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分析 丁超超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9期   作者:丁超超 俞立
[导读]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机电自动化的发展,使得机电设备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同时促进了机电设备的精准控制发展。
        杭州浙达精益机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机电自动化的发展,使得机电设备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同时促进了机电设备的精准控制发展。因此,机电自动化发展是现代化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向各行各业渗透并关联,尤其是在精密仪器生产过程中应用得更为广泛。快速发展的机电自动化也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代表着我国机电设备的自产能力。
        关键词:机电自动化;机械制造;应用分析
        引言
        机械制造行业是我国的经济型产业,在整体社会发展中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加强其创新和改革以提高其生产效率与质量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机械生产制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为了能够更好的迎合市场的发展,也有必要加强机电自动化技术的合理应用。机电自动化技术包含多种技术学科,其能够大大提升生产制造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从而确保整体生产过程的稳定性,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高效发展。
        1 常见的机电自动化类型
        机电自动化包含类型较多,根据常见的机电自动化工作原理以及集成特征等可将其分为三类,其特征主要如下:(1)集成自动化技术。集成自动化技术在各行业领域应用得极为广泛,是以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生产技术与生产活动的集成,显著提升了机械制造的生产效率;同时,由于机械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增加,也提升了机械制造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在集成自动化技术发展过程中有效融合了数控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得机械设备稳步发展并朝CIMS应用方向转变。(2)柔性自动化技术。该技术是以数控技术为核心融合了其他现代化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技术,该技术推动了机械设备从半自动化向全自动化的转变,逐步实现了以计算机为平台控制机械制造全过程的目标;同时,与传统的机械制造相比,该技术显著提升了机械制造数据的精准性,使得各个生产数据实现了统一化,对提升机械设备的精密度意义重大,且减少了大量的人员投入,有效降低了机械设备制造成本。(3)智能机电自动化技术。它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发展起来的机电自动化技术,使得机械制造全过程更加拟人化,促进了机械制造高水平发展,显著提升了机械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但是智能机电自动化技术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主要在于机械设备中的智能机电系统必须经过专业人员的操作才能实现智能机电系统的有效监控工作,使得整个自动化系统稳定、安全运行。
        2 机电自动化的定义和价值
        机电自动化包括机械自动化和电气自动化,机械自动化是指机器或者装置利用机械方式来完成自动化控制的过程,电气自动化是指与电气工程相关的信息处理、系统运行、研制开发、实验技术以及经济管理等领域的自动化控制的过程,是复合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机电自动化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机电制造业的进步,广泛应用与众多领域中,如制造业、冶金业、农业、纺织业等,促进工程机械制造水平的提高,对其科技含量、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等有显著贡献,可见机电自动化在机械制造领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 机电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3.1 机电自动化在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机电自动化在机械设备故障检测中的应用,由于机械设备可能产生损坏性、退化性、渗漏和堵塞性、失调性、功能性失效或衰退性、松脱性等故障类型,对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影响较大,因此对机械设备故障的监控、识别和修复是提高机械设备运行效率的前提。将机电自动化与其他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能够根据监测数据等,对机械设备中各个零部件之间的故障及故障位置进行有效分析,使得在尽量少拆卸机械设备的条件下解决故障问题,有效提升了机械设备的运行稳定性。

同时,机械设备的养护工作是提升设备运行效率的基础,随着机械设备使用时间的增长,可导致功能失效、性能衰退、过热等功能性失效或衰退性故障,或引起脱落、松脱等松脱性故障,异常磨损、老化、变质、剥落等退化性故障和压痕、裂缝、变形、龟裂、点蚀、烧蚀、断裂等损坏性故障。此时,可通过机电自动化诊断技术更加精准地将上述故障寻找出来,为及时维修及养护提供精准的数据。
        3.2 柔性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柔性自动化技术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是生产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三位一体的,新型的自动化技术。它能够实现操作性技术过程的全自动化,极大地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能够高效低能耗地完成工作,还能提高机械质量、缩短制造周期与交货期,成为各国机械制造业提高竞争力的强劲武器。柔性自动化技术有诸多领域,如柔性制造单元(FMC)、管理信息系统(MIS)、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都取得了很大发展。柔性自动化技术的开发,要注重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实用性,将方便联网和集成作为目标,做好单元技术的开发与提高。将柔性自动化技术用于机械制造中的计算机数控系统,使之实现高精度、高速度,迅速扩展CAD/CAM、CAPP、MIS功能,促进机械制造的网络系统的开放、集成、智能和实用有效。当前我国还未普及CNC机床,无法可靠地联系运行;FMS实用化程度低,还未掌握一些关键的基础技术,不能完全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
        3.3 智能自动化应用
        智能生产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自动化的依赖性较高,这也就意味着计算机技术参与机械制造是实现生产智能的有效手段。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机械设备进行精准的指导和调控,同时要运用自身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在实际生产操作之前设定各项环节的必要数值,并指示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严格按照既定范围完成生产任务。智能自动化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整个过程对于劳动力的要求大大降低,部分较为精细且繁琐的生产环节若是让劳动者作为主体,就难免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偏差。而计算机技术指导下的高水准制造,往往能够避免出现类似的失误。除此之外,计算机指导下的智能自动化生产,可以将生产的实际情况整合总结成直观数据,作为生产者决策的依据,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3.4 集成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通过多种实践结果可以看出,集成自动化技术属于机电自动化技术中的主要核心成分,主要是通过多种功能的集成化发展来巩固和强化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其核心技术水平,进而有效确保整体机械制造的生产效率与质量,多种功能共同开发而降低生产周期。另外和传统的机械生产制造相比,集成自动化技术的合理应用还可以大大的提升对于一线作业的有效把控,提高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管理能力,其最终可以表现为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因为集成自动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技术的核心,能够实现多种功能的共同开发和应用,进而减少了因功能单一而造成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以及资金成本的过度浪费,推进整个机械制造行业的稳定发展。
        4 结语
        现如今,各个行业都离不开自动化系统。为了响应我国实行“中国制造2025”策略,机电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和发展是未来大势所趋,是我国在机械制造领域顺利完成“转型升级”阶段的重要战略性举措。
        参考文献:
        [1]郭兰天,尚艳竣,蔡凤帅,等.机械设计制造领域中自动化技术应用探索[J].中国设备工程,2020(3):35-36.
        [2]纳斯哈提•尼合买提吾拉,和海莲,张书生,等.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J].湖北农机化,2019(20):65-66.
        [3]贡金金,何奇,陆春,等.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运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15):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