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其预防措施

发表时间:2020/9/18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5期   作者:陈利兰
[导读] 分析血液透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探究其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血液透析室在2018年8月-2019年11月之间收治的140例血液透析患者
        陈利兰
        身份证号:44148119941030****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探究其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血液透析室在2018年8月-2019年11月之间收治的140例血液透析患者,根据抽样分组法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70例患者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70例患者在其基础上加强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组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临床护理中加强风险管理,可有效避免不安全因素出现,显著提升护理满意度,因此建议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血液透析;临床护理;不安全因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血液透析是临床中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血液透析是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通过透析液、透析器、透析设备等,利用弥散、超滤、吸附和对流原理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体內的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同时清除体內过多的水分,并将经过净化的血液回输的整个过程称为血液透析。这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方式。由于患者需要进行维持性血透延长生命,治疗的时间相对较长,容易出现护理风险事件,导致治疗难度增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抽取140例血液透析患者,均为血液透析室在2018年8月-2019年11月之间收治,采用抽样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70例对照组中共有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0例,病程在1~8年之间,病程平均为(3.2±2.8)年;70例观察组中共有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8例,病程在1~9年之间,病程平均为(3.8±2.6)年。组间临床资料之间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70例患者在其基础上加强风险管理,其具体内容包括:(1)环境护理:根据院内实际情况主动调节血液透析室内的湿度以及温度,保证室内通风、空气清新,并调整室内的光线及隔音效果,在某种程度上提升治疗舒适度;(2)护理操作风险的评估:护理操作风险包括内痿穿刺不成功、穿刺针及管路未妥善固定、透析参数设置错误、空气报警、血路管接头漏血、透析器及管路凝血、下机回血时穿刺针拔除错误、静脉压未监测等情况。在对科室护土的技术、责任心、应急能力团队协作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按护士层级排班、强弱搭配,并实施护理组长带班制,使护理工作各个环节得到紧密联系.对透析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的紧急情况能做出快速反应,给予正确处理。(3)并发症护理:①低血压预防,低血压主要是由于透析中超滤速度过快或患者自身血压不平稳等因素引起的,对此在患者透析期间需要密切监测其血压变化,个性化的设置透析温度,采用低温透析疗法,透析温度控制在35℃~36℃之间。合理控制超滤速度或延长透析时间。治疗过程中个性化使用超滤曲线或可调钠曲线。体位可采取头低脚高位或中凹卧位,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运动可升高血压,肢体健全患者可辅助使用床上运动升压仪。对于已经出现低血压患者则需要及时调整超滤量,必要时补充高渗液升压;②感染预防,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期间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流程进行,实施无菌操作,并对相关器械消毒情况进行检查,在确定合格后实施各项操作,同时注重病区环境质量,定期空气消毒,避免患者出现感染;③心率失常预防,在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前需要对患者心功能情况进行评估,同时还需要掌握患者情绪波动情况,避免情绪波动大而引起意外发生;④血管通路维护。可分为内瘘和导管两部分。内瘘预防,叮嘱患者减少穿刺侧肢体活动幅度,对于一些不配合的患者需要在护士和家属的协助下进行穿刺,必要时使用肢体固定辅助装置。拔针后需要正确按压,在对患者穿刺部位加压包扎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敷料是否存在渗血现象,以及穿刺部分是否存在肿胀、疼痛等症状。在患者透析后需要叮嘱其避免沾水,并压迫造瘘部位,不可在造瘘部位佩戴装饰物品,保持造瘘部位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同时小幅度活动造瘘手臂,从而保持内瘘血管充盈;对于内瘘发生预见性狭窄或血栓,早发现给予医疗手段的干预。(4)完善护理管理体系。根据医院实际水平与血液透析室护理特点,制定管理计划,旨在帮助护理人员掌握安全是指、提升安全技能,同时通过法律培训指导其护理操作,强化其安全意识,避免出现人才流失的问题。加强排班规范化,合理降低人员工作强度,在护理人员之间形成相互提升、协助进步的工作氛围,有效降低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此外,适当提升人员待遇,注意放松工作节奏,从整体上提升护理质量。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间采用χ2检验。两组疼痛程度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3%(66/70),其中非常满意50例,满意16例,不满意4例,对照组82.9%(58/70),其中非常满意28例,满意30例,不满意12例,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x2=4.516,P=0.034)。
3 讨论
        血液透析在我院是重要科室,来此科室进行治疗的患者均有病情危重的共同特点,为此在治疗中要给予患者护理干预。为提升护理质量,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其属于新型护理方式的一种,是在传统护理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环境护理可以改善血液透析室通风、空气质量情况,提高患者治疗舒适度。通过饮食宣教,可以保证患者身体素质,促进疾病的康复,缩短治疗时间,提早出院。通过心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使患者可以用平常的心态面对疾病,在某种程度上提升患者生存质量。通过透析护理,可提高透析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对比组SF-36得分及护理满意度得分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优质护理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在血液透析患者临床护理中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可显著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同时有利于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因此建议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赵敏.血液透析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以及针对性防范措施探究[J].系统医学,2017,2(24):145-146+150.
[2] 张艳苹.血液透析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7,4(30):137-1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