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数学“学本式”课堂中的导学问题设计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8期   作者:邹维辉
[导读]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邹维辉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九龙街道关塘完小 655800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具有自学、互学和展学三大特征,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进行独立学习和思考,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不断学习和讨论,最后进行学习展示。在自学、互学和展学的过程中,导学问题的设计十分重要,不但能够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方向,还能够有效体现出教学重点,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学本式”课堂进行阐述,然后进行导学设计分析,旨在能够提出科学有效的导学问题,促进数学“学本式”课堂教学。
        关键字:“学本式”课堂;导学问题设计;数学素养

        引言:自学、互学、展学是“学本式”课堂数学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个合理的导学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学生合作学习以及学习展示都是十分关键的。不但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引导,还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进行学习。那么如何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学本式”课堂中的导学问题设计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来进行分析。
一、小学数学“学本式”课堂概述
        “学本式”课堂指的是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根本,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还应该以学习为根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学习展示等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学本式”课堂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通过导学问题的提出,促进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中来,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二、小学数学“学本式”课堂中的导学问题设计
(一)导学问题设计应该体现出课程重点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部分,学生通过对课程重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从而能够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能够运用数学概念和定理进行解题。因此,教师在进行导学问题设计时,能够充分体现出教学重点,这样才能够发挥导学问题的作用。我们以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课程《圆的认识》为例进行分析,通过课程内容分析后,我们发现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才是圆,它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然后可以从此作为出发点提出问题如下:
        问题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形的?
        问题2:同学们仔细观察,圆有哪些特征是其他图形不具备的?
        问题3:谁能够上黑板画一个圆?
        教师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能够让学生在大脑中对圆具有一定的概念认知,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掌握课程重点。
(二)导学问题设计应该有利于学生自学
        “学本式”课堂中的自学,是指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的形式进行学习,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长时间的自学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让学生不再对教师进行过多的依赖,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以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课程《轴对称图形》为例进行分析,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能够让学生分辨什么才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可以对导学问题进行设计如下:
        问题1:同学们将课程内容快速朗读一遍,然后告诉我教材讲了哪些内容。
        问题2: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是什么?
        问题3:大家知道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通过导学问题的设计,能够有利于促发学生对数学课程内容的思考,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三)导学问题设计应该有利于学生互学
        学生互学是“学本式”课堂教学模式中的重点,要求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学习,让学生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能够互相学习,在数学思想方面进行交流,从而实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在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思想的碰撞,有利于学生深层次思考。在进行互学过程中进行导学问题设计,应该提出具有讨论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够实现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我们以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课程《比的意义》为例进行分析,问题设计如下:
        问题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比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问题2:在篮球比赛中,辽宁队与北京队的比分为2:1,这说明了什么?
        在导学问题设计时,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体的,旨在能够有利于学生互学[[]]。
(四)导学问题设计应该有利于学生展学
        展学指的是学生小学合作学习后的展示部分,学生展示主要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学生为代表进行小组思想阐述,对于不同意见的同学也可以进行辩论。我们以小学六年级数学课程《比的意义》为例进行分析,前文在进行学生互学中提出问题“比的意义是什么”,在学生进行展学后,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辩论和思考,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比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哪些用途”。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导学问题来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小学“学本式”课堂教学中,导学问题的 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在导学问题设计中,应该能够体现出课程内容的重点,有利于学生进行自学、互学和展学。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能够为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考方向,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还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数学潜力,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蔡张敏.小学数学“学本式”课堂中的导学问题设计[J].进展:教学与科研,2019(10):127-128.
[2]杜紫红.问题导学:让儿童学习走向深入[J].福建教育,2020(9):46-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