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以贵州省三都民族中学校本教材开发应用为例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0期   作者:王希
[导读] 伴随着我国全面实现崛起,强调文化自信的呼声越来越高,具体表现为民族文化特色受到极力推崇,它是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的强大驱动力。
        王希
        贵州省三都民族中学  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558100
        摘  要: 伴随着我国全面实现崛起,强调文化自信的呼声越来越高,具体表现为民族文化特色受到极力推崇,它是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的强大驱动力。而对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而言,各级学校都积极将当地民族文化特色引入校园。本文通过对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文化进驻校园总体情况以及存在问题进行阐述,从而提出民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实践策略。
        关键词: 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实践策略
一、民族文化引入校园的总体情况
        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是民族之魂,是民族繁衍不息的源泉。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欣欣向荣的发展壮大,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本民族文化。但我国又是一个以汉族为主,多民族集居或交错杂居的国家,民族大融合的居住现状导致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出现了“汉化”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少数民族文化正逐步消失,需要挽救并保留,使之源远流长。因此,当前我国在各少数民族集聚的地方,开始实施当地民族文化进入校园的活动。本文要谈的就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文化问题,三都水族自治县是我国仅存的一个水族同胞集居地,极具水族文化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以三都民族中学为例,来探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引入学校的总体情况。
   (一)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起因
        关于民族文化进入校园的问题,主要是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出现了“汉化”现象,三都民族中学的水族教师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谈到了水族文化传承弱化的话问题,强烈要求学校组建团队编写校本教材。对此,三都民族中学校领导极为重视,意识到民族文化的延续不是短期喊喊口号就可以实现的,要想持久开展下去必须要实现代代相传的模式,那么这种模式的开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民族文化走进校园。因此,学校考虑到三都水族自治县里水族人口占比很大,确实需要通过编写校本教材,真正让水族文化走进教学课堂。再加上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民宗局一贯提倡大力推崇当地民族文化,并希望水族文化得到很好的延续与发展。在内、外一致认为水族文化需要大力传承的背景下,三都民族中学校领导开始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牵头组织编写水族文化校本教材,为民族文化进校园做准备。
(二) 民族文化教材的编写与培训
        由三都民族中学校领导牵头,同时号召当地水族民众之中凡是有民族情怀、文字功底扎实、对水族文化了解较深入的人士,都积极参与到民族文化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之中去。很快,参与编写工作的人士中,以三都民族中学水族教师为主导,还有中学其他教师以及水族研究专家、民间艺人等作一些相关指导,所有人在编过程中承载着浓浓的水族情感,在他们的勤奋耕耘下,校本教材《中国水族文学作品选》、《马尾绣》、《柳岸莺歌》(水族民间歌谣)相继完成编写。
        教材编写完毕后,三都民族中学校领导又一次次组织学校教师参加校本教材培训。教师们对水族的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入而细致的了解,激发了水族教育工作者学习与研究水族文化的积极性。在校本培训结束之后,三都民族中学将编好的教材复印成册,分发给培训教师,由此民族文化正式进入校园。



二、民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过于薄弱,教师专业水平不够
        三都民族中学将水族文化引入学校教学之后,很快呈现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水族文化教学实施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比如在兴趣班创建过程中,有一些兴趣班的学生有几百人,但却只配备了一名教师。学生人数过于庞大,专业教师缺乏,教学效果就无法完美呈现。第二个问题就是整体来讲,教师专业水平不足,在马尾绣班开课之后,很快发现一些教师往往都是从其他文化课教师中抽调过来的,专业化程度不足。
        
(二)教学时间不明确。

        三都民族中学虽然在课表上有具体规定民族文化学习的教学时间段,但就每一个兴趣班而言,其教学时间段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当各种兴趣班进入学校之后,由于课表制定不够详实,教学时间根本没有像学习汉族文化一样有明确的规定。
(三)普及范围较为狭窄
        关于水族文化普及范围较窄的情况,主要是三都民族中学开设各种兴趣班的时候,严格限制了兴趣班的人数。以马尾刺绣为例,女生都积极参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因为人数有限制。由此,这种模式对水族文化的普及产生极大的局限。
        
三、民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实践策略
        由于正常的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在引入民族文化教学之后,无形之中就需要将主流的汉族文化的教学进行一些课时压缩。这种矛盾点的凸显,最终导致在推行民族文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面子工程”的问题,表面工作做得多,但实际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较为粗糙。因此,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上级主管部门或者学校领导来化解主流教育教学与民族文化开展之间的矛盾。
        
(一)明确教学时间
        关于明确教学时间的问题,具体实施措施就是可以增设民族文化课,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方式,毕竟三都民族中学师资力量还算充分,完全可以承担这一教学任务。同时,教学教务处要确立出详细的民族文化课的授课固定的时间、相关教师等,像对待主流的汉族文化课教学一样,保障每一位学生有学习民族文化的权益。只有这样,民族文化的交流、传播以及传承使命才能完成。
(二)增设民族文化班
        增设民族文化班,学校需要有配套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将其作为坚强的后盾,保证每一位学生能及时参与到民族文化课堂学习之中。当然,民族文化班的开设还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的对接领导、校领导以及广大家长等一些有民族情怀的人士来一起支持。
(三)提升教师的民族文化授课水平
        不可否认的是三都民族中学还存在一些教师,在民族文化课授课过程中专业水平不足的问题。因此,必须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来提升他们的专业授课技能:其一,建立民族文化课授课奖励机制。充分调动青年教师学习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快民族文化师资的步伐;其二,定期邀约民间艺人或专业的民族文化教师进校培训与交流,使学校民族文化授课教师专业化程度提高;其三,组建民族文化教师团队,让民族文化水平较高的教师带动其他在这个领域相对较弱的教师。总之,让民族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离不开专业化教师去承载这个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杨承广. 水族文学进课堂校本教材开发研究——以《中国水族文学作品选》校本教材开发为例[J]. 教育文化论坛, 2017, 9(4):125-128.
[2]邵忠祥. 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为例[J]. 凯里学院学报, 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