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提高学生参与度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3期   作者:王强
[导读]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王强
        石弓学区中心校大孟小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第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且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促使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让间接经验的学习有直接的生活经验作支撑,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从上述理论来说,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情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教学服务。我认为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情境的趣味性和数学味
        创设情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最终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体验其中的数学才是目的,不用对情景本身做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每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创设情境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比较具体、明确,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及时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趣味性、问题性为教学服务,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只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和“敲门砖”。比如我在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这节课里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老师家准备买一台洗衣机,来到人民商场,发现一款自己满意的洗衣机价格是946元。后来又到国美、大中两家电器城,发现同样款式的洗衣机分别卖1002元和899元。老师该到哪家商场买洗衣机?为什么?我没有在前面的故事情节里多逗留,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后,直接把问题指向比较大小,让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这个新的知识点,激发起学生学习了解有关知识的欲望。在学生学习比较大小的知识后引导学生再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情景既体现了趣味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展示了其中数学味,达到做数学的目的。
        二、情境内容生活化
        A、把情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在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热情高涨,因为这是他们所熟悉的身边的事情,但是数学教学生活化并不是说完全等同于生活。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其科学理性是数学生命经久不衰的支柱。为此,让数学课堂在适度改变它枯燥乏味面孔的同时,我们要关注数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最终折服并受益于数学的理性思维。对于情景设置,必须注重数学本身的明确性和严谨性。


        三、情节内容的问题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沟通知识点间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科学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比如:华应龙老师的《百分比》一课的教学中,他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如果在下一届世界杯足球比赛中,我们中国队获得一个罚点球的机会,教练会派谁去?而学生推举的三个队员都各有所长,到底派谁去?要有个有说服力的理由,于是引出了比较他们罚点球的成绩。教师出示了他们的罚点球的总数与进球总数的表格,而直观的观察表格是没有充足的理由说明谁去更合适,这就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他们在积极的思考更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百分比就在学生的讨论中出现了,教师没有急于肯定这一结论,而是把又一个问题摆在学生面前,为什么用百分比来比较而不是用分数来直接比较呢?促使学生向更深层次思考,了解百分数的特点和用它来表示比率的优越性。这样的问题情境体现了层次性,促使学生不断的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掌握了百分比,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体现了教学的高效性。
        四、情境内容的时代性、新颖性
        我们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智力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该赋予一种时代气息。比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学生当小小检查员解决问题后我告诉学生:在陕西省80%的车祸都是由于超载造成的。你想对超载的司机叔叔说什么?引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五、情景形式的多样性
        情境的创设要采用多种形式,一般中低段的教学情境创设应以与学生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作情景内容,而高段教学情境创设应以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冲突的对象和“有挑战性”的任务为情境内容。教学情境的表现形式也应该多种多样,可以是故事情境、图片情境,也可以是操作情境,活动情境、信息情境和问题情境等等;情境创设的主题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只有当“学生主动的寻求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才能为数学的知识应用找到生长点,也才有可能进一步探索体会其应用价值。”
        六、防止认识上的“唯情境论”
        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并不是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远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不管怎么说,情境创设毕竟只是教学的手段,都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一定要处理好。有专家建议: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就是“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
        综上所述,“生活性和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和问题性”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趣味性和挑战性”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起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