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问题辅导研究

发表时间:2020/9/11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12期   作者:邓健芬
[导读] 从小学、中学到高中、大学无论是哪个学段,学校都开设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配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
        邓健芬
        广东省江门市江华小学   529000
        从小学、中学到高中、大学无论是哪个学段,学校都开设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配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竞争的社会,处于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或多或少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天真烂漫的,可是心理问题还是存在的,尤其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多,是不容忽视的,必须防患未然。
        一、营造家庭和谐,重视早教
        独生子女的年代,孩子是父母的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各种的兴趣班应运而生,报名络绎不绝。孩子的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几乎被各种兴趣班、学习提高班占据了,家长也忙得不亦乐乎。可是我们发现,家长过度关注了孩子的学习,在孩子良好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关心得太少,相当多的孩子是不愿意而又迫不得已的,导致出现抑郁、厌学情绪。大多数的独生子女比较任性,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有自私行为,这些都与家庭教育及氛围有很大关系,尤其单亲家庭和关系不和谐的家庭,所以家长要切身体会孩子的处境,调整心态,注意方式方法,关心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从小对孩子良好个性品格的形成提供和谐的家庭环境,不宠溺,及时纠正孩子成长中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
        在开放二胎的今天,很多家庭相继增添新的家庭成员,由此引发不少的学生心理问题,从独宠到争宠或失宠的心理落差,往往会导致学生产生极端思想,做出不可理喻的行为,情节轻的闹情绪,严重的还会以死相逼,家长要提前做好孩子的思想沟通准备,争取孩子的理解支持,更要一碗水端平,平等对待。随着工作和家庭的繁忙,许多家庭更愿意出钱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就读,送到托管、培训机构让别人来管理,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孩子,其实不然,尤其是幼儿、小学阶段,不利于孩子成长。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意识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辨别是非能力薄弱,有赖家长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榜样,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成长,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二、把关学校教育,落实辅导
        纵观学校开展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结合各年段学生年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案例学习,对个别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进,形成个案,由班主任和心理老师参与辅导,制度完善。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是密切的,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桥梁,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与家庭因素有关,教师只有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争取家长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

小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比较普遍的有沟通障碍、躁郁、偏执等,这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往往不合群,要么爱闹事,要么自我为中心,在班集体里是比较典型的不受欢迎人物。处理这些学生个案,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效果也不一定达到预期目的,学校方面要对教师及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由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定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学习,使教师更好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开展的班主任工作交流会,班主任工作论坛,班主任技能大赛等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面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还可以建立档案,追踪调查,总结辅导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三、推进社会关注,健康个性
        小学生种种心理问题的形成,除了家庭的因素,也会反映出社会存在的负面问题。网络发达的信息时代,一些不良的网络暴力游戏,学生无心学习,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为了购买游戏装备,盗刷家长的卡,偷或借同学的钱,甚至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事情,还有盲目追星、校园欺凌,这些不良行为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通过一些案例,我们发现,目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年龄有所下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相关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严控监管网络平台,杜绝不良网站,加大力度宣传社会正能量,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措施。通过社区、家庭、学校的力量,齐抓共管,切实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觉悟,自觉学法守法。
        社会倡导和谐发展,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外来工子弟,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对孩子疏于管教,这些学生缺乏家庭温暖,最容易出问题,除了学校、老师的教育,社会也应该多渠道关爱他们,发挥社区、义工的作用,开展慰问送温暖活动,协助学校、老师,对这些家庭的孩子做好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四、形成心理品质,发展研究
        小学生可塑性强,良好的心理品质需要从小培养。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优秀家庭的耳濡目染,老师的谆谆诱导,都是学生品质形成的基础。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学习上也总有挫折,家长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会解决困难;教师要磨炼学生的意志,鼓励学生面对困难勇敢挑战。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和发展。教会学生懂得以礼待人,懂得百行孝为先,尊师重教。可是社会上发生的学生伤害老师的案例还时有发生,这说明家庭教育有缺失,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还不到位。从小学开始,学校就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不能放任自流,要长期跟踪辅导,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特别是有暴力倾向,情绪抑郁的,要督促家长配合带孩子到医院找专业的心理医生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同时,发挥班集体的凝聚力,教育学生对心理问题学生多理解包容,以爱换爱。事实上,有好多案例说明,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只要及时发现,有针对性地辅导治疗,症状是可以减轻或控制的。这些成功的个案要成为经验,积累起来,为解决学生更多心理问题提供依据。
        在小学生心理问题研究方面,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尝试各种方法解决问题,更好地健全学生人格。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