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雯雯
闵行区实验小学 上海市 201199
一、活动设计背景
《认识100》是一下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在学生能够“十个十个数”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10个十是一百”,明确新的数位百位的产生。同时百数图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100,使得学生深入认识100以内的数,为后续百以内的计算和认识更大的数打好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我把“认识100”分为这样2课时:第一课时:认识100、百数图上建立数感。第二课时:利用百数图计算。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学生初步认识100。
认识100,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的数,以及20以内数的加减基础上学习的。虽然前期我们学习的只是20以内的数,但从学生的前测来看,其实大多数学生已经会读写100以内的数,学生的困难点有三点:①百位的产生 ②100的组成 ③数感的建立。
为了解决学生的困难点,我在设计了这样三个活动:
活动一:认识100——感知百位的产生
以99支铅笔再添1支怎样在数位表上写一写。学生在数位类比迁移中自然生成新的计数单位:百。帮助学生建立“满十进一”的十进制计数规则,自然迁移得出10个十是1个百。
活动二:认识百数图——丰富100的组成
从学生熟悉的20 数板认识百数图,初步掌握100的组成。在百数图上想一想、圈一圈、写一写,让学生体会100的组成。过程中巩固十进制计数方法,启发学生多元思维表达。
活动三:找数游戏——巩固百以内的数
通过在百数图上找数游戏。让学生经历“找整十数——找非整十数——猜数推理”,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建立数感,过程中学生在动手操作、错误调整、同伴交流中不断巩固数的组成。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注重学生的多元思维表达,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工具自己主动探索的能力。
二、活动设计过程描述
活动一:认识100——感知百位的产生
老师提问:99支铅笔再添1支怎样在数位表上写一写。
板书学生可能出现这样2种错误资源:
①十位写9,个位写10
②十位写10,个位写0
请这两种资源的学生交流他们的想法,其他同学聆听并辨析。
第一个资源,让学生产生交流碰撞——个位满十,应该向十位进一。
第二个资源,让学生通过第一个资源自然迁移,十位上满十也要向前一位进一,从而自然产生新的计数单位“百”。
活动二:认识百数图——丰富100的组成
首先由学生熟悉的20数板入手,像这样一行10个小圆片,继续不断地摆下去,10行10个小圆片,一共有100个小圆片,这幅图是百数图,用于帮助我们认识100的组成。同时动画演示让学生体会“10个十是一百”。
然后老师抛出“2个50也是100”,让学生思辨,体会100的不同组成。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加深对百数图的认识。
最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想一想、圈一圈、写一写,思考100的其他组成。
学生能呈现出:4个25是100;5个20是100……
活动三:找数游戏——巩固百以内的数
老师介绍游戏的工具:百数图和透明遮片。老师投影示范找20(露出2行),让学生明确找数游戏的规则。
①找整十数:60、90。学生演示交流方法。
②找非整十数:41、78。
③猜数推理:小胖在百数图上摆了一个数,调皮的小胖打翻了墨水,你知道他原来摆的数可能是几吗?
( A ) 56
( B ) 34
( C ) 74
三、活动设计效果
活动一:学生基于旧知,自然迁移新知
在教学设计时,我们总是要先进行对教材和学情的解读,其中对于学生的解读尤为关键,正所谓“因材施教”,只有真正思考学生的起点和困难点,才能有针对性、有所侧重地在教学上合理设计。书本内容有它编排的意图,作为年轻教师,不仅要学会去解读教材中知识点的本质,也要灵活地“用”教材教学,避免死板地“教”教材。
“百位的引出”,教材上是以“装面包”的主题图展开的,目的是通过具象的实物让学生由“支——捆——袋”过渡到数位表中的“个位——十位——百位”,从而体会百位产生的过程。然而大多数学生其实认识100,也知道“百位”,学生其实是对于百位如何产生是理解困难的。所以针对学生的困难点,我摒弃了主题图的活动情节,直接由前一课《十个十个数》中的铅笔图引入,让学生思考“99支铅笔再添一支会有多少铅笔?”并让学生在仅有“十位”和“个位”的数位表里写100这个数。很多学生就暴露出来问题了,不知道100该怎么填入数位表。学生主要暴露出这样两类问题:①个位写10不进位②个位满十进位了,但十位写10不进位。
在学生的交流碰撞中,学生体会发现“个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产生十位”,然后按照这样“满十进一”的规则,自然迁移出“十位满十进一,产生新数位:百位”。这样百位的产生是自然的,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活动二:学生通过多元思维表达,丰富100组成
帮助学生养成“多元的思维表达”是每一位实小数学教师在日常课堂中努力的方向。要让学生能做到多元思考、多元表达,就需要老师的课堂上多多打开学生的思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老师我们要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的想法,尊重学生不一样的想法。
因此,活动二“100的组成”教学中,我两次提问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①你同意2个50也是100吗?
②还有几个几也是100?
像“2个50是100”,学生们就表现出不同的想法:有横着看;有竖着看;还有学生是“斜着交叉”地看……学生之间“不一样”的想法是多么精彩!这些想法不仅能验证100里确实有2个50,还能给其余的学生打开思路,不断刷新他们对于百数图上2个50的看法,这样的生生交流碰撞远胜于老师直白地告诉学生:100里有2个50。
第二次重心下移是让学生自己探索“100还能分成几个几”,学生们通过观察百数图、猜想、圈划尝试等操作体验,发现100的组成还有许多,可以是4个25,也可以是5个20……等等,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多角度地认识了100,丰富了对100的体验。
活动三:学生经历游戏体验,玩中发展数感
“找数游戏”活动,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百数图和透明遮片,让学生亲自体验在百数图上找数,经历“找整十数——找非整十数——猜数推理”这样一个过程。游戏活动中,学生通过同伴交流,师生互动,探究工具使用的方法、发现找数的方法策略,在活动体验中巩固数的组成,建立数感。
如:学生在寻找90时,有的学生是10个10个地看,找到9个十是90 ,也有学生是先找到100,拿走1个十然后“一下子”找到90。老师口中的“一下子”给了学生很大的激励,促使学生不仅要找“对”数,还要想办法找得“快”。于是乎学生要观察百数图排列的特点,要思考所找的数组成上的特点,争取能“一下子”找到数。正是找90时的体验,给了很多学生启发,所以在找78时,就有学生想到可以先找80,再退2个就是78。根据数的组成,借助最邻近的整十数,学生在玩中逐渐建立了百以内数的数感。而数感的培养,有助于后续学生学习百以内大小比较、进退位计算等知识技能。
四、活动设计反思
1、缺乏有效课堂回应的经验
回顾整节课,虽然经过精心地设计和试教调整,但是正因为每个学生是不同的,学生的想法也是丰富多彩的。作为年轻老师,有时候学生们出乎意料的发言会让我在课堂上“卡壳”,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如:黑板上呈现了3种“2个50是100”的圈法后我提问“100里有几个50”,没想到学生们脱口而出“6个50”,原来他们把三张百数图上50的个数累加在了一起。其实如果加上一定的手势动作,老师指着一张百数图,同时老师的提问更加明确清晰一点“1个百里面有几个50”,这样也可以避免学生理解的歧义。
课堂上对学生回答的回应,对老师教学能力的考验。面对学生们的发言,考验老师问题的设计,如何规范地提问以便学生准确理解;考验老师对教学目标和环节的清晰把控;考验老师对学生预设能否全面;还考验老师的临场应变能力,能否机智有效地回应学生。 在日后教学中,我还需要多向其他老师们学习探讨,多反思自身课堂的不足。
2、思考:脱离学具操作,学生如何利用百数图?
本节课依托“百数图”帮助学生认识100,活动综合性很强,课堂上老师提供了塑料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找数,借助学具中的遮片,学生可以轻松地“摆”出数。然而脱离了遮片,学生面对百数图显得“束手无策”。
例如77+( )=100,可以让学生在百数图上用铅笔划出77:7行表示7个十,单独的7个表示7个一,然后观察剩余未划去的小圆点,有2行、单独3个,表示23。
课后,我思考,百数图是重要的学习工具,既帮助学生认识百以内的数,又可以帮助学生看图完成凑百的计算。所以应当让学生充分使用百数图这个直观的工具,然后在反复观察练习中能在脑中熟记百数图,慢慢能在脑中想象出百以内数在百数图中排列的样子。
而利用数的组成,让学生理解凑百的算理,对学生有一定难度,可以适当点拨,属于百以内计算算理的研究,可以根据书本教学内容滞后教学。
3、学生对数的组成不够熟练
学生百数图的基础之一就是数的组成,其实学生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就接触过数位表,也知道数字在十位和个位表示的含义不同,书上练习册上相关的基础练习也能完成的较好,如:47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但是脱离这样指向性明确的问题,如在百数图中找数,找78,学生却联想不到可以用数的组成来帮助自己思考,有的学生甚至会没有思考的路径。这样的课堂现象,其实说明了我前期数的组成教学还是不够灵活,没有引起学生对于数的敏感度,也是在后续教学中需要跟进的。
4、对数学活动设计的认识
原本我对于数学活动,只是粗浅地认为是为了活跃课堂而设计一个活动或者游戏,改变常规的教学方法。然而通过这一次课堂中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我意识到,活动不仅仅是有缺的、可操作性的具体活动,其实这样的活动必须是有意义的,毕竟活动需要占用正常数学教学的课时,活动的设计背后要蕴含数学思想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就好比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图示等方式阐述算理进行解题,也是一种数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