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关于装配式PC构件模具成本过高的解决方案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7期   作者:熊喻
[导读] 摘要:针对模具尺寸与形状的多样化,结合目前国内外的新型技术,研究利用3D打印技术解决模具成本高的问题。
        身份证号码:45020519820408xxxx
        摘要:针对模具尺寸与形状的多样化,结合目前国内外的新型技术,研究利用3D打印技术解决模具成本高的问题。3D打印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它无须机械加工或任何模具,就能直接从计算机图形数据中生成任何形状的部件,从而极大地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提高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基于此,本文对关于装配式PC构件模具成本过高的解决方案进行深入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装配式PC构件模具;成本;解决方案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传统建筑的建造过程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必须正视的问题.因此从国家层面到各级地方政府大力推广装配式建造的方式。
        1装配式PC构件主要成本构成
        根据装配式建筑施工特点,可将装配式构件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与传统建造方法相比,装配式建造方式主要多了生产阶段和物流阶段。固定成本的增加主要体现在生产阶段,成本主要包括:构件厂建造费、设备购置及维护费、通用模具购置及维护费、基础水电费、工人固定工资等。可变成本体现在生产和物流阶段,生产阶段可变成本主要包括:构件生产材料费、工人绩效工资、异形模具费、水电费、蒸汽养护费。物流阶段可变成本主要包括:厂内转运费、存储费、运输费、安装费等。
        2 PC构件模具成本过高原因分析
        中国昂贵的土地成本加之中国人的多样化审美观,中国建筑难以实现千篇一律,模块化生产极难实现,使得不同栋楼房甚至同一栋楼房不同楼层之间拆分的PC构件尺寸也不相同,这就导致了模具共用率极低,有时会出现只生产一个构件也需要一套模具的尴尬局面,这就是模具成本过高的根本原因,模具成本受人力、物料、设计、制造、运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讲,有以下五个方面:
        2.1预制构件厂前期投入高,导致固定成本较高
        经调研,装配式厂建设成本投入高,回收慢,令很多企业望而却步。规模中等预制厂,不含土地成本,仅厂房工程建设费高达亿元,厂房运行初期,包括基础水电费、工人固定工资等固定投入后,导致单个构件固定成本占比极高,若企业后期不能持续稳定扩大生产规模,将导致企业经营风险较高。
        2.2设计、生产、安装阶段脱节,导致可变成本居高不下
        一是装配式建造方式设计与生产、生产与安装各环节相对比较隔离。装配式构件图纸不同于传统施工图纸,构件一旦生产出来,会导致系列成本支出,所以,装配式建筑对设计方要求更高更苛刻。设计方在构件生产前期做好统一规划,利用信息技术做好碰撞试验,降低设计变更数量,提高构件精准设计标准。二是构件厂生产水平不够高,产品错误率较高,导致成本增加。三是生产阶段与安装阶段不对称,构件厂生产进度与施工现场施工进度很难保持一致,导致构件厂库存增大,占用企业大量资金,而且随着构件厂承接的业务越多,库存成本成正比例增长。
        2.3缺乏共用性
        为适应房屋外观、布局和结构的需要,PC构件的尺寸、出筋位置与长度、钢筋的粗细均不同,导致不同构件模具的长度、宽度、厚度也不相同,不同项目不能共用,同一项目亦不能共用。
        2.4易弯曲变形
        模具上要开设多个穿筋孔或穿筋槽,破坏了本体结构的应力,容易导致弯曲变形。同一构件模具使用几次后,就会变形。变形较轻时,需要进行修模、耗费人力、延误工时,变形严重时,模具不得不报废,要重新制作,影响生产周期。基本上一个项目下来,模具成为一堆废铁。同时模具变形影响构件精度,后续修补构件成本也很高。


        2.5.人工成本高
        钢铁与铸铝材质较重,为了防止变形,设计时增大尺寸、厚度,还要设置很多加强筋板,导致模具笨重,每米重量高达10kg~38kg,工人在拼装中需要行车配合,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下,间接导致人工、用电成本大幅增加。
        3关于装配式PC构件模具成本过高的解决方案分析
        3.1对打印方式的选择
        目前通用的打印方式有熔融式、粉体式和光固化式;每一种打印方式直接决定了模具的打印效率、材料成本、精度及使用寿命,合适打印方式的选择极其重要。公司通过大量试验,最终认为光固化方式最适合PC构件模具的制作。
        3.2对打印设备的研发
        目前,国内外光固化打印设备几乎是单光镜光源打印,受单光镜振幅的限制,打印部件的最大尺寸很难超过800mm,如果不研发出双光源同步打印设备,就会导致PC构件模具拼接段过多,模具拼接效率低下。经过公司长达两年的研发,申请了6个发明专利和13个实用新型专利,最终研发出双光源3D打印机,使单个PC模具的长度达到1600mm,大大提高了拼装效率。使模具打印速度大幅提高,缩短了模具的供应周期,是传统钢铁模具制作周期的1/2。
        3.3对打印材料的研发
        目前光固化化材料的市场售价每吨集中在80000元~400000元,使打印出来的模具成本远高于现在使用的钢铁模具。打印出来的模具韧性较差,在使用过程中极易缺角少棱,甚至断裂,如果不解决材料的问题,很难实现工业化生产,替代现有的钢铁模具。为此,专门成立材料研发小组,经过长达1年的研发:①3D打印模具的质量仅为金属模具的1/5;②价格仅为金属模具的1/2;③强度、韧性及刚度均能达到工业生产需要,完全可以替代钢铁、铸铝等传统模具;④同时3D打印模具在钢模台上震动过程中比钢铁模具振幅大幅减小,400kg的磁力盒就能很好地固定模具,使夹具成本降低了50%。
        3.4对打印结构的研发
        最初,公司研发出来的3D模具尺寸与形状完全参照现有钢铁模具,弱化了3D打印多样化的优势,在实际生产中,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比如:螺栓孔设置不合理,安装拆除不方便;堵浆造成胶塞插拔不方便,大体积浇筑时造成中间胀模现象。公司针对工况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逐一优化,充分发挥3D打印优势,不仅消除了不足之处,还可以根据构件的中间出筋位置相同等特点,对3D模具进行合理分段,使60%以上的模具可以循环用于不同构件的生产,只需进行部分替换即可。
        3.5政策推动,逐步扩大装配式市场规模
        装配式建筑前期投入高,收效慢,政策不确定时,企业市场风险较高。应在政府层面,以供给侧改革为契机,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做好引导,通过税收、财政等手段出台更多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良好政策,使得装配式建筑市场更规范、蛋糕足够大,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市场规模足够大后,装配式生产企业借助规模优势,大幅降低单个构件固定成本,不断提升工程生产水平,保障构件质量,降低残品率,降低边际成本。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的数量会逐渐增多,尤其是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刺激居民的买房需求。由于人们对房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建筑单位需要着力提升建筑工程质量。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不仅施工成本低而且速度快、质量高,因此值得推广。在施工期间,如果工作人员能够灵活运用BIM技术,必然会使工程质量进一步提升,所以在日后发展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极力推广并使用此技术。
        参考文献:
        [1]詹翔宇,高睿泽,高廉镇,等.解锁我国装配式建筑的绿色机遇[J].砖瓦,2020(5)
        [2]常春光,张瑜.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成本控制问题与措施[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470-475.
        [3]万连建.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途径研究[J].山西建筑,2015(23):2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