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3期   作者:李健
[导读] 小学生的想象力十分的丰富,音乐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
        李健
        江苏省新沂市窑湾镇王楼小学
        摘要:小学生的想象力十分的丰富,音乐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能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因此,小学音乐要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丰富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从而陶冶学生情操、启发学生智慧。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能锻炼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让学生在联想中掌握音乐知识,以此增强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学生想象力;培养策略
        引言
        音乐欣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提供创新、创造的空间,让学生边欣赏、边在脑海中勾勒出美好的音乐画面,体会作者与音乐间的情感,从而增强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经历感知音乐、情感体验、理智分析的过程,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理解音乐后主动想象创作,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品位,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实现小学音乐教育目标。
        1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
        在教材选择方面,教师应以音乐教育出版社及人教社出版的教材为主,这样才能够保障教材优质化,同时可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实际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媒体工具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可以让教学更加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通过多媒体可以促使学生多重感官受到刺激,图文并茂,提升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
        2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策略
        2.1通过体态律动提高音乐欣赏
        体态律动教学具有以下三点作用:第一,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树立音乐的目标,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第二,可以把死板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起到有效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抽象的音乐知识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音乐课堂的活跃度,在新时期教学下,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律动教学的手法,将节拍转换为不同的表现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深刻感受到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体态律动是学生在聆听音乐时的即时反应,其不仅是对音乐作品的表达,而且还可以通过动作变化,完美展现出音乐节拍的状态。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身体的变化,进而展现出音乐旋律的高低。例如,当遇到高音时,可以让学生做出双手向上伸展、保持踮起脚尖的状态,使身体做到最大限度的伸展,当遇到中音时,可以让学生双手平放到胸前,保持自然直立的状态,当遇到低音时,可以让学生双手自然垂直,保持身体向前倾斜的状态。通过体态律动的训练方式,使学生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需要注意的是,体态律动的动作展示,不需要强制执行和机械的记忆,而是需要学生无意识做出相关动作,才能让学生准确掌握音乐节奏。另外,音乐节奏的音调和音色,也可以通过身体运动来表达,例如,在演奏《忆江南》时,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两组学生代表不同的节奏,当一组学生所要演奏的音乐部分出现时,另一个小组需要根据音乐节拍做出舒缓伸手的动作,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演奏中。
        2.2更新教学方法
        对于音乐教师来讲,其可以对教学手段进一步加以丰富和完善。比如,在一些相对著名的歌曲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作者介绍、历史背景等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丰富内涵及思想情感。

另外,教师可以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在学生气息、发声练习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动画形式播放口腔、胸腔共鸣振动过程。例如,讲解“小雨沙沙”一课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播放雨声沙沙的录音,让学生听声音、看画面,并用动画展示种子发芽、生根及长出叶子的过程,这样,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工具使歌曲的意境展现在学生眼前,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词义,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视觉及听觉感受力。在当前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应充分了解音准知识,但这一部分知识本身相对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教师需要采取音乐游戏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教学和现实生活相互连接起来,这样就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重难点知识,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比如,在音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形象地将音阶比喻为小猫爬楼梯,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音阶的内涵和概念,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深入掌握音乐理论和音乐知识,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取情景再现的教学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水平和理解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3创设独特情境,营造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歌曲演唱,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例如,在学习花城版小学音乐三年级课程中《牧童之歌》这首歌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歌曲学习,然后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文化内容。《牧童之歌》是一首新疆哈萨克族儿童歌曲。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并表现新疆音乐典型的节奏以及骑马的动作,了解并交流新疆的特产及风景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新疆的热爱之情。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对新疆地区的文化及风景进行展示,同时让学生演唱这首歌曲,从而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2.4积极开展音乐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的思路应该是将学生和教师联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组织设计一系列可以联动师生的审美活动,如让师生一起对某段歌曲、歌剧中某经典片段进行欣赏等。教师通过活动内容和活动规则将学生的视听感觉和情感进行协调调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并提升学生的参与欲望。基于此,笔者经常联合其他班级的教师一起设计活动环节,将学科课标内的教学内容作为审美素材在活动环节中得以体现,几位教师共同作为评委,以音乐内容作为素材,将音乐贯穿整个活动环节,如《时光老人》这首歌曲,当悠扬曲折的旋律播放出时,学生闭眼细听,用手比画着音调转折趋势,然后音乐戛然而止,笔者同其他教师分别问道:“这首歌大概属于什么流派的?”“表达的是欢快的情感还是悲伤的情感?”“演唱风格应该是委婉还是昂扬?”而学生基于刚刚瞬间的情感共鸣,一一作答,由于这是模仿综艺节目的现场,学生很乐于参加,加之奖品的鼓励,学生都用心参与聆听与感受,希望获得冠军。在活动中,教师对于学生审美方式和角度上的偏差,也可以给予一定的指正,从而间接完成了课时教学。类似的音乐审美活动还有很多,如通过一首歌的播放让学生回答与之类似的歌曲名等,笔者认为,只有学生学会审美,乐于审美,才能打好音乐学习的基础。
        结语
        总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能启发学生的灵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因此,教师需要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利用问题引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在感知和创作中体会音乐的独特魅力,在音乐欣赏中主动想象、善于想象。这样便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王静.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教育理论研究:第二辑.重庆: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483-485.
        [2]刘嫣艳.分析小学音乐歌曲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北方音乐,2015,35(24):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