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听障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创新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21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0月   作者:曾建彬
[导读] 听障残疾儿童属于社会上特殊群体,针对其教育必须在幼儿园以及托儿所等教育机构实施,教师应结合每个听障残疾儿童的听力情况,以全面康复理论、医教结合理论为学前教育依据,以加强听力训练为学前教育基本要素,不断创新听障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模式,确保听障残疾儿童接受同龄人同等的教育内容,促使听障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曾建彬    温州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  325000
【摘要】听障残疾儿童属于社会上特殊群体,针对其教育必须在幼儿园以及托儿所等教育机构实施,教师应结合每个听障残疾儿童的听力情况,以全面康复理论、医教结合理论为学前教育依据,以加强听力训练为学前教育基本要素,不断创新听障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模式,确保听障残疾儿童接受同龄人同等的教育内容,促使听障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听障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理论支撑;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10-009-01

        现如今,科学技术的进步,涌现出各种助听设备,帮助听障残疾儿童缓解听觉障碍,但是仅凭人工耳蜗以及助听器等助听辅助设备是远远不够,还需要教师对其实施学前教育,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符合听障残疾儿童各种需求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听障残疾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实现听障残疾儿童的有声语言交流。
        一、听障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创新教学基本要素
        所谓的创新教学基本要素是加强听障残疾儿童的听力训练,帮助听障残疾儿童清晰聆听各种声音,但其前提是需要听障残疾儿童佩戴专业的助听器,以辅助听障残疾儿童实现“听”清楚的目的,同时要调试助听器,确保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助听效果,为听障残疾儿童的听力训练迈出第一步,另外,教师利用隔音板实施声学处理,以降低周围环境噪音的干扰,为听障残疾儿童营造良好的听力训练环境[1]。最后,教师实施听障残疾儿童的听力训练时,可以运用多种不同的手段,如:图文并茂形形式,融合视听内容,不仅有利于加深听障残疾儿童对语言的理解,也有利于促进听障残疾儿童主动表达训练内容。
        二、听障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创新的理论支撑
        (一)全面康复理论
        全面康复理论不同于传统的康复训练内容,它是以学前教育的基本内容为基础,加上专业的康复训练,逐步恢复听障残疾儿童的耳部听力功能,然而听障残疾儿童的全面康复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听觉语言训练、听力干预训练、听力言语矫正训练等,通过上述内容的训练,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听障残疾儿童的聆听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听障残疾儿童的正常交际能力[2]。
        (二)医教结合理论
        在听障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中,主要源于两大理论支撑,除了全面康复理论外,也离不开医教结合理论。然而医教结合理论比传统的康复教育内容更加全面,主要应用于学前教育,也是比较创新的康复理论,通过先进的医疗康复技术与教育相结合,对听障残疾儿童实施科学的听力评估以及其干预措施,促使听障残疾儿童可以维持正常的听力水平。
        三、听障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创新策略
        在听障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阶段,主要以教育创新的理论为支撑,采取不同的创新策略,以提高听障残疾儿童的听力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社交能力,促使听障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接受同等的教育机会。



        (一)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促使听障残疾儿童的全面发展
        以往的听障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都过于保守,缺乏趣味性,不利于对听障残疾儿童教育的康复训练,所以必须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提高听障残疾儿童教育的康复训练效果。首先,任课教师利用生活常见的场景对听障残疾儿童进行语言训练,帮助听障残疾儿童掌握语言知识和文化的学习,其次,根据听障残疾儿童的个体差异性,构建个性化的教学情境,例如:有些听障残疾儿童的听力损害时间不少,有些听障残疾儿童的认知能力比较差,还有些听障残疾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针对上述几种情况,应针对性的采取训练措施,促使听障残疾儿童的全面发展[3]。
        (二)利用情景化教学,提高听障残疾儿童的交往能力
        听障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创新策略有很多,除了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还可以利用情景化教学,结合情景教学经验,贴近真实的生活,激发听障残疾儿童的兴趣,以此促进听障残疾儿童形象思维的形成。同时情景化教学必须借助真实的情景,例如:教师带领听障残疾儿童走进游乐场、大型超市等,让听障儿童置身其中感受学习语言的环境,并引导听障残疾儿童根据情景与教师对话,提高听障残疾儿童的交往能力[4]。
        (三)利用个别化教学,提高听障残疾儿童的语言综合能力
        创新策略内容中,个别化教学是其中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因为听障残疾儿童的各方面听力都不在不同程度的损伤,必须对其实施个别化的教学训练内容,特别是听障残疾儿童的语言方面、听觉方面、沟通方面等等,都必须进行特殊的专项训练。同时教师在安排个别化训练课程之前,应对每个听障残疾儿童进行听力测试和心理测试,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需要先进行心理干预,再实施听觉言语训练计划,这样才更有效地对听障残疾儿童实施个别化教学,逐步提高听障残疾儿童的语言综合能力,为今后听障残疾儿童的语言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5]。
        (四)利用家园合作教学,促使听障残疾儿童的健康发展
        所谓的家园合作教学是指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完美的结合,在听障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过程中,首先应发挥家长作为第一任教师的育人责任,增加家长与听障残疾儿童之间的亲子情感教育,其次在学校教育的引导下,家长必须配合学校布置的各项教学内容,共同促进听障残疾儿童的健康成长。例如:教师每周组织一次家长参与学生听障训练课程,让家长掌握听障残疾儿童的训练技巧,同时帮助自己的孩子树立学习信心,另外,教师指导家长实施各项听力康复训练项目,利用家园合作教学,共同努力提升听障残疾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对听障残疾儿童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学前教育可以过早的干预听障残疾儿童的听力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情感沟通能力,提前改善听障残疾儿童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此本文采取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促使听障残疾儿童的全面发展、利用情景化教学,提高听障残疾儿童的交往能力、利用个别化教学,提高听障残疾儿童的语言综合能力、利用家园合作教学,促使听障残疾儿童的健康发展等四个方面的策略,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叶晓慧,吴玲.“差异教学”:幼儿园教学的重要预设[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4):3O一34.
[2]王静.幼儿园亲子活动中的家长角色定位[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O1):12—14.
[3]李远英.浅谈听障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创新策略[J].读与写,2019,16 (18):210.
[4]薛茜,王庭照."最近发展区"与听障儿童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关系述评[J].中外交流,2018,(18):105-108.
[5]卢瑛.学前听障儿童家长教育期望的调查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