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祝君
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省自贡市643000
随着我国急救医学的快速发展,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在业务上能力逐渐达成共识,比如危重症监护治疗、灾难事件急救、危重急症紧急抢救、一般急诊治疗等。院前急救指的是进入医院之前的各项急救措施,这是短暂性、应急性的,患者在经过短时间的急救之后需要转送到医院急诊室内继续接受治疗,院前急救的目的是挽救病人的生命,减少伤残。而院内急救的目的是巩固院前急救的效果,因此做好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衔接在此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但是目前在我国衔接系统并不完善,以致于患者因种种原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急救,甚至会为此而丧失生命,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有理由认为,应该加强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衔接管理体系,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救治,为此本文特查阅相关文献,提出了几点不成熟的小建议,希望临床急诊能够采纳。
一、患者病历资料的衔接
参与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应做好随车记录,准确的记录患者疾病情况、院前急救情况以及治疗效果,以便于与院内急诊医生的书面交接。
在与院前急救车衔接患者时,院前医护人员虽然已经口述患者的发病经过、病史、体格检查以及现场救治经过,但是由于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往往需要继续抢救,院内接诊医生忙于抢救或是患者病情已经稳定而急诊病人较多忙于抢救其他患者,这时接诊医生很容易忘记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情况以及救治的经过。因此在患者衔接过程中能够有书面记录的交接,这样做有利于患者在后续治疗中有相关参考资料,而且有助于完善患者的病历记录。
.png)
上文中所提到的书面记录指的是现场急救病历,目前在我国,由于院前急救医生在出诊现场忙于救治患者没有更多的时间书写病历,再加上患者在转运途中需要医生继续观察病情变化情况更没有时间书写病历,所以很多院前急救病历都是在现场急救医生完成急救任务之后回到院内完成书写,从而导致院内急救医生无法第一时间获得完整的书面记录进行对照。所以我认为,可以改用电子病历或是表格病历,现场急救人员只需要在表格或电子病历上填写几个字或划勾即可,急救医生可以在救援现场一边给患者进行检查一边记录病历,回到医院之后将表格病历或是电子病历交给院内医生即可,这样做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方便院内急救医生及时了解患者情况。院内急救医生根据院前医护人员的现场记录,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救治情况,并及时给予患者对症治疗,能够大大减少因没有现场记录而需要重复询问、重复检查的时间,进一步促进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衔接。
二、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技术的衔接
建立完善的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技术的衔接,重点在于两者的急救技术水平应该同步发展。虽然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救治程度存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的工作内容以及服务宗旨基本相同,要求急诊医护人员熟练掌握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特别是现如今高科技成果的投入使用,很多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检测手段以及监测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的工作中,所以要求院领导加强对院前急救人员以及院内急救人员的专业技术培养,同时需要加强对院前、院内医护人员的学术交流,使得院前急救人员在对患者的检查、抢救、治疗等原则方面能够与院内保持一致,真正实现院前是院内的前沿、院内是院前的后续的诊治标准。
三、信息传递的衔接
医院内部应该为危重患者建立一条畅通的绿色救治通道,完善急救中心与全市各个医院的急救资源信息网。通过结合全球定位、无线数据等多项技术将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相结合,从而实现实时监控现场救援和规范化操作。而且院前急救人员可以在现场将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数据、疾病详情及时传达给相关指挥人员,包括疾病类型、血压、脉搏、体温、呼吸、生化指标、心电图等,以便于急诊医生提前准备接诊工作和所需药品,尽量做到缩短抢救时间。而且在此期间院内专家可以坐诊于监控室内,通过监视救援过程及时纠正以及指导现场急救人员对患者进行抢救。
.png)
四、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管理制度的衔接
无缝隙管理是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衔接的重要保障。在院前急救人员的努力下患者的病情已经进一步得到控制,但仍需要后续治疗的巩固。在此期间则需要政府行政部门加大支持、监控以及管理力度,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提一条绿色救援通道,保证急救车辆在回院途中畅通无阻,以免延误抢救时间。
总而言之,为了保证抢救患者的连续性、一体化、标准化,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时机,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这其中包括院领导、政府部门、相关专家等,携手做到简化院前病历、开发新型病历、应用网络技术、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法律法规,只有做到上述几点才能够确保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有效衔接,从而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以及死亡率,使得患者尽快恢复到正常生活。希望本文提供的几点建议能够被临床急诊部门采纳,并投入到工作当中运用,真正做到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无缝衔接,为患者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