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早发现隐藏在颅内的炸弹——颅内动脉瘤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6月11期   作者:金祝华
[导读] 怎样才能早发现隐藏在颅内的炸弹——颅内动脉瘤
   金祝华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四川甘孜626000)
   颅内动脉瘤是指在大脑内部的动脉血管异常膨出后形成的动脉瘤,别称脑动脉瘤、脑动瘤。它是由于颅内动脉血管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造成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它与我们平常所说的“肿瘤”有本质区别,肿瘤是细胞的异常增生,而颅内动脉瘤被称为“瘤”仅仅是因为其外形看上去宛如瘤状,实则内里充盈着血液。打比方说,颅内动脉瘤和车胎磨薄后局部突起相似,突起处的管壁相较其他地方更薄更脆弱,破裂可能性非常大,当没爆胎时会挤压其他组织,爆胎时则会造成内部泄露——颅内大出血,即蛛网膜下腔出血。这种疾病是很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在美国有大约九百万的患者,每年有三万人会出现颅内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40%都是致命病例。在我国,100个成年人中约有7个就是颅内动脉瘤患者,且通常集中在高血压人群和吸烟人上。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就很可能造成生命危险,且通常破裂时情况紧急。
   可以说它就是隐藏在我们大脑中的一颗不定时炸弹,没有人说得清楚到底会不会爆炸,又或者何时爆炸?因此提前预防、早期诊断就显得极为重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如何尽早发现颅内动脉瘤吧。
一、小题应大做:关注颅内动脉瘤症状
   在临床中,大约有三种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情况:1.进行定期的身体检查,偶然通过核磁血管造影发现;2.出现压迫症状,医生建议患者进一步检查然后发现脑动瘤;3.动脉瘤已破裂,症状较为严重。通常患者都是在颅内动脉瘤已破裂后才发现,难以做到早期检查。
   早期颅内动脉瘤体积小、未破裂时并无明显症状,通常难以察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动脉管壁会逐渐变薄,突起越来越大,会根据不同位置出现不同程度的压迫性症状。管壁变薄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少量血液渗漏,导致严重性头痛。一旦颅内动脉瘤破裂,若救护不及时不到位,致残率较高,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因此了解其症状表现也是提高警惕的关键所在,要注意身体的各种情况,做到“小题大做”。
   (一)非出血症状
   颅内动脉瘤的突起会对其他组织造成压迫,特别是临近的脑或神经结构。绝大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压迫性症状,其中约一半的病人会因为动脉瘤的血液渗漏出现严重突发性头痛、头晕,头部像是突然受到重击,这是大出血的早期表现。当患者频繁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
   根据受压结构和部位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表现反应。最常见的症状为颈内-后交通动脉瘤引起的测动脉神经麻痹,患者会表现出上眼睑下垂、瞳孔大小异常改变、眼球运动异常、眼球外斜以及视力下降;而前交通动脉瘤会引发智能障碍、意识障碍以及消化道出血症状;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时而会引发癫痫等;椎基底动脉瘤会出现吞咽困难、肢体不对称瘫痪以及声音嘶哑。
   (二)出血症状
   当颅内动脉瘤破裂,会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现剧烈头痛、意识障碍、视野模糊、恶心呕吐、畏光甚至休克。治疗不到位亦会形成颅内血肿,导致患者偏瘫。


二、给高危人群划重点:定期检查
   (一)家族性颅内动脉瘤人群
   在患者中有一部分属于先天性颅内动脉瘤,跟家族遗传有很大关系。脑部动脉血管壁的厚度是其他身体部位同样管径动脉管壁的三分之二,承受的血流量大,但四周组织支持缺乏,特别是在动脉分叉处。弹力纤维和平滑肌在管壁中层的含量少,根据血流动力学的原理,动脉分叉处最容易受到血液冲击。因而在临床中有发现:动脉瘤在分叉处出现最多,通常向血流频繁冲击方向鼓起。而先天性胚胎血管的残留、管壁中层有裂隙以及先天动脉的发育缺陷和异常都会造成颅内动脉瘤,动脉发育先天不良可演变成梭形动脉瘤或囊性动脉瘤。这也是临床中为什么不断发现家族性颅内动脉瘤病例的原因。因此家族中如果有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人应该多注意自身健康,一定要做定期检查,在早期就警惕动脉瘤的发展状况,避免破裂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和后遗症。
   (二)既往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人群
   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病因有两种: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高血压和动脉硬化。而血管畸形、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也是造成颅内动脉瘤的原因。研究表明在有过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的患者中,百分之八十的病人会在第一次出血后的六周内复发,其中两周内复发的患者比例最高,因此,有过病史的患者需在生活方面多加注意,避免出现便秘和用力咳嗽,保持血压的稳定,定期检查。
   (三)中年群体
   中年人不论健康与否,都没办法不直视衰老这一关,当然血管硬化的趋势也不可避免。而动脉血管硬化恰恰又是造成颅内动脉瘤的重要原因,粥样硬化再动脉管壁发生,使得弹力纤维断裂甚至消失,严重削弱动脉管壁的承受力。由硬化导致动脉营养血管的堵塞,血管壁性质发生改变。40-60岁是动脉血管硬化情况突出明显的阶段,大部分颅内动脉瘤患者也处于这个年龄层,足见硬化与该疾病的关系,其中又以梭形动脉瘤与硬化关系最大。
   除此之外,长期高血压、吸烟、精神疲惫、睡眠障碍人群也需要多关注颅内健康问题,日常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合理饮食,戒烟限酒,保证睡眠,情绪稳定。坚持每年脑部血管评估,通过CTA、MRA以及DSA等技术检查脑补血管状况。
三、检查与诊断方法
   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是一种被称为DSA(数字脑血管造影)的有创诊断检查。首先要穿刺手腕部位的挠动脉,或者穿刺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沿着大血管使注射有造影剂的道馆前进道颈部的颈动脉,通过数字化的剪影技术获取到具体的脑血管图像,能够显示包括动脉硬化的程度和范围,动脉瘤的大小、部位、形态、数目、有无血栓以及是否适合手术等等,优点是准确度高、成像清晰,缺点是创伤较大。
   与之相辅相成的CTA(CT血管造影)和MRA(磁核共振血管造影)技术的创伤相对较小,但准确度和成像清晰度则不是很好。MRA能够显示出动脉瘤及周围状况,比CTA的检出率高,但不能在早期诊断内出血。CTA能立体直观地显示动脉瘤情况,检出率低,只能确定出血范围、脑梗塞。
   由于颅内动脉瘤在早期并不会有明显症状,但在这个时期如果放任其发展,一旦血管破裂,致残致死率极高。定期的检查就显得极为必要。症状不是特别明显但属于高危群体的,可以选择每年做普通体检的同时,加一项脑部血管检查。一旦无故有些头晕头疼,就去医院做MRA检查。若高度怀疑时应做DSA的准确检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在平时要坚持合理作息,规律生活,适当锻炼,各种日常活动避免过度用力保持心情舒畅。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