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生态式运动分区的创设与指导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21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0月   作者:袁静
[导读] 创设幼儿园生态式运动分区必须视幼儿为一个有自主活动能力的生命体,视教育为一个需要各方协调的有机系统。教师在创设生态式运动分区时应了解幼儿园的时空特点,合理规划运动空间;应提供多类型、多层次、满足不同幼儿需要的运动区域;应重视幼儿在不同运动区域内的创生行为。生态式运动分区活动的开展应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袁静    青川县尚品幼儿园  628100
【摘要】创设幼儿园生态式运动分区必须视幼儿为一个有自主活动能力的生命体,视教育为一个需要各方协调的有机系统。教师在创设生态式运动分区时应了解幼儿园的时空特点,合理规划运动空间;应提供多类型、多层次、满足不同幼儿需要的运动区域;应重视幼儿在不同运动区域内的创生行为。生态式运动分区活动的开展应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运动区域;生态式运动分区;幼儿体育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10-042-01

        一、幼儿园开展生态式运动分区活动的价值
        幼儿园生态式运动分区活动是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针对幼儿实施游戏化、分区性、创造性的体育活动、野趣活动和亲子运动游戏,注重对幼儿的适宜性与发展性。幼儿园通过生态式运动分区活动的开展,一是为幼儿的自主活动开拓空间,大大增加幼儿自主活动的可能性,有利于幼儿自主性的发展;二是让幼儿园的活动场地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避免单一重复,而能着眼于活动区多种功能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教育作用的发挥;三是有利于在宏观上树立一种生态式的教育观,将幼儿教育视为一种系统性的工程,而不是单一因素的作用,有利于幼儿园各种教育因素的整合。
        二、幼儿园生态式运动分区的创设原则
        (一)视幼儿为一个有自主活动能力的生命体
        在微观的幼儿园教学活动开展中,必须将幼儿视为一个有自主活动能力的生命体,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前进或倒退或应对情景的各种选择,都是其生命力自主选择的结果,都有其合理性,教师要对其有信心,相信儿童。
        (二)视教育为一个需要各方协调的有机系
        在儿童教育中,必须将与幼儿成长有关的各种因素有机整合,视其为能够有机协调的系统,儿童在系统中成长,而不是简单地由某个因素所促成。在儿童运动环境的创设中,教师由此必须重视各个分区之间的有机配合,使儿童在不同的分区活动中都能实现成长。
        (三)促进幼儿与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互动
        儿童不仅仅受外在于自身系统的影响,同时自主发展的幼儿也对整个教育系统产生影响,并不断生成新的系统。这种双向互动不仅成就了幼儿,也成就了幼儿教育和教学活动。生态运动分区就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育系统,既要看到这种运动分区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要重视孩子在运动中对运动分区活动的影响,从而构建一种有机的教育生态系统。
        三、幼儿园生态式运动分区的创设策略
        (一)了解所在幼儿园的时空特点,合理规划运动空间
        充足的活动场地是幼儿快乐运动的保证。在运动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幼儿园首先要对自己的园所有充分的了解,如要在宏观上了解幼儿园所在地的气候、地势、风土人情,尤其是民间游戏和民俗活动等;在微观上要了解幼儿园自身的条件、空间可利用程度等,进而在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空地及上下空间,按照创设幼儿生态式运动分区的原则,根据幼儿动作发展和运动器械的不同,沿着地面发散、立体开发、控制延伸的思路合理开拓幼儿游戏运动场所。



        (二)提供多类型、多层次、满足不同幼儿需要的运动分区
        充足的场所不仅能保证幼儿基本动作锻炼得到满足,又能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一般而言,依据幼儿动作发展的需要,幼儿园需要创设平衡区、钻爬区、手眼协调区、民间游戏区、臂力区、投掷区等不同的活动区,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或同一年龄阶段但有身体不同部位发育需要的幼儿。同时要注意各个运动分区的趣味性和发展性,避免单调的重复。在此基础上,运动分区的分布和相互配合还要符合幼儿的生理特点,一是避免同一类型的运动出现过量,二是让幼儿身体各个部位都能获得均衡和谐发展。
        (三)重视幼儿在不同运动分区的创生行为
        幼儿并不是消极地适应不同运动分区的教学活动,而是积极的活动参与者和环境建构者。每一个生态式运动分区都会留下每一个孩子的印迹,孩子们会因为自己的喜好、能力和主观意愿、情景变化的不同而在参与分区的运动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创生行为。教师应积极接纳这种行为,并根据幼儿在活动创生中的表现调整活动分区,给予幼儿必要的帮助,协助幼儿完成对不同分区的适应和创生行为,由此生态式运动分区的教育价值才能落到实处。
        四、教师的指导策略
        (一)参与式指导
        参与式指导是一种潜在、隐性的指导。教师应作为幼儿的伙伴,以平等身份参与到区域活动过程中。这种平等伙伴关系可缩短幼儿与教师间的距离,使孩子觉得亲切适意,从而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和精神氛围。在参与幼儿活动时,教师应依据幼儿的不同需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建议,促进其探究和发现。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激发幼儿之间的积极互动,鼓励幼儿交流与交往,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建议,使他们在交往中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参与式指导在开放新区域和投放新材料的情况下最适合。
        (二)鼓励式指导
        鼓励式的指导可以激励幼儿,鼓励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去尝试,促进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相同年龄段的不同幼儿存在着普遍的个体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更加存在着先天素质、个性、能力差异,这就导致幼儿在活动中会出现不同的表现,教师对表现稍差的幼儿应鼓励其进行自我评价,帮助他们找出原因,进而总结点滴个人经验,为下次游戏取得胜利奠定基础。
        (三)个别式指导
        个别式指导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进行个别式指导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分区活动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个别化教育是分区活动教育的核心问题,个别化教育的实质在于因人而异,在于教育的针对性。每个幼儿在认知水平、认知方式、个性品质上都客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幼儿,分析幼儿的不同特点、不同需要,并有针对性地给予不同的积极应答和支持,让孩子在同伴面前树立信心。教师要能站在幼儿的立场上,通过幼儿的行为去把握幼儿内心的声音,理解幼儿独特的感受,重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幼儿的引导者,也是幼儿具有童心的游戏伙伴。对待胆子小的幼儿,或者动作笨拙的幼儿,教师要带领幼儿一起活动;对待需要帮助的幼儿,教师要耐心给予指导,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增强自信与独立性。
参考文献
[1]刘铁芳等.基于生命立场的儿童教育:理想与实现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5,(4).
[2]卢文格.自我的发展[M].韦子木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31.
[3]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连玉武.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
[4]袁爱玲.幼儿园教育活动生态现状剖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