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翰玉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摘 要:1939年西康省成立后,康区民众教育为川边建设重要任务之一,《西康民教季刊》遂于民国三十年三月创刊,旨在更好地宣传和发展民众教育,其中发表的论著、介绍研究、文艺、教育法令等可一窥当时民众教育发展状况。《西康民教季刊》不但提高当地民众的知识文化水平,且有效激发国民爱国精神,促进大后方稳定,有利于康区人民建立形成国家观念和现代民族意识,对今日发展康区民众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抗战时期;《西康民教季刊》;康区;民众教育;启示意义
引言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日益深入,国民党政府被迫迁都重庆,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逐渐西移,西南诸省因而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和物资供应基地,日渐显出其重要性。西康省正式建立于1939年1月1日,于1955年撤销。辖区大致涵盖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雅安地区,而康区则主要是指今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区,作为抗战大后方,为了组织大规模的民族救亡图存运动,必须进行民众教育以适应抗战形势需要。
其中,最重要的民众教育机构是民众教育馆,由西康省各民众教育馆轮流主编的《西康民教季刊》是为宣传、发展民众教育之重要文献,第一卷第二期由康定民众教育馆主编,主要反映了抗战时期康区民众教育的发展状况,从中可见民众教育对提高民众文化水平、激发抗战爱国热情稳定大后、培养民族国家观念等发挥积极作用,对今日发展康区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启示。
以往对于抗战时期西康民众教育的论述主要侧重于从西康民众教育馆、民众教育的发展措施以及撰写西康民众教育研究综述等角度进行研究,从《西康民教季刊》文献角度出发探讨康区民众教育有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拟以《西康民教季刊》第一卷第二期为主要文献研究对象,探讨抗战时期康区民众教育发展缘由、措施及启示意义。
一、康区民众教育的兴起
(一)抗战时期康区民众教育发展缘由
康区作为西康省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时期其重要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交通枢纽,二是抗战大后方。
从军事战略位置上看,康区地处四川与西藏交接处,早在清代就作为“治藏之依托”[1],为川藏的必经之地,该地区是汉藏民族贸易的桥梁和沟通藏区各部的交通枢纽。“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侵略日益深入,西南边疆战略国防价值地位的重要性亦日趋彰显,国民党政府被迫迁都重庆,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逐渐西移,西南诸省因而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和物资供应基地,康区作为连接四川、云南和西藏的枢纽,其战略地位更显重要。
但该地区地处川西高原,十分偏僻,交通梗阻、语言殊异、宗教林立、气候严寒等多种因素导致其经济文化非常落后,加之教育极不普及,民众普遍知识文化水平低下,而当时当地的民众普遍难以划定整段时间去学校读书,民众教育则为补充学校教育的方式之一,此时中华民族正遭受外敌入侵,亟需组织大规模的救亡图存运动,在经济上谋求发展以支援抗战,在文化上则急需唤醒民众,提高民众文化水平,共同抗敌,在各种因素和政府推动下,发展康区民众教育是应时代要求的重要任务。
(二)《西康民教季刊》的创办
《西康民教季刊》于民国三十年三月创刊,刘文辉题写刊名,铅印,该刊由西康省西昌、康定、富林、雅安四个省立民众教育馆轮流主编,目前保存有第一卷,共三期,即创刊号由西昌民众教育馆编辑发行,第一卷第二期由康定民众教育馆主编,第一卷第三期由富林民众教育馆主编。[2]其中,《西康民教季刊》第一卷第二期于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出版,载有论著、介绍研究、文艺、特载、教育法令等文章,该期《卷头语》开篇首句指出:“民众教育,以全民众为对象,全生活为教材,肄业期间为一生,施教场所为无限。方式既有各样,设施复有多种,目的在提高民族文化水准,改善社会全体生活。”[黄秉衡:卷头语,《西康民教季刊》第一卷第二期,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第1页。]
创办该期刊主要目的在于更专业更广泛地发展宣传民众教育,唤醒民智,提高民众文化水平,改善社会风气,团结康区人民共同抗战。
二、康区发展民众教育主要措施
(一)制定法令、规章制度及工作计划
法令是保障,规章制度及工作计划是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皆具有指导性意义。为有效推进康区民众教育工作,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法令、规章制度及工作计划。
1.重要法令
在《西康民教季刊》第一卷第二期中登载了两条与民众教育相关的重要法令。
第一条,《各省市社会教育经费应切实增筹令》[《各省市社会教育经费应切实增筹令》:教育部第二六一四二号训令,颁布于民国二十八年十月二十一日,即1939年10月21日。]。该法令指出“查社会教育,为抗战建国之重要工作,各省市自宜特别重视,力图扩展。惟经费为事业之源泉,欲谋事业之发展,自有赖于经费之宽筹”[3],并规定“仰各体察社会教育之重要,于编造二十九年度预算时,对于社会教育经费,应切实增筹。其中关于成年失学民众补习教育一项,尤宜从宽增列,至于未曾达到规定标准者,务期达到百分之二十之规定;其已达到标准者,仍应酌量提高;新增之教育费,尤宜遵照本部二十二年四月训令规定办法[本部二十二年四月训令规定办法:具体是指民国二十二年四月第三六二四号训令,关于社会教育经费所占比例的规定是“在省(市)应为百分之三十,在县(市)应为百分之三十至五十。”详见《西康民教季刊》第一卷第二期,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第67页。]支配。”[3]
第二条,《修正民众学校规程》[《修正民众学校规程》:教育部第一四六一号部会公布,颁布时间为民国二十八年五月十七日,即1939年5月17日。]。该规程共有28条内容,对民众学校的办学宗旨目标、行政、设立办法、班级管理、教员安排、课程设置等方方面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如办学宗旨目标为:“民众学校应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与社会教育目标,授与失学民众以公民之基本训练及简易之知识与技能”;设立办法为:“民众学校分为两级,初级班得单独设立,高级班须与初级班合并设立”;课程设置要求:“初级班为国语(包括公民及常识等)、算数(珠算或者笔算)、音乐、体育等,高级班为国语(包括公民及常识等)、算数、音乐、体育及关于职业科目”。[4]
这两条重要法令看出,当时民众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得到充分重视和认识,以法令的方式确保民众教育相关政策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2.规章制度
在第一卷第二期中登载的《西康省立康定教育馆重要规章》,该规章涉及借阅图书、书报阅览、民众问事代笔处等多方面。其中,《民众问事代笔处规则》中规定民众问事代笔的范围为“凡不能自由检阅字典的同胞,问认识不得的文字,看不懂的书信,算不出的账目,不明白的时期,不能解决的问题,均可请求本处解答。凡不能写字的同胞,要请写书信,写便条,作报告,写契约,或作对联,均可请求代为书写”[5]P.74,对民众问事要求也作了具体规定,如其中三条:“所问各事的性质,须为日常的,普遍的;询问要诚恳,不得故意责难;如所问事项,一时不易解答,当俟转问后再答”[5]P.75。
从该规则的制定能直接体现出这是由于当时民众文化水平较低而特别设立的,侧面反映了发展民众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是明确工作目标,有效率有重点实施工作的重要前提,在《西康省立康定民众教育馆二十九年度工作报告纲要》中首先点明该年度工作目标为“以实施社会式教育为主,期能普遍唤起民众需要教育,改善生活,故一切设施,均向此目标前进。”[6]P.57
在《西康省立康定民众教育馆卅年度事业进行计划》开篇就阐明了康定民众教育馆在民国三十年度民众教育事业的主要目标在于“实施并辅导家庭教育,期能普遍训练民众,改善生活,以奠定抗战建国的坚实基础。”[7]P.51在此工作目标的指导下开展语文教育、生计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和公民教育及其他辅导训练工作,《西康省立康定民众教育馆戏剧歌咏队三十年度工作计划》的工作目标为“在以生动和悦方式,倡导正当娱乐,并唤醒民众作健全保国公民。”[8]P.56
从以上民众教育馆相关工作计划中可看出,抗战时期康区民众教育工作主要是围绕唤醒民众教育意识和爱国意识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二)康区民众教育的主要形式
1.民众教育馆
民众教育馆分省立或县立两种类型,省立康定民众教育馆创建于1937年,1939年西康省成立后闭馆数月进行整理,于当年11月重新开馆,馆址在康定城内南门口,首任馆长为黄秉衡,职员五人。具体工作包括举行通俗讲演、举办国民月会、办民众学校等,侧重于固定讲演的举办,从1939年底到1941年,“共开办通俗讲演92次,计听众35276人次,国民月会举办21次,出席者8591人次,出版壁报146期,画报71期,办民众学校5期共10班,结业学生138人”[9]P.210,从以上工作项目和统计数据可见康定民教馆的工作任务繁重,成效显著。
根据实际情形以全年经费为标准将县立民众教育馆划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全年经费在两千元以上为甲级,在一千元以上为乙级,低于一千元的为丙级。[10]P.19康区县立民众教育馆具体划分情况见下表1所示:
表1 康区县立民众教育馆划分情况表[根据亮庵:《西康省近年以来的社会教育》一文编制,《西康民教季刊》第一卷创刊号,第19-20页。 ]
等级级别 康区各县立民众教育馆
甲级 无
乙级 泸定、巴安、甘孜、理化、雅江、道孚、炉霍、九龙、丹巴
丙级 邓柯、德格、白玉、石渠、得荣、定乡、稻城、义敦、瞻化
根据上表可知,在抗战期间,西康省康区各县[康属19县:康定、泸定、丹巴、九龙、雅江、理化(今理塘)、稻城、定乡(今乡城)、得荣、巴安(今巴塘)、义敦(后并入巴塘、理塘)、白玉、德格、邓柯(后并入德格)、石渠、甘孜、炉霍、瞻化(今新龙)、道孚。 ]均已设立民众教育馆,民众教育馆设立初步形成规模,但仍然还有50%的县立民教馆全年教育经费在一千元以下,这9个县地理位置更加偏远以及民众教育经费缺乏是导致其发展程度较低的主要因素。
2.民众学校
民众学校是进行民众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西康省立康定民众教育馆二十九年度工作报告纲要》中记录了当时康泸两县民众学校的设立概况。当时,康泸两县民众学校主要有6所[6所民众学校:西康省立康定民众教育馆附设民众学校、西康省立康定中学附设民众学校、康定县立小学附设民众学校、泸定县立民众教育馆附设民众学校、省立泸定小学附设民众学校、泸定县立戒烟医院附设民众学校],共计肄业学生497人、结业学生63人。[6]
《西康民教季刊》第一卷第二期还登载了关于学校兼办民众教育的文章,如《学校办理社会教育之认识和原则》一文打破了原来学校认为办理社会教育是额外工作的心理认识,并对在抗战期间学校办社会教育的原则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学校教育兼办社会教育首先应该力求适合一般民众,且结合抗战时期实际,各科教学应和社教工作相结合,如音乐科应教学抗战歌曲、国画科教学抗战漫画等内容[11];《办理西康民众学校之我见》文中也提出抗战需要坚强的群众力量,而这有赖教育和组训群众[12];
一系列文献表明,抗战时期康区学校兼办社会教育是宣扬发展民众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由此建立了众多民众学校,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主要还是为了更大范围的启发社会力量,唤醒民众救国爱国意识,改善社会不良风气,团结一致建设稳定康区。
3.讲演与月会
(1)通俗讲演
举办通俗讲演是省立康定民众教育馆的一项特别工作。在汤烈臣《办理九十二次通俗讲演会之我见》中谈到举行通俗讲演的目的是为了辅助、实行和宣传民众教育,讲演分固定讲演和巡回讲演,康定的通俗演讲会定于每周星期日晚上,地点在该馆一室四用的城楼礼堂(平常作陈列室,平时晚上作民校教室,又兼书报阅览室和礼堂会客室)[13]P.19-20,并附康定民教馆近两年来各次通俗讲演大会概况表。如表中记录,民国三十年(1941年)通俗演讲的讲题有“欧战与亚战关系”、“抗战期中后方民众应有的努力”、“沦陷同胞的惨状”、“识字的好处”以及“康人生活为什么与汉人不同”[根据汤烈臣:《办理九十二次通俗讲演会之我见》绘制,《西康民教季刊(第一卷第二期)》,民国三十年十二月,第21页。]等,讲演后还有藏文诗、电影、杂技、武术等众多形式的表演节目,每次讲演大会的人数大概有四五百人。通俗讲演的特点在于讲题多样通俗、游艺节目丰富、合乎民众及抗战需要和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
(2)国民月会
国民月会是民众教育馆进行爱国教育的重要形式,刊载的《西康省立康定民众教馆廿十九年一月至三十年十二月国民月会概况表》显示,该民教馆共举办了21次国民月会,参会人数达8000多人次。[14]国民月会讲演和报告主题大多与民族和国家有关,内容以抗战救国、强国御侮为主,诸如《我们要怎样救国》、《不做汉奸和敌国的顺民》、《团结御侮》及《禁烟与抗战精神》等主题宣讲对于抗战期间康区民众的爱国、团结等精神意识培养起到积极作用,举办尚可达到预期效果。
4.文艺教育
(1)音乐舞蹈
为改变康区不良社会风尚,提高民众艺术素养以及抗战救国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此期间出现了大量贴近群众生活脍炙人口的歌曲和舞蹈表演。
歌曲提倡民众注意卫生健康,如《劝同胞注意卫生歌》中劝民众有病要找医生,不要求神迷信。进行抗战救国教育,有《劝同胞戒烟抗战歌》、《劝有粮出粮》、《民国三十年‘九一八’纪念抗日三字经》等,另有民众学校校歌如《西康省立康定民众教育馆附设民众学校校歌》中写到:“……要知礼义,要知廉耻,大家要劝勉,身体力行,抗战必胜,建国必成”[15],反映对爱国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重视。向民众强调家庭教育对抗战建国重要性,如在《家庭教育歌》中唱到:“各位太太和先生,家庭教育莫看轻,要想儿女成好人,不讲家教不得行,……,民族民权和民生,详细讲给儿女听,民族原由家族起,外求独立内平等……”[16]。
此外,省立康定民教馆还组建了戏剧歌咏队于每周日讲演会上进行表演以引起民众兴趣与关注,在寒暑假时还会到乡村进行公演。
(2)壁报与画报
在抗战期间,康区还通过壁报、画报进行爱国教育。
在《〈西康省立康定民众教育馆壁报—时事报〉编制法》中对壁报的编制宗旨等进行了具体说明:“本馆为使一般民众,能于出街时,站立俄顷间,便可明了内外最近重要事件,特编制时事简报。经常张贴通衢,报告种种消息”[17]。壁报张贴时间为每周星期三和星期日,张贴地点共7处[康民民众馆门前石阶下左侧墙上、将军桥头中山街壁上、中桥头中山街壁上、中正街军粮处侧壁上、中正街康乐剧院斜对壁上、两岔街壁上、二道桥合作社壁上。],多位于人流量较多的街市路口,有利于民众及时知晓国内外重要消息。壁报来源渠道官方、多元,内容上尽量简洁易懂、重点突出、保证时效性和真实性,有利于营造阅读氛围,鼓励民众学习识字,培养战时康区民众爱国团结的意识和精神。
另外,西康其他省立民教馆还通过画报的形式宣传抗日,如下面图1、图2所示画报中标语“要民族复兴,必须人人识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2],更加直观的激发抗日战争时期康区民众的民族情结,团结一致抗击日寇。

图1 民众画报[黄应南:民众画报之一,西康省立富林民教馆主编《西康民教季刊》(第一卷第三期),民国三十一年三月。同时收录于《民国时期西康资料汇编》(第四十八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5月版,第252页。] 图2 民众画报[黄应南:民众画报之二,西康省立富林民教馆主编《西康民教季刊》(第一卷第三期),民国三十一年三月。同时收录于《民国时期西康资料汇编》(第四十八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5月版,第253页。]
三、康区民众教育的意义与启示
抗战前,康区教育基础非常薄弱。由于特殊的时代环境和历史责任的需要,康区作为抗战大后方,民众教育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对《西康民教季刊》相关文献内容解读,更能展现其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激发了康区民众的爱国热情,汇集民族力量,团结各族人民抗战救国,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精神动力,康区通过多种途径发展民众教育的同时激励民众协助政府进行边疆治理,维持社会内部稳定;二是抗战时期康区政府及时宣传战时消息,通过民众教育教授民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康区人民知识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初步具备了国家观念和现代民族意识;三是康区民众教育的发展有利于通过文化融合的方式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康区民众得以有机会和途径接受并学习汉文化,移风易俗,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维持边疆稳定,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互帮互助,发挥教育的桥梁作用,将边疆各族人民紧紧连接在一起,共同抗战。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可忽视,抗战时期各县教育经费异常匮乏,贫瘠地区的人民生活极其艰苦,一般民众对于接受教育的诉求多难实现,普及民众教育殊为不易。今日川康地区相对于内地而言,仍然存在教育文化水平低下的问题。
今日川康地区的民众教育内涵不断延展,属于民族教育范畴,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重视民族历史文化教育,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大力发展康区经济,完成脱贫攻坚时代任务,保障教育经费充足,提高教师能力素养,重视公共文化发展;三是康区民族教育要走向世界,创新创建教育对话平台,加强同国内外不同地区、地域的文化交流,学习其他地区、国家民族教育发展的正确经验,同时将我们的经验智慧与世界互享。在新时期,我们要继续发挥教育桥梁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既是党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地方志办公室.西康通志稿[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6.
[2]中国民族图书馆编.民国时期西康资料汇编(四十八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5.
[3]各省市社会教育经费应切实增筹令(教育部第二六一四二号训令)[J].《西康民教季刊》第一卷第二期,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67.
[4]修正民众学校规程(教育部第一四六一号部会公布)[J].《西康民教季刊》第一卷第二期,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68-71.
[5]西康省立康定民众教育馆重要规章[J].《西康民教季刊》第一卷第二期,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74-75.
[6]西康省立康定民众教育馆二十九年度工作报告纲要[J].西康民教季刊(第一卷第二期),民国三十年十二月:57-63.
[7]西康省立康定民众教育馆卅年度事业进行计划[J].西康民教季刊(第一卷第二期),民国三十年十二月:51-56.
[8]西康省立康定民众教育馆戏剧歌咏队三十年度工作计划[J].西康民教季刊(第一卷第二期),民国三十年十二月:56.
[9]车莉.抗战时期西康省的民众教育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210-214.
[10]亮庵.西康省近年以来的社会教育[J].西康民教季刊(第一卷创刊号),民国三十年三月:19.
[11]中道.学校办理社会教育之认识和原则[J].西康民教季刊(第一卷第二期),民国三十年十二月:12-15.
[12]王立人.办理西康民众学校之我见[J].西康民教季刊(第一卷第二期),民国三十年十二月:28-32.
[13]汤烈臣.办理九十二次通俗讲演会之我见[J].西康民教季刊(第一卷第二期),民国三十年十二月:19-28.
[14]西康省立康定民众教育馆廿九年一月至三十年十二月国民月会概况表[J].西康民教季刊(第一卷第二期),民国三十年十二月:63-65.
[15]白李.西康省立康定民众教育馆附设民众学校校歌[J].西康民教季刊(第一卷第二期),民国三十年十二月:46.
[16]巫文申.家庭教育歌[J].西康民教季刊(第一卷第二期),民国三十年十二月:47-49.
[17]何人.西康省立康定民众教育馆壁报——时事报——编制法[J].西康民教季刊(第一卷第二期),民国三十年十二月:32-35.
[18]朱煜.抗战大后方的民众教育馆—以四川省和重庆市为中心的研究[J].近代史研究,2017(04):111.
[19]陈珊.抗战时期西康民众教育研究(1931—1945)[D].四川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张翰玉(1995年-),籍贯:重庆长寿,女,汉族,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献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