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土保持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地位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7期   作者:张曼
[导读] 摘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保定市水土保持工作站  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然而严重的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了人地矛盾,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水土保持工作成为脱贫攻坚战略任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脱贫攻坚;水土保持;重要环节
        保定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北京、天津构成黄金三角,互成掎角之势。全市国土面积22190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1034.9万人,贫困人口45.24万人。有涞源、阜平、曲阳、唐县、顺平、涞水、望都、博野、易县9个贫困县,其中涞源和阜平为深度贫困县。
        1 扶贫背景
        2015年11月,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
        《2016年河北省水利扶贫开发工作方案》中“实施水利扶贫八大工程”涉及保定市的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防洪减灾避险解困工程、农村水电扶贫工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程、水利技术骨干培训等七项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成为水利扶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2 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危害
        保定属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山区局部存在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重力侵蚀。据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保定市有水土流失面积4841.29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1.3%,其中轻度侵蚀2575.17平方公里、中度侵蚀1550.95平方公里,强烈、极强烈和剧烈侵蚀715.17平方公里。仅涞源、阜平2个深度贫困县的水土流失面积就达2114.61平方公里,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43.7%,其中阜平县为1190.22平方公里,涞源县为924.39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危害,就是破坏宝贵的土地资源,降低土地生产力,造成土地退化、石化,耕地减少;其次造成河道、水库淤积,降低水利工程效益,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剧洪涝灾害,致使灌溉面积减少,农村人畜饮水困难;三是冲毁、淹埋农田,毁坏房舍,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四是恶化生态环境,导致水、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等。水土流失带来的诸多危害,不仅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危及当地人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加快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步伐,保护并抢救珍贵的土地资源,是维系山区群众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至关重要的战略任务。
        3 严格落实政策,水保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强化目标导向,强化责任担当,全面发挥水土保持工作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我市认真落实水土保持资金使用向贫困县倾斜的政策,在编制规划、项目设计、工程施工、后期管护中均重视扶贫元素。十二五以来,全市争取上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资金4.98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96亿元,省级配套1.02亿元),全部用于贫困县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严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积极推进水保项目向贫困县,特别是深度贫困县倾斜。以扶贫规划为引领,以水土保持项目为平台,对涞源、阜平2个深度贫困县实施重点扶持政策,仅两县的治理资金就达1.31亿元,占全市治理资金的26.3%。
        通过多年持之不懈的项目投入,为我市贫困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撑和保障,让贫困地区群众真正受益。


        4 水土保持在扶贫领域中的工作与成效
        山为骨,水为魂。搞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就是保护生命之源、生存之本。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组织开展了大规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乡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等重大决策,全面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4.1水土流失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据统计,十二五以来全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13.77平方公里,治理了近50条小流域,主要涉及涞源、阜平、曲阳、唐县、顺平、涞水、易县和满城8个山区县,其中涞源、阜平2个深度贫困县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4.18平方公里,占全部治理面积的33.3%。通过封育保护、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植被建设与生态修复措施,以及坡耕地改造、侵蚀沟道整治等拦淤减蚀措施,林草植被面积大幅增加,蓄水保土减沙和涵养水源能力不断提高,水土流失得到了基本控制。
        4.2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通过大规模修建水平梯田、改造低产田,配套建设生产道路、小型蓄水工程和水源工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经济林和经济作物,形成了大枣、苹果、核桃、花椒、板栗、食用菌等一批特色产业区,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使工程治理区粮食大幅增产,人均纯收入普遍比未治理区高出30%-50%,解决了贫困群众的生计问题。
        4.3以工代赈,实现精准扶贫。
        农村山水田林路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后,允许村级组织自建自管,加大了贫困地区以工代赈投入力度,充分调动了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部分贫困人口大幅度增收,实现精准扶贫。
        5 继续完善水土保持工作,助力脱贫攻坚
        5.1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
        发挥政府投入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强化责任,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积极开辟新的资金渠道,最大限度地将水保项目和资金向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强化脱贫支撑。
        5.2继续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
        5.3继续坚持建管并重,确保长期发挥效益。
        水土保持工程点多、面广、分散,建设管理难度大,为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市、县两级要建立资金安排台账、项目进度台账和实施责任台账等,严格项目建设管理程序。要坚持建管并重,在加强工程建设管理的同时,明晰产权,落实管护责任,确保水土保持工程一次投资长期发挥效益。
        6 结语
        实践表明,大力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不仅在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其作用也将越来越突出。我们要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坚持把脱贫攻坚的总体要求与水土保持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咬定青山不放松,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开创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新局面。
        作者简介:张曼,女,汉族,保定市水土保持工作站,高级工程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