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视角下的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19期   作者:郭浪
[导读] 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完善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工作之一
        郭浪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312000
 
        摘要: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完善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工作之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可以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市场竞争力。本文结合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的先进理念,提出国际化视角下如何推进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完善,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化视角;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前言: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速度保持持续增长,不仅体现在入学人数上,从专业的增加,国家投入资金的增加等都能看出高职院校正在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传统的高职院校大都是“混文凭”的代名词,随着近年来学校教育开始注重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与产业的融合力度,拓展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实训范围与技术含量,使部分专业学生培养供不应求。因此加强对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完善,对于提升教育水平,促进高职院校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一、国外优秀职业教育评价体系解析
1 日本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日本的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构建方面非常完善,从学生入学时,学校就将教师,家庭,企业作为一个综合教育环节,统筹规划安排,并且在同专业高低年级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低年级学生组织专业评估,确立职业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提高对专业的认知,更好的确立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
2 德国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德国一直以来工业制造业发达,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也比较大,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评价模式[1]。学生入学后要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地点开展教育,在学习技术理论的同时,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一方面使职业教育成为了定向培养学生的场地,缓解了学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提高了企业职工的专业素质,增强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达到了双赢的局面。在德国不仅有一套完善的 ISO29990职业教育评价系统,而且还委托无利害关系的行业协会承担评价资格,保障了评价过程的可信度与公开性。
3 美国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美国的职业教育以“社区服务”为主要核心,打造了第三方评价体系。第三方既对教育部负责,又为社区需求服务。美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方式丰富,重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现场教学,实物教学,模拟教学以及电化教学于一体,将实践,培训,考核,晋升高度融合一体化。通过第三方评价体系开展学生专业技能的评价,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出具参考意见与改革建议,从而促进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始终跟随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 评价主体单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通过对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职业教育的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完全依赖于学校专业教师进行评价考核[2]。与国外第三方机构,政府以及行业协会相比,评价主体无论在专业性还是实际操作能力上都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虽然在不断的提升,但是教师普遍存在理论能力强,实践能力偏弱的现状,因此在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同样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
2 评价指标不完善,影响专业素养的提升
    我国职业教育与国外的职业教育相比更依赖课本的知识,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更加严格,但是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应用型教育模式,因此在设置评价指标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上,而是要更加侧重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同时兼顾对职业素养,服务精神等多元化因素的评价。但就当前的评价指标来看,呈现出不全面与不完善的扁平化评价特点。


3 评价缺乏专业特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当前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就业,要想提高就业率,就必须符合企业的特色。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发展特色专业,特色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缺乏专业特色,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都无法做到与时代同步,相较于日本的教育模式而言,动态发展不足,无法根据时代的需求以及企业的痛点及时作出专业的设置,对于明显存在市场饱和的专业也不进行削减,因而导致我国的职业教育大同小异,没有自身的发展特色,无法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与企业需求的学生[3]。
三、完善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评价体系的途径与对策
1 加强对职业教育应用与实践的考核指标的完善
我国职业教育要加强对评价指标的完善,提高对高职院校评价的重视度,增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联系,了解专业内行业发展态势以及新技术,新智能发展背景下的专业变化,从而及时的调整课堂教学的重点,规范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育中了解到最新的资讯,最先进的技术以及前沿的技术理论研究。评价指标也应该从单一的理论考核转变为实践操作技术,创新意识训练,企业实践评价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考核,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提高企业师资力量的提升,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领路人”,还应该成为学生专业技能上的“师傅”。通过教师多方面的引领与教学,可以让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更加从容的应对考核指标的不断完善与全面,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4]。
2 提高对职业服务意识以及职业素养的考核能力
    职业教育是面向服务性企业开展的应用型教育,因此无论学生的专业技能如何,都应该首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以及根植于内心的服务意识,如果不能提高对职业服务意识以及职业素养的教育,专业教育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在研究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时,必加强对这一领域内的教育与考核,从而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在日本等发达国家职业精神与服务意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对这一方面的重视度还不够,很多职业学校还没有认识到职业精神与服务精神对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因此要提高对职业服务意识以及职业素养的考核能力,丰富我国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3 加强职业教育与就业之间的互相促进的评价模式构建
    加强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在进行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很多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中,企业与职业院校往往呈现出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学生可以在学校内接受教育,到企业内实训练习,二者之间的互相补充,互为依托的。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虽然也在扩大教育与产业的融合程度,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激活职业教育的活力,但是在学生与企业的互动交流中给予的制度保障仍然不够完善,学生无法从职业教育中直接获得晋升的资质。职业教育的评价对就业的过程没有太大的直接关联。高职院校要充分的构建教育与就业间的互相认可的评价系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进高职院校教育的质量。
结语: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完善与修正,不仅仅关系到教育的质量,更关系到我国职业教育的实效性。通过了解和研究国外优秀的职业教育评价系统,可以有效的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提升,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更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相关研究人员要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与教育评价的有效性,不断的缩短我国职业教育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参考文献:
[1]边加敏, 蒋玲.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职教通讯, 2019, 501(02):23-27.
[2]吴双, 贾璐, 俞佳莺,等. 基于诊断与改进的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多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9, 000(004):185.
[3]吴海燕. 国际视野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估指标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 2019, 346(01):124-128.
[4]杨雪霁. 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机遇、现状及发展途径探究[J].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018(003):54-57.
作者简介:
郭浪,讲师,单位: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信息管理。
基金项目:高职院校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GKT2018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