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伶俐
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
摘要:学生在高一年级进行化学知识学习是一个衔接与过渡的过程,要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做好铺垫和渗透,目的是缓解学生自身化学素养欠缺与高中化学情景知识复杂的矛盾和教材知识呈现简洁与课后复习复杂的矛盾。教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入手,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降低知识的难度,最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一化学;铺垫;渗透;对策
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在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在高一阶段的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容易因自身化学素养不足导致学习矛盾。如果学生在持续学习过程中对化学新知识的认知连续出现学习效率的下降;如果学生在课后作业完成时的耗时持续增长,并无法进行正确解题,都会导致学生对化学出现畏难情绪,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教师可以依托化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教学铺垫与渗透,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一、依托合理的铺垫,帮助学生扫清认知障碍
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学生的常识知识的空白或许会超出教师的预期。 学生的常识素养的欠缺导致无法对化学知识情景进行描述,无法对化学反应情景进行想象,进而在知识学习和理解时出现认知障碍。教师在实际教学时,要进行知识细节的说明,目的是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如在讲授离子反应时,因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对熔和融的状态认知有限,对物理导电的掌握还停留于金属导电的认知层面上,并不理解溶液导电的知识。那么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可以通过问题进行铺垫:什么是熔融状态?原来在常温下是固态的纯净的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在达到熔点后会变成液态的物质,因此被称为熔融状态。物质导电需要什么条件?有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微粒就可以导电,不一定只有电子导电,阳离子和阴离子都可以导电。在实际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掌握溶液和液态物质的区别,教师要对细节进行强调,如果描述对象为溶液时,表示该物质是混合物质,如果描述对象为液态时,表示该物质为纯净物质。有的时候看似简单的知识或教学细节,教师要主动为学生做好铺垫,目的是帮助学生清除学习障碍,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通过铺垫进行快速吸收,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依托知识渗透,督促学生进行思维碰撞
高中化学教材的编排特点是专题式结构,这种编辑形式使得知识内在逻辑关系不紧密,容易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的混乱。教师在实际教学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依托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教学设计,目的是通过知识的渗透,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巩固和迁移。
再以离子反应教学为例,教材的设计是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引出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在之后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中,教材中的设计是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需要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电子转移与氧化还原的关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果通过教学渗透,让学生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则学生能通过客观存在的联系发现化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可以尝试将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提前到离子反应的前面进行讲授之后,以氯化钠、氯化氢的形成过程为辅助进行内容拓展,目的是通过各知识关系的突出,帮助学生看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此基础上,在离子反应的讲授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的设计,对学生进行引导。(1)固态氯化钠是否能导电?(2)熔融状态的氯化钠是否能导电?(3)固态氯化钠加热发生熔融现象是物理变化,但为何能导电?(4)氯化钠的构成粒子是什么?(5)哪些物质的粒子构成与氯化钠相同?通过问题的渗透,学生能了解电解质的特性,也不再对课后的熔融物质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进而能快速分辨不同物质。
三、依托初高中知识的有效对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为学生进行铺垫或渗透教学设计前,教师要先研究初中和高中化学知识体系,准确把握初中和高中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差异,进而进行知识拓展,实现初中和高中化学知识的有效衔接,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就量化学习而言,初中的化学知识是要求用质量等宏观层面的量进行计算,高中的化学知识是要求用物质的量浓度等微观层面的量进行计算;就元素化合物知识而言,初中的化学知识只要求学生记住几种常见的化合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即可,而高中化学则要求学生会物质分类,会物质特点推断;就氧化还原反应而言,初中的化学知识要求学生从反应物的氧化或还原层面认识概念,高中的化学知识要求学生从化合价的升降等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教师在实际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衔接,使学生主动学习。
如在讲授化学实验基本方法时,教师可以利用初中学习过的粗盐的提纯实验进行铺垫和过渡,并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时混合物分离的步骤:溶解、过滤、蒸发等。在铺垫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初中学习到的粗盐的提取方法,能获得纯净的氯化钠吗?如果有杂质会是什么杂质?如何检验?因为初中学习到知识是实验能提取不溶性杂质,但对于可溶性杂质如何提取并未涉及。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递进式问题:如果要去除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利用CaCl2、 MgCl2、 硫酸盐进行实验操作,每种试剂的添加顺序和用量是怎样的?通过初中问题的铺垫,再通过高中知识的引入,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的研究,能设计出最合理的实验方案,在锻炼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习效果。
总之,在高一化学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新课标背景下化学知识的深化特点。教师要在深入研究高中化学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铺垫和渗透,帮助学生清除学习障碍,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基础上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最终提升学生的适应性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永信.河北省高一化学教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0,(14):40-41.
[2]陈榕.建模思维在高一化学解题中的应用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5):101-102.
[3]顾晔.注重概念建构融合科学史实的教学设计 ——以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为例[J].化学教与学,2020,(5):7-10,73.
[4]孙佳星.新课标下高一化学教学方法的改进[J].陕西教育(教学),2019,(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