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 上海 201620
摘要:《首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课程由几大部分组成:中西首饰发展历史,首饰概念设计,首饰的材料艺术,首饰绘图技法与首饰制作工艺。按照教学内容与思政教学的特点,其中第一部分中的“中国古代首饰发展历史”的教学内容能够很好的融入思政教学对历史进行讲述,古今结合,既能够让学生明白古代首饰发展历史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又能够通过教学,起到一定的思政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思政教学;首饰设计基础课程;中国古代首饰历史;丝绸之路
1.《首饰设计基础》课程融入思政教学的可能性
在《首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第一部分教学内容的讲述中,教师讲述古代首饰的历史时,常常可以融入思政教学,比如讲周代的礼仪制度下的服饰文化特色时,可以将周礼思想融入思政教学中,将孔子的克己复礼融入服饰文化的讲述中;当讲述唐代首饰文化时,将唐代文化背景,可以从丝绸之路与学生展开交流。古今贯通,融入新时代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新诠释。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过去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结论。2013年,习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正是为实现世界和平发展保驾护航。山水相连,血脉相亲,地球本是一家人,历史教会我们继承发扬古丝绸之路精神,坚持对话和平、文明互鉴,合作共赢是人间正道。
2.古代首饰史《盛世奢华之唐代首饰》章节的思政思想融入
2.1隋唐的文化艺术中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从运输方式上,主要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凉州、酒泉、瓜州、敦煌、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最早开辟也始于秦汉时期。从广州、泉州、宁波、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
2.2隋唐的文化艺术中的“丝路精神”
古代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2.2.1丝路精神“和平合作”
公元前13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的和平史团,开始了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这就是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唐宋元时期,中国、意大利和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环、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都在丝绸之路上留下印记。15世纪初的中国明代,中国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渡重洋,留下千古佳话。以上开拓者之所以名垂青史,因为他们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杜环:《通典》的作者杜佑的族侄,唐代诗人杜牧的叔叔。出生盛唐官宦之家,在唐代与大食(今阿拉伯)之战中沦为俘虏,却获得优待,历经12年顺利返回大唐。因此而获得了四处旅行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他到达了耶路撒冷、埃及以及埃塞俄比亚等地区,不仅因此而开阔了眼见,而且还将许多重要的信息带回了唐朝,可以说是他的游历让唐朝打开了一扇面对西方的窗子。
(1)李白出生地“碎叶”惊现《经行记》篇首。
杜环归乡之际,正是李白去逝之时,巧的是杜环在《经行记》篇首用美丽的语言描述了他回唐后经过的第一个城市“碎叶”——这样一个山海连绵、海天相接的地方,正是李白的故乡。杜环的精确记载与豪情描述让人们更深刻的理解了 “天然去雕饰、千古此一人”的李白为何如此豪迈洒脱。
(2)记载的“穿颅术”曾治好唐高宗眼疾
《经行记》还记载了阿拉伯地区高度发达的医学,对“西医”的外科手术大感神奇。当时阿拉伯的医学中心在埃及和叙利亚,阿拉伯医士充分学习和借鉴拜占庭医学,将欧洲医学与本土实情结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阿拉伯医学体系。杜环称这些阿拉伯医士“善医眼与痢,或未病先见,或开脑出虫”。约1500年前,丝绸之路上的穿颅术传入中国以后,又过了大约40年,这种神奇的医术竟然在大唐帝国最高统治者唐高宗身上得到了试验。
(3)“造纸术西传”在杜环笔下生动再现
除记载神奇的阿拉伯医术之外,《经行记》还记载了造纸术西传的历史。中国汉代发明的造纸术,经由西亚—北非—南欧,一路迤逦前行。
(4)史上第一个有真实姓名可查的到达非洲的中国人
史上第一个将西亚、北非贯通游历并予记录成书的中国人。据考证,《经行记》记载阿拉伯世界风貌和中国工匠在西亚及北非传播生产技术的古籍,记录了亚非等国的历史、地理、物产和风俗人情,逐一记载了拔汗那国、康国、师子国、波斯国、碎叶、石国、大食等国的地理环境、山川河流、土产风物、生活风俗、宗教、节日娱乐等诸方面的情况,为后世研究这些国家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原始资料。
2.2.2 丝路精神“开放包容”
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了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了佛学、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不同文明、宗教、种族开放包容,共同书写未来美好画卷。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
2.2.3 丝路精神“互学互鉴”
主要体现在通商易货和知识交流两方面。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把丝绸、瓷器、漆器等传到西方,也为我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佛学、伊斯兰教和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我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传向世界。
商品和知识的交流带来了观念的更新。比如:佛学文化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以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于中国,受到了欧洲思想家伏尔泰等人的推崇。这都是交流互鉴的成果。
2.2.4 丝路精神“互利共赢”
古丝绸之路见证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路上,资金技术人员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实现共享,阿拉木图、撒马尔汗、长安等重镇和苏尔港、广州等良港兴旺发达,罗马、安息、贵霜等古国欣欣向荣,最主要的是中国汉唐迎来盛世,古丝绸之路创造了地区大繁荣。
作者简介:
张晓燕:女,1977.10,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