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内现有的许多古建筑文物都遭受过各种类型的破坏,如自然原因的损坏、人为的毁坏、战争的毁灭等。古建筑文物的宝贵价值不仅体现在优美的造型上,还表现为卓绝的精神价值以及历史文化价值。对古建筑文物进行保护和修缮,既是为了保护国内古建筑文物实体,也是为了保存并发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鉴于此,本文对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施工管理关键点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管理
引言
对于任何国家和地区而言,古建筑文物都是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独特成果及重要遗产。因此各地有关单位都应加强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工作,而相关的施工单位更应重视文物保护施工的质量,对现存的古建筑文物进行更好的修复。各地区政府应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将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应做好施工管理工作,在保证安全施工、高质量施工的同时,避免出现资源浪费、工期拖延等现象。
1中国古建筑文物的特点
古建筑文物是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建筑物,现已成为我们修缮、保护和研究的重要文物。每一座古建筑都是文物,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不同地区、时期的古建筑文物的特点不同,不做赘述。从外观构造来看,中国古建筑整体可分成三大部分:一是最上层的屋顶,通常是由木材(梁)和瓦片(顶)搭建而成,屋顶造型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二是中间层的屋体(柱、枋、墙体、门窗等),通常是木材和砖等构成;三是基座,由砖砌而成,有加固地基、承重和保护房屋的作用。部分古建筑内部也有斗拱这一结构,通常位于房檐下的立柱之上,有装饰美化和支撑的作用。
2古建筑文物保护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文物保护单位已经针对文物保护的主体制定并颁发了一系列的明文规定,但是对于文物保护施工及其管理工作尚未出台明确的规定。而且,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当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时,施工管理单位无法根据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处罚或管理。不仅对古文物的修葺维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严重的甚至可能对现存文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坏。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对于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来说缺乏指导,使得工作出现不到位或存在漏洞的情况,影响我国古建筑文物的整体修缮效果。
2.2施工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技术知识
各地区的文物保护单位想要将文物保护落到实处,并保证文物保护施工的效果,就需要对施工单位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监督。但是目前我国从事古建文物施工管理的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必要的监管意识,而且缺乏必要的管理知识,对于施工进度的调整、安全施工标准以及施工设备的使用,包括整体的规划不够熟悉,难以按照规定和标准完成工作。这意味着施工管理人员难以真正地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导致施工及文物保护效果不理想。而且一部分管理人员也不具备文物保护意识,只是将文物保护看作是普通的工作,并未真正意识到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的意义,也忽视了安全施工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无形之中增加了施工监管难度,使大量的古建筑文物暴露在危险环境下。
2.3古建筑文物修缮存在难度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加快了我国城区改造的进程,少数城市在未来发展规划中对自身的定位缺乏全面考量,无规划地进行改建、拆除活动,致使珍贵的古代建筑遗迹遭受损失,甚至影响了古建筑所在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即使有些地方在完成城区改建后便立刻采取措施减少负面影响,但成效是有限的,这些老建筑几乎无法再现原来的面貌。总之,进展太快、覆盖范围太大的城区改建计划不仅打破了古建筑文物内部的和谐,更是给相关部门保护古建筑文物的工作出了一道难题。
2.4古建筑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不足
从宏观上看,国家在古建筑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上还有很大的缺口,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国家财政在保护古建筑文物上的投入相较于实际需求远远不够。随着国家对古建筑文物保养维护的重视,国家财政不断加大在古建筑文物上的资金投入,但由于修缮对象太多、修缮任务太重,国家财政投入的经费不能满足实际修缮工作中的需求,许多项目仍然缺少经费的后续支持。其次,保护经费的覆盖范围有限。国内文物保护经费主要花费在省级或国家级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上,此范围之外的古建筑文物保护所需要的费用并不由政府财政承担。
3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的施工管理注意事项
3.1对古建筑文物及周边地区进行规划编制
古建筑文物及其周边地区都是受到保护的,属于国家及各地单位的重点保护对象。因此在施工前,要对古建筑文物周边地区进行规划和考察,避免施工项目及机械设备的运输对周边地区造成损坏,也要落实违建建筑的拆迁和处理工作,保证文物保护施工的顺利进行。在施工过程中,要避免对文物的性质及用途造成损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物保护施工。施工单位可与当地的文物保护部门制订更完善的方案,利用古建筑内的可移动文物开设博物馆,并将博物馆建立在古建筑周边,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不仅能对可移动文物进行进一步的保护,也能提升古建筑文物的参观浏览价值。博物馆的开设与古建筑的开放,可带动本地的经济,也可弥补文物保护经费的缺失,减轻文物保护单位的压力。
3.2坚持科学的古建筑文物修缮方法
修缮人员应该采用适合修缮对象特点的方式来最大限度地复原古建筑文物,具体要求如下:第一,要有统筹意识。在修缮行动正式开始前,要先对古建筑文物的损坏情况有清晰全面的认识,在充分考虑各相关因素的前提下制订建筑文物修复方案。第二,自内向外推进修缮工作,尽最大可能延长古建筑文物的寿命,同时避免古建筑文物遭受人为因素的破坏。第三,在修缮中坚持适用性原则。在修缮古建筑的过程中,并非采用的技术越尖端,古建筑修缮得就越完美,部分古建筑文物的受损处只适合采用人工的方式修补,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反而会对古建筑文物造成二次伤害。
3.3切实保证修缮资金的投入
古建筑修缮需要消耗大量财力,修缮工作资金的主要来源有国家拨款、社会组织集资、个人捐助三个方面。为了避免修缮经费的浪费,应当采取措施确保各类资源的有序投入:第一,国有的古建筑文物的修缮费用应由政府部门承担,在完成修缮任务后结余的资金应该使用到古建筑的养护上。第二,村集体拥有的古建筑文物的修缮费用由村集体担负,在必要情况下国家可以拨发一定经费支援。
3.4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需要较为专业的工作人员。因此,需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整体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一是引进和培养高端修缮工作者,确保有高端人才支持该项工作;二是强化普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进行专业的人员培训,从古建筑结构、材料、损坏程度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人员的普遍素质和技术水平。通过立体的人才培养,提升行业内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进而提升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工作的质量。
结束语
城市化建设中,古建筑文物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是城市文化底蕴的沉淀,也是城市发展与变迁的见证。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城市的精神文化,将其纳入城市建设计划中是我国城市化建设必须要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许洁.古建筑文物现代防火保护的有效措施[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4):100-101.
[2]李孟婕.关于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问题思考[J].四川水泥,2019(07):302.
[3]余兴国.关于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及保护研究[J].门窗,2019(12):251.
[4]张茜.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16):111-112.
[5]郑国洪.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施工管理关键点分析[J].四川建材,2019,45(02):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