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隆 陈良乾
山东大学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新形势下,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高校教育教学。近年来也在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且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体发展形势越来越完善,企业越来越需要更加高素质、高质量的综合型人才,于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以此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发展。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优化融合过程中,更多的是对实际教育教学内容和专业课程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引导。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优化融合模式;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家战略,高校面临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要求以适应战略需要。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出符合当今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社会认可的综合型创新人才。高校转变教育理念,从教育的专业性和创新创业两个角度共同出发,培养基于需求导向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构建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作用,推动高校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文章在当前“双创”背景下,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双重视角下进行研究,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实践教学体系、考评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措施,进一步探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2 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有着重要作用
普通高校要加强“两创”教育的建设,使“两创”教育助力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助力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的重要措施、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打造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两创”教育能够提升创业率和就业率。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培养创业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的专业课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素养,学习专业的技术,为未来就业打好基础,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两创”教育和专业教育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联系。各个高校应该把创业创新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两者相互配合致力于教育教学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把“两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创新能力,培养企业家的敬业精神,在实践创新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参与高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学习课堂中讲授的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创业方法。我们对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江利斌有一定的了解,他是“核桃+食用菌”的发现者,前期他主要学习嫁接技术和栽培知识,后期再根据自己的深入研究结合掌握的丰富的专业知识加以创新,这才成就了他创业的梦想,把“核桃+食用菌”的培育变成了现实。还有很多事例证明:只有在牢固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实践创新才能取得好成绩,创业道路才能更加顺利。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优化融合才能更好地培养专业高素质人才。实现培养人才的高速全面发展。
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优化融合模式
3.1 搭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互通模式
显而易见,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指导原则,在高校的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如何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友好互通”,保证两者之间朝着互融方向发展,是当前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基于前文所属的关于专业教育理论的重要性,那么从理论与实践方面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形式。
通过系列贯通,可以保证在此种背景下培养的学生可以更大程度上靠近“创新、实践、就业、专业”等潜力的挖掘与发展。另外,从通识课程角度分析,加入专业教育元素也可以达到预想效果,同时,从当前教育市场的服务水平与高素质教育水平的要求来看,对于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也离不开服务于素质教育的参与。
3.2 嵌入模式
(1)知识的模块化衔接。结合相应的专业学科特点对专业知识模块予以设置,并基于专业背景有效结合其专业知识成果和与此专业密切相关的创业知识,以此更好地实现对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2)教学模式的融合化衔接。借助“互动+体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种教育教学模式更多采取多向互动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内外自学互动、教学与考试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实际的教育学习中,感悟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写作以及项目博弈和经营竞赛等方式,切实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引导,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欲望,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参与能力。(3)采取实训方式的仿真化衔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创设“模拟创业公司”,由学生自主选择和组建创业团队,并自己模拟创办公司,按照企业公司的经营方式来寻找创业项目和设定相关企业公司的运营和岗位工作分配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事务,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3.3 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利用现实物质环境,还可以依托“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平台,运用高校网络创新创业实践阵地,将线上专业学习和线下创新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搭建互联互通的创业实践活动。其次,地方高校可建立“互联网+通识课程”教学模式,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有效结合,运用“互联网+”技术增强两者的融合深度,实现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加大“专业+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和广阔的渠道支撑,从而提高地方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和整体综合实力。
3.4 完善专创融合教育课程体系
借鉴国外高校专创融合教育成功经验,我国高校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各年级、各专业开设专业创新创业课程,采取小班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多样化、多渠道地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全过程中,需要逐步改变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一方面,可以采用互动式小班课程来进行分组活动与讨论,与教师互动并完成案例或主题作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创新激情;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基于学校专业特色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结合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授课,将创新创业教学内容与传统专业教学有机相结合在一起讲授,形成多样化的课堂模式。
4 结束语
不断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从而达到创新创业整体化的目的,不断促进高校学生综合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高校人才专业技术素养,高校应该把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充分融入课程教学,并且要充分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建设作为目标,实现教育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永祥.高校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商业文化,2018(31):63-70.
[2] 焦美莲.深入研究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动融合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8,5(21):35-36.
[3] 李雯雯.探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模式[J].科技经济导刊,2017(26):161.
[4] 李爱民,夏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优化融合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01):49-51.
[5] 钱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动融合模式研究[J].教育探索,2016(11):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