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各行各业如何应对当前气候的变化已经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热点话题,所以农业领域将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对于气候变化的应对性将会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本文将从农业适宜性的影响以及实现农业适应性的措施以及如何对农业适宜性的实行成功与否的评价方案等方面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构建出一个农业适宜性方法的理论,以期为未来农业适宜性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技术;农业适宜性
当前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在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同时,既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又能推进农业的持续发展。然而目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农业发展已由受资源约束转变为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使得农民增收问题更为严峻。因此我国应大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变革[1]。从而使得农业科技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民增收。
1农业适宜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作为农业生活当中进行生产经营任务的主要执行者和承担者,如果农户能采取适宜性措施,对于气候的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能够做到最小化。如果想要实现这个目的,要了解我国农户对于气候变化的认知程度,然后经过调查,能够发现影响对农业适宜性措施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经过研究,能够发现主要的影响因素有收入、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性别等,都是能够对农户做出的适宜性决策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除了这些农户自身的条件限制不说,外部条件例如说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以及政府的重视程度等,都是会对其造成重大影响的主要因素。
2农业适宜性措施
2.1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对于周围的生态环境的改善,主要需要从水土2方面来进行,要对于水土流失的现象及时进行治理,防止土壤的沙化,提高土地上的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的流失程度,对土地干旱的现象進行遏制,一般,气候的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对于农作物最大的影响还是农作物的成熟期,气候变暖会导致北方的小麦以及南方的水稻等主要农作物提前成熟,改变成熟时间。
2.2改进农作物的栽培与养殖技术
当前采用的改善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和养殖技术,可以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如下的几种,比如可以通过推广地膜技术来降低干旱和低温的影响,提高植物的产量,也可以通过改进淡水养殖技术来减少对于干旱和低温对于鱼塘当中生物的影响,增加鱼塘生物的存活率。
2.3调整种植结构
进行作物的调整种植结构的方式,主要是从3个方面进行着手,要能够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相关参数;要调整整片农田当中所有作物的布局结构,例如可以将小麦的种植向西北部推广;要对农田中作物品种进行合理化的安排, 将更适合极端环境的作物品种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推广。
2.4防御气相灾害
进行气象灾害的防御,主要是要对当前的灌区节水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对农作物的灌溉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改善,例如可以保证灌溉用水的利用率进一步进行提高,而进行改造与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保证水库的危险性最大限度的降低。
2.5改善农作物的防治手段
对于农作物进行适宜性研究的主要方案,是能够对于农作物进行生物灾害的防治工作,所以要提高对于低效农药以及生物防治用药的利用率是必须的,而为了能够适应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危害性,要利用最新的生物技术,常见的比如有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提高对于降水的进一步利用,改善灌溉技术则有利于开发全新的植物种植技术,在进行生物技术利用时,需要针对不同的地形进行研究,我国国土比较辽阔,所以气候环境条件也比较复杂,所以进行适宜性研究时一定要有地域特色,要有针对性。
3组织创新性的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就是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其中,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它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向农民或者农业合作社等经营单位进行技术性的推广,在技术的推广上进行一种组织上的创新,形成一种社会化的力量来参加农业技术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发展。
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要先创新农业的推广体系,发挥农业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要鼓励高素质农民进入村级基层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中,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扩散。要通过参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主持的科技项目,委托培养,在职培训,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技术推广和科技致富示范带头作用[2]。各级农业行政、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积极投身依靠科技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
为了实现农业技术更好的推广,需要充分调动企业、农民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来,以组织创新型的农业技术,来为农民服务,逐步,使得形成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互结合,使得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互结合,形成有效的推广模式。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生产经营主体选择、采纳和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主动渗透转化。
为此,要充分发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院校和社会各方力量,适应农民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建立由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系统。要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抓紧启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继续推进农民科技书屋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使农技推广主体逐渐走向多元化,农业管理部门和政府农技推广机构要引导企业进行科技成果开发、推广活动、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支持这些组织和企业的发展,鼓励它们以多种形式向农民推广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创新发展。
4 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农业信息化管理模式
其中农业电商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模式是一种由政府建立投入的,具有公平性和公用性的专业的第三方服务平台体系。这个平台具有很强的服务功能,当双方出现矛盾的時候,可以通过这个第三方的服务平台得到公平公正的处理,同时在这个平台上,要明确规定交易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第二种模式就是农民或者农业合作社,将农产品在目前已经相对成熟的第三方交易平台上进行销售。这种销售方式要求农民或者农业合作社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技能,同时要懂得管理,有一定的市场开发能力。
第三种模式就是农企合作,这种合作方式仍然是借助目前已基本成熟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在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技能的,对农业生产发展具有一定的了解的企业,在互联网上进行农产品的销售。在农业的生产条件,对于农产品的生产类型以及生产数量进行一定的指导,使得农业和市场中有了一个稳妥的后方,实现农产品的产销一体化,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
5结语
当前全球温度升高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农业产业如何在这个较为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对环境变化可能会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行预防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这时农业技术的适宜性研究就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对农业技术适宜性的研究可以加深对于当前区域农作物的发展现状产生了解,对于农业技术特别是新兴技术在农业上进行利用也有极大的作用,而且促进了当前的大环境背景下农业技术的进步,所以应该对其进行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翟治芬, 严昌荣, 张建华.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技术适宜性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5, 20(1):185-194.
[2] 翟石艳,秦耀辰, 宋根鑫.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适应性研究进展[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版), 2017, 47(2):12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