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向度

发表时间:2020/9/11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12期   作者: 王浩
[导读] 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既是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条件下,适应社会发展、回应时代挑战的要求
        王浩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人社局 235200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既是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条件下,适应社会发展、回应时代挑战的要求,也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供需错配”、“供需矛盾”等问题,提升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获得感。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新时代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向度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精准思想政治教育;逻辑向度
        引言
        精准识别教育对象的需求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对整个教育过程起到基础性的影响。教育对象的需求存在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差别,传统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较好地满足教育对象的一般性需求,但较难精确识别其特殊性需求,更无从满足这一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就是要面向需求各异的教育对象,运用信息化的教育方法和分析工具对教育对象的需求进行识别与分类,在充分掌握教育对象需求的基础上提供有效的教育供给。
一、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定义
        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职能之一,灌输与“填鸭式”“教条式”等教学方法不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服从的教学模式,而是针对知识技能获得或者思想意识形成的“自发论”而言的,具体是指知识、技能、思想意识不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获得和形成的,而是依赖于相关主体有意识的教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说的灌输,是一种教育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政治教学在精神上更适合于目标群体的具体特点,而且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有趣的教育形式,目的是实现理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高校知识分子、教育家运用教育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的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近代中国社会思想新思维的科学发展和学习,以及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
        二、新时代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不仅有着清晰的现实逻辑,也是回应和解答时代命题的必然要求,这个时代命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具体来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有助于实现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党对高校各项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因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始终围绕党的各项事业开展,既要注重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也要加强对其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要始终精准聚焦于党的人才培养目标,时刻检验这一目标是否贯穿于教育的各个层面,并把这一目标作为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
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历史使命,即“教育”人民的问题。中国人民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力量的汇集,而且还需要培养大量具有伟大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社会主义共同特征的创立者和接班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我们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习主席说。因此,大学的政治教学应该承认实现中国人民的伟大复兴是一种价值衡量,允许年轻学生作为国家复兴的新人而自立。
三、新时代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向度
        (一)应着力精准理念的培育和数据治理能力的提升
        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教育主体既要树立精准思维,也要培养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一方面,面对不同层次、需求多样的教育对象进行追踪、分析并精准实施教育策略,这本身就需要突破原有的思维和工作模式,并且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毫无疑问是一种新的挑战。这既要求教育主体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更需要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面对纷繁复杂的数据和信息,教育主体如果不掌握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数据的基本能力,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必然受到制约。因此,必须加强队伍建设,开展关于数据科学的相关培训,培养数据治理的基本能力。
        (二)多方位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做到教育渠道精准
        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思想引领为主线,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整合现有可利用的数字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网络教育服务。此外,也要让思想政治课“活”起来,利用好课前五分钟,打造微思政课及线上“金课”。二是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丰富网络文化产品供给。2018年10月1日,国庆节,共青团中央正式入驻了快手、抖音,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辟新阵地提供了借鉴。发掘和培养一批正面引导的校园网络文化“大V”,以当下流行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直播、短视频、微电影自媒体等新型传播方式,受青年学生欢迎的网络语言,推送思想政治教育精品内容。三是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打造校园品牌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校园网络新媒体工作品牌。校园媒体已成为展示学校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和服务师生的重要平台。需要重点抓好校园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统筹管理各部门二级网站、学生社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筑牢网络安全“防火墙”。精心打造校园特色文化栏目和工作品牌,持续开展微话题、微上墙、微直播、融媒体进校园等互动报道和线上线下活动。四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第二课堂两个平台的融合发展,特别是立足第二课堂阵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传统课堂,延伸至宿舍、操场、企业等,使思想政治课真正“活”起来。
        (三)借借力全效媒体,增加灌输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全息媒体是指媒体信息载体的多元化,文字、图像、音频、视频、AR、VR、MR等都能成为信息的载体,呈现出用户体验更具生动和丰富性的趋势。全媒体时代的各种信息技术,如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职能的履行提供了多样化的方式方法,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逻辑起点,不应是教育者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目标和水准,而应是受教育者的现状,是受教育者的现实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应该具有层次性,这是由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社会思想道德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的。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科学分析受教育者的层次性,顺势而为,因材施教。
结束语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予以指导和规范,具体包括:《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除了公开颁布实施的系列文件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也发表了重要讲话,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这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精准思政的推进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陈慧军,平章起.论新时代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向度[J].学术论坛,2019,42(05):140-148.
[2]丁科.精准供给: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硬核”[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12-11(009).
[3]雷红霞.思政教育改革中精准模式的必要性与实施方案探讨[J].科教导刊(下旬),2019(10):97-98.
[4]王冠中,黄乐.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准化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8,32(04):1-3.
[5]钟维祥.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西南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