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9/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3期   作者:邹丹
[导读] 数学核心素养是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邹丹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 430074
        摘要:数学核心素养是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学中,可以情境为导向,以问题为抓手,以活动为载体,以技术为补给,从数学意识、数学思维和能力、数学价值多方面、多策略渗透和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策略
        何谓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素养是指当前或未来的生活中为满足个人成为一个会关心、会思考的公民的需要而具备的认识,并理解数学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能力,做出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这样说来,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它不是某种具体的知识与技能,比如:计算能力、审题能力等,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诸如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我认为核心素养反映的是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应该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核心素养?
        一、以适合的情境为导向,建立数学意识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知识技能,感悟数学内容的本质,积累数学思维的经验。好的情境可以引领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增强数学意识。以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一课为例:
        情境一:“植树节到了,小刚和小丽去植树,她们来到一条长20米的小路旁,发现这条路两边什么都没有。每5米种一棵,你们看要种几棵呀?”
        情境二:“小刚和小丽继续去种树,走呀走呀,来到第二个种树地点,还是20米的小路,只不过路的一端有个保安亭。这回该种几棵树呢?”
        情境三:“小刚和小丽还有第三个植树任务,这次小路在小区里面,两栋楼之间,你们看看怎么种呀?”
        这三个连续性的情境并无特别之处,但每个情境都和教学内容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合适的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从而逐步树立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意识。           
        二、以关键性的问题为抓手,拓展数学思维
        史宁中教授曾指出:一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无论教学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或模式,应更加关注自已的教学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更为积极地去进行思考。数学课堂上,以问题为抓手,可以更好的激励学生思考。

促思的问题常有以下几种:
        1.硬核式问题,即直达知识本质的问题。例如教学五年级小数乘法时,基于算法与算理的互通,教师可以在学生计算完后问一问:为什么你要先用整数乘法的方法计算,再点小数点呢?引导学生直面计算背后的道理,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蕴藏其中的数学思想,他们才不会被自己会计算的表象所蒙蔽,学习才能通达。所以,课堂教学中这样的硬核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不能忽略的。
        2.连环式问题,即追问下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问题。课堂教学通常是动态生成的一个互动过程,师生在各种问题之间交流、质疑、沟通。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根据学生的思维路径适时地插上“路标”,连环式的追问可促使学生的思维一环接一环,紧紧相扣,诱发他们不断的探索知识的真象。只有深层次的提问,才能促使学生深入的思考。
        3.对比式问题,即明辨是非的问题。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点的教学是极易混淆和区分的。通过对比,明辨二者的异同,建立关联,展现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思考的过程并处理好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
        4.开放式问题,即发挥学生创造性的问题。这类问题通常是难度较大、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也是最能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问题。以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计算》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同学们,昨天我们认识了圆锥。老师在工地上恰巧看到了两个圆锥形的物体,一个是铅锤,一个是沙堆。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知道他们的体积吗?”“什么好办法?”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因答案不唯一,学生会从二维联想到三维,会从圆柱联想到圆锥,还会从“铅锤”联想到“沙堆”,反复地联想、对比中促发思考。留有余地,释放思维的空间,让思考自然的发生。
        数学学科是一个思维性、关联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抓住思维是数学学科素养的核心这一要点,开展问题的设计,精问,妙问,让数学课堂展现思维的魅力。
        三、以实践性的活动为载体,培养数学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实践是学生发展的原动力,动手、动脑、动情的活动,能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向核心素养内化。仍以探究《圆锥的体积》为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你能验证吗?”学生在猜测、质疑之后,小组合作,用水、沙子和大米进行动手实验验证猜想。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对比不同类型的圆柱和圆锥,发现多种组合中,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才是圆锥体积的三倍。一次次的操作实践,将抽象的数量关系从各种直观的表象中逐步抽离,形成认识。实践性活动开展过程中,“浪费”的是时间,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更是经验的积累,方法的习得,信心的建立,这些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以翻转性的技术为补给,凸显数学价值
        数学核心素养支撑着的是一个健全的人。除去知识的外衣,我们还应看到更多,例如数学思想、数学文化、数学价值观等,教学中不能忽视这些隐形素养的培养。
        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新课堂架构,给数学学习提供了多种途径与可能。微课、播客等信息技术手段,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实现课堂教学更高效,学习更简单,视野更开阔,媒介更多样的功能。我们教师可以有效的应用翻转课堂的模式和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的广度和宽度,着眼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将数学学习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育》2015年5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