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玲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系 广西南宁530007)
摘要:近年来,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已经成为高职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很多高职院校都对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文章阐述了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内涵,并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了当前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的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重构混合所有制办学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酒店管理;课程体系;路径
“混合所有制”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概念也渐渐被引入职业教育领域。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鼓励并支持公办院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1]。
一、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
混合所有制办学是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很多学者也对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探索。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是指出资主体多元化,包括国有资本、集体资本以及非公有资本等多种形式共同出资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2]。课程体系则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核心要素进行科学的排列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推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系统。结合混合所有制高职教育以及课程体系两者的内涵,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即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资本主体(其中公有或国有资本为主体)共同出资办学,共建专业,并根据某一具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角度出发,结合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来设置专业的所有课程,并将不同课程进行科学的组合排列,形成能够反映该专业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总和。
二、当前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能力本位体现不足
目前,不少混合所有制办学的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都存在有课程观不明确,能力本位体现不足的问题。学校对酒店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以及典型工作任务缺乏深入的分析,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缺乏准确的定位。部分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设置课程时缺乏深入广泛的调研,仅仅是参照一些星级酒店员工培训的内容及课程来设置专业课程,这样的课程观较为片面且局限性较大,对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停留于表面,从而导致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内容不全面,课程标准制定与行业标准不完全对接,能力本位体现不足等[3]。
(二)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目标设置应该以“岗位”作为参照物。但是目前部分混合所有制办学的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双方在课程目标的选定上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所以企业在参与课程目标设定时的出发点通常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企业希望培养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能尽快走上工作岗位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创造效益,所以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目标应该以学生进入酒店后任职的初始岗位(比如客房、收银)作为主要参照物。而从高职院校一方来考虑,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在设定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初始就业岗位,还需要考虑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职业行为养成、职业综合素养,甚至是国际化能力的培养。这种校企双方在观念上的分歧也导致了混合所有制办学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目标的设定不明确。
(三)课程内容理实一体化不突出
在当前实行混合所有制办学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中,很多都还存在重知识、轻实践,重技能、轻素养的问题。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时,过多的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却往往忽略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联系,造成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相互脱节。同时,有些高职院校为了达到国家对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的要求,并没有经过科学的调研与论证,只是简单的人为调高实践课时比例,没有真正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而有些企业在参与专业课程的设置时,过多的强调职业技能训练的比重,而忽略了理论知识对职业实践性训练的支撑作用,导致部分课程内容缺乏学理性。
(四)课程内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2013年,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正式提出要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中华传统文化正在逐步的以各种形式进入高职院校。但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目前大部分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人文类课程相对都较少,在专业教学计划中人文类课程缺乏明确的分类,课程设置归属存在争议。另外,教师对于该类课程缺乏深入的研究,课程实施的效果与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目标相距甚远[4]。
三、重构混合所有制办学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路径
(一)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
混合所有制办学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重点在于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核心技能。校企双方要充分利用好混合所有制办学这个平台,组织校企双方的人员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开展全方位的调研与研讨。一方面,邀请一些酒店行业中代表性企业的一线管理人员和酒店管理专业示范性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研讨,剖析高职院校三年制教学与几个月的短期培训各自的侧重点与异同,梳理出酒店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以及典型工作任务,明确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以此为依据设置专业课程,从而构建一个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确立与职业岗位相关的课程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混合所有制办学的酒店管理专业必须要明确课程目标的定位。在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该确定以客房、前台等基层岗位为主,晋升岗位及相关服务行业岗位协同发展为核心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并以此课程目标为基础,构建合理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5]。
(三)构建理实一体的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混合所有制办学的酒店管理专业要重点关注专业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以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调整,既要保证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寻求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有机平衡,实现专业教学内容的理实一体化。
(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混合所有制办学的酒店管理专业应该充分发挥体制相对灵活的优势,可以考虑把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中,丰富专业课程内容,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我院成立了南丹铜鼓工作室、韦军民大师油纸伞工作室等非遗传承项目,在完成校内教学计划的同时,开展了非遗进校园、大师讲堂、传统文化展演等活动,丰富了教学表现形式,拓宽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及修养。
(五)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可以采用“双主体,三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双主体指课程设置由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商议完成,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和实训课程模块四大模块共同构成。三段式指在专业教学计划安排上,采取“2+0.5+0.5”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学生第1-4学期在校内完成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第5学期完成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并进行校内的综合模拟实训;第6学期由学校组织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行顶岗实训,由企业的老师指导学生开展顶岗实训,通过顶岗实训巩固学生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六)实行课证融通的教学模式
混合所有制办学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核心课程、课程大纲、教材、教学实施方案等教学资源,都应该由合作的校企双方共同协商完成建设。基于酒店管理人才“学历+技能+证书”的特点,把考证的内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证融通教学模式[6]。实行以证代考,鼓励学生去考取酒店管理行业的职业技能证书,比如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颁发的酒店管理师证等,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即可获取相应课程的学分。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酒店管理职业素养的养成;另一方面,促进专业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以证促学,以证促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敬良,张成宽.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的实践与研究——以山东海事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4):42-47.
[2]许赟.混合所有制模式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重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9(08):44-48.
[3]李炳顺.探索混合所有制院校办学新路径——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重点招标课题《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成果介绍[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4):136-140.
[4]吴益群,王琪.高职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性矛盾化解路径——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跨境校企共同体”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J].江苏教育,2019(20):24-28.
[5]李斯佳.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与思考——以企校共建审计实训基地为例[J].经贸实践,2018(16):314.
[6]田学军,赵娟,董尚燕,严权.基于校企混合共同体的育人机制探讨——以荆楚理工学院中兴通讯信息学院办学实践为例[J].科技资讯,2018,16(20):177-178.
基金项目:2017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等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XHZJG2017B06。
[作者简介]陈雪玲(1979-),女,广西贵港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专职副书记,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