这样便于民众被浓烈的地域文化所感召。街区顶面可以凸出街区主题文化,利用不同程度的效果起到渲染氛围的结果。
        4.2形式与功能的转换
        地域性文化元素的设计还需要与历史街区的景观有效融合,尤其是要完成使用功能与观赏功能的协调转化,实施不同的艺术手法,体现强烈的视觉美感进而观赏性情怀。通过形态各异的景观小品的点缀,地域文化特性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实现了环境与艺术的相互烘托和感召,进而碰撞出新奇的火花,与大众的审美标准相辅相成。此外在静景与动景的对比中,布局建筑石料、外墙、特色小品,都可以淋漓尽致地呈现出独特的美感,这样既可以传播本地特色和历史的价值,并丰富街区活力、价值与乐趣。
        4.3地域性景观设计策略
        按照城市街区格局,结合特色与影响力,景观设计要善于与当地历史发展进程保持一致,尤其是要打造与众不同的街区,确保新城城区景观的一脉相承,注重地域性景观的统一性。同时设定明确的创新街区主题,加速街区创意文化和艺术色彩的比重,全方位维护合理的场地景观,因地制宜地开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独有的文化气息和地域画面。此外有效结合教育文化规范管理街区功能置换,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保持城市经济发展与新时代特征的匹配,最终带来成熟的文化交流功能和无限的动力。
        结束语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城市景观设计如若采用套路模板,地域性文化势必会受到侵染,区域人文特点和历史情趣就会慢慢消失,长此以往就会失去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目前国内在景观设计缺乏创新和人才色彩,致使街区改造模式趋于雷同。随着信息时代下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本土地域性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为此更好地平衡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的关系,需要有效结合地域性的技术,加强对区域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最终呈现出本城市特色的街区景观。
        参考文献:
        [1]杨治惠.城市景观规划存在的不足与建议[J].江西农业,2019(22):55-56.
        [2]夏凌.常德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包装,2019,39(11):57-59.
        [3]康国珍.基于地域文化特性的景观设计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9,2(10):50-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