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的药也会成夺命的刀

发表时间:2020/9/9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6月11期   作者:董莲
[导读] 救命的药也会成夺命的刀

董莲
(四川省人民医院交通医院;四川成都611731)

   原本以为在食品生产方面出现问题已经是生产厂家道德败坏的底线,可没想到假劣药品在市面的流通更加让人惶恐,公安部连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曾破获了一起重大的假药售贩案,该起案件共查获了假的白蛋白三千多瓶、假的狂犬疫苗一千多支,最让人后怕的是,这批假药已经达到了长时间、大范围的流通,该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以0.8元/支的价格购买了大约一万支假的狂犬疫苗,然后以1元/支的价格销往了山东等地,而患者购买这些假的狂犬疫苗的价格为每只26元。而无论是白蛋白,还是狂犬疫苗,这些都是用来拯救人们生命的“救命药”,而据有关媒体报道,几乎每年都有因为注射了假的狂犬疫苗而丧命的事件发生。
一、什么是“救命药”
   其实“救命药”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例如老人在旅游时,因为旅游本来就是一个消耗体力的活动,并且旅游也有可能会导致三餐不定,老人本身体力就不如年轻人,很可能会因为过度奔波而引发低血糖,一旦出现低血糖,老人会感觉到心慌、眩晕、胃里非常难受并且还会浑身冒冷汗,这时需及时补充含糖食物,例如水果糖、巧克力等,而水果糖、巧克力在这时就充当了一个“救命药”的角色,可能有些夸大,因为有人会发出疑问,老人即使没有及时的补充糖类物质,也不会危及生命啊,稍微的休息片刻就好了。但例如有些人在旅游时出现急性心绞痛,此时若没有及时的服用速效救心丸或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就可能会真的危及生命了。硝酸甘油作为血管扩张剂的一种,在人们发生急性心绞痛时,可以起到暂时的扩张冠状动脉血管的作用。舌下含服后一般可以在一到三分钟之内起效果,服用五分钟后若症状没有缓解,则再次舌下含服一片,以此类推,至多不可以超过三粒,若症状仍没有缓解,则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此时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片则可以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救命药”。事实上,若非要做一个“救命药”的定义的话,那么凡是可以在紧急时刻挽救患者生命药物或者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可以缓解患者疾病的危急体征的药物都可以成为“救命药”。
二、什么是“夺命药”
   “夺命药”与“救命药”一样,也是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是它可以在一些具体事例中体现出来,前文我们提到了硝酸甘油可以被称为“救命药”,并且许多心脏病患者也都会把硝酸甘油当做“救命药”随身携带。刘大爷患有高血压,每当不舒服时就会含上一片,不适感一会便可以减轻,刘大爷把它当做万能“救命药”,但是又一次,天特别热,刘大爷有些不适,就赶紧取出一粒硝酸甘油含着,可是却晕倒了,家人们赶紧把刘大爷送去了医院,接诊的大夫发现刘大爷血压很低,高压甚至都还不到90mmHg,在经过抢救之后,刘大爷的病情稳定了下来。家人非常疑惑,好端端的“救命药”怎么就成了“夺命药”呢?经过大夫分析得知,当时刘大爷感到头晕时血压比平时稍微低了一点,在含服硝酸甘油后导致血压进一步降低,从而导致刘大爷晕倒。


其实硝酸甘油作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常用药物,确实可以快速缓解患者的不适感,它能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扩张冠状动脉,使血压下降,减轻患者的不适感,但患者在没有心绞痛发作时,服用硝酸甘油的话并不能救命。如果没有明确自己的病因而盲目服用的话,很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此时过度服用硝酸甘油的话,导致自己的血压降到一个极低的水平,极有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此时硝酸甘油就可以定义为“夺命药”,以此类推,凡是可以因服用不当而危及患者的生命药物或者因生产厂家道德极低而生产出来的假药可以统称为“夺命药”。
三、假药的危害性
   药品作为治病救人的特殊商品,可以说是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人类所拥有的最大财富是自己的生命。在一个正常的法制社会,没有人以任何理由任意践踏他人的生命,生命高于一切。假药不治病,它只会贻误病情,导致疾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损害健康,甚至导致患者失去自己的生命。有些儿童药品的假药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的生长发育,导致其发育迟缓,甚至是智力停止发育等。还有一些假药本身具有非常大的毒性,而老人和儿童本身的抵抗力就很差,对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非常敏感,如果不小心服用了假药,可能会导致老人和儿童的死亡。有些疾病往往会因为假药耽误了病情导致疾病更加恶化。从更深层次上看,因为假药的生产与销售严重的危害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假药的生产商和售卖人员的行为可以说是一种反人类、反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
四、为什么说救命的药会成为夺命的刀
   有时候,“救命药”和“夺命药”往往就是一念之差,当前社会的一部分人的意识形态已经是金钱至上,有些行业都是无利不欢。有些人甚至为了金钱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某些药品的生产厂家因为贪图利欲,被金钱蒙蔽的双眼,以极小的成本去生产那些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假药。众所周知,假药的成本肯定会比真药的成本要低,因为药品的生产厂家在生产药品时不一定会加入些什么有毒的原材料,这些材料的成本都极低,生产厂家就以此来获取更加高昂的利润。往更深层次上说,这是道德问题,这是药品生产厂家道德素质极低的一种体现,他们已经无视社会群体的生命。反过来讲,倘若生产厂家没有被金钱蒙蔽双眼,坚守道德的底线,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来生产药物,那么就不会导致假药的诞生。有时候,道德的转换就是一瞬间的事情,而“救命药”也往往会因为这一瞬间的差别而变成“夺命药”。再就是关于药物的使用,每一种药物都有它的使用说明,患者一定要严格按照药品的使用说明来服用,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头孢在服用前后不可饮酒,相信很多人也知道,饮酒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有些老人可能不识字,这时候医护人员就要考虑到这一点,在老人买药时,必须要叮嘱老人药品的用法用量,以及药品的禁忌症,必要时可以最简单的表达方式写给老人一张用法用量的单子,并帮助老人理解,以防老人因为用药不当而造成身体上的损害。
   综上所述,很多情况下都有可能导致“救命药”变成“夺命药”,药品生产厂家的素质低下、不负责任,患者用量的差错或者触犯了药品的禁忌症,都会导致“救命药”变成“夺命药”,因此,有关市场监督部门和药品的检验部门必须加大药品的检验力度,逐一核查,不放过任何一粒假药,不放过任何一粒未达到生产的标准的药,国家也应完善关于惩治生产假药行为的法律法规,对假药生产商施以最严厉的刑罚。另外,医护人员也应该提高警惕,严格叮嘱患者对药品的用法用量,从各项举措上来使“救命的药变成夺命的刀”这一现象不再发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