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职生职业规划设计与就业现状研究 魏子阳

发表时间:2020/9/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4期   作者:魏子阳
[导读] 摘要: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社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尤其对高职生而言,就业的压力也是逐年递增。
        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  河南焦作  454000
        摘要: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社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尤其对高职生而言,就业的压力也是逐年递增。因此,高职院校应确保在校期间,针对学生的社会知识不够丰富等特点,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旨在让学生可以提高面对社会生活的能力,在对自身的优劣势分析后,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有方向性地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水平,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基础。本文基于当前国家关于高职生教育改革、“双高”计划等相关政策,分析了新时期高职生的职业规划方向设计影响因素和高职生就业现状,从高职的学生自身方面、高职院校以及用人单位三个方面提出高职生就业方向引导的相关建议,对今后我省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规划设计,就业现状
        1、前言
        高职生就业情况严峻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就高职院校而言,学校良好永续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规划设计关乎与学生的目标与发展问题,更关乎学生未来的就职方向。因此,高职院校应开展相关学生的职业规划设计课程,帮助学生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助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职业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对职业教育的地位性质进行充分认知,才能提高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高等教育的长期发展目标在于服务社会,其本质就是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但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并不乐观,这成为学生、高职院校以及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2、新时期高职生的职业规划方向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2.1职业规划设计的内容、形式单一。
        目前,从全国高职院校职业规划设计的现状来看,职业规划方向设计大部分仅开设了职业规划类公共选修、必修课程,而课程的内容也多为职业规划的理论方面,例如匹配理论、发展理论、决策理论的团体式的辅导等。大多高职院校将职业规划设计当作一项任务来对待。当学生修完这门课程后,职业规划设计能对学生以后能起多大作用,其成果的有效性有待考究。此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地域性较强。其目的主要是与附近的用人单位的用人缺口达成互补。因此,当毕业生面临就业时,大多主要选择在周边地区的可能性较大,去外市或者外省就业的可能性较小,除非是外省的学生。而这部分学生会因为家庭的需要而选择回当地就业,但在职业规划设计时未考虑到这些因素,内容和形式的单一导致专业不对口,就业质量差。
        2.2职业规划设计的专业人员严重缺乏。
        开设职业规划设计课程的主要目是提高高职院校就业生毕业指导及服务工作,帮助学生找到就业方向,增加其就业信心。此课程大大帮助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全面分析自身的情况,让他们可以冷静而乐观的面对社会,用平和的心态抓住每一次就业机会。但是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较低,学生大多学习基础不扎实,没有自身的学习体系或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未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对学习具有抵触心理。到其毕业时掌握的专业知识不足,实践动手能力较弱,面对就业单位招聘时自信心不足,难以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部分同学也会由于工作能力不足,造成就业后压力较大。这就更加能体现职业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规划设计大多都是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院系辅导员来开设。有些高职院校在职业规划设计指导投入的资本不够,开设此课程的高职院校就总体而言数量也是偏少。开设职业规划设计的院校也未合理规划指导方向,招聘专业的职业规划设计人员。很多就业指导中心只是个挂牌或摆设,仅在表面上重视学生的职业规划设计,而缺乏实际的投入,未建立相关的职业咨询机构。就业中心的工作重心仍停留在传统的招生、就业政策咨询、派遣等较低层面上,缺乏对学生的职业规划的辅导与咨询。
        2.3职业规划的对象不明确。
        虽然,各高校都意识到职业规划设计是大学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事实上,各高校的职业规划设计要么就是在某一学期为学生开设的一门单一课程,要么就是侧重对毕业生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多应用于毕业讲座的形式。学生在大学三年或四年的学习生涯中,接受的职业规划设计方面的咨询和指导仅为部分时间段,而缺乏长期的有效的专业指导和咨询。在毕业季来临时,大多数毕业生不会积极主动联系就业单位,而是等待用人单位来校招聘,部分学生甚至需要辅导员的发动和催促下才不情不愿地参加招聘会。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对专业就业前景是否了解的问题上,12.0% 的学生表示不了解,60.1% 的学生表示只简单了解一点,27.9% 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这会使部分毕业生没有自己的就业想法,跟随大多数同学的就业选择,造成就业扎堆,影响毕业生的发展前景。被动就业势必会使得就业困难,同时部分高职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方面,对自身就业方向定位不够准确,就业期望值过高,会降低他们的就业成功率,从而导致离职率升高。数据显示,接近 45% 的毕业生就业单位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这类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行业竞争力较差,使得毕业生的薪酬待遇水平低,发展前景不好。另一部分学生的就业单位多是化工厂及煤矿类企业,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就是薪酬待遇水平高,但距离城区较远,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因此,部分学生虽然签约就业单位,但较之期待相差甚远,会产生焦虑不安情绪,导致毕业生的离职率较高。
        3、新时期高职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3.1高职院校学生层面。
        2019年两会总理工作报告指出,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说明在2022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高职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但用人单位的需求量却在减少。这说明,就业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有数据分析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未就业人数在逐年递增。今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将参与未来一两年的就业计划中,使高职院校学生与整体就业现状比,其在一段时间后的就业率和本科生齐平。2017年的数据表明,该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 91.6%,同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 92.1%,甚至比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更高。近几年本科毕业生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大致保持稳定,这与高职教育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无一定关系:培养具有专业性高级技能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主要服务于中小型企业。因为该类型企业和岗位需求量较多。只要高职院校的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功底,并愿意勤劳踏实的去做,解决初次就业问题不难。而本科毕业生却不如此,本科生中部分学生加入了“考公”“考编”“考研”等考试大军中,追求所谓的“稳定”和“铁饭碗”,“慢就业”现象严重,这就和高职学生在毕业方向的选择上有着巨大的不同。但也有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稳定性要弱于本科生,这与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的适应能力、薪酬机制、发展空间、人生观、责任感等有较大关系。涉世未深的高职大学生由于个人定位不足进入企业后常因发展空间、薪酬待遇等现实问题频繁跳槽;也有因为个人能力方面原因不受单位欢迎的;更有甚者,有些学生怕吃苦受罪,图享乐舒服,稍有与个人兴趣不符就“有业不就”“啃老”现象严重等。诸多因素归结在一起不外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与学生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有关;另一方面主要与其自身的职业能力有较大关系,高职大学生在校习得的大多是理论知识且深度不够,缺乏企业、行业的实践经验,进入企业后,如果不能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并不断学习新技能,很容易造成工作上的压力和不适,离职、二次就业现象会迅速增多。这就引发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就业难和企业招聘难的“两难”现象。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具有高级专业技能的人才的缺乏,让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招聘会上各类求职者人满为患,一些求职者却因缺乏“一技之长”望工作而不“能”。为此 2019 年高职扩招100万,吸纳社会人员就读高职,这是国家进一步促进就业和解决我国技能性人才短缺的重大措施。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竞争对手,        高职院校学生必须认清就业形势并加强职业素养的训练和就业能力的提升。此外,现在创业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无论选择就业还是创业,都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并能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技能以及持续学习、不断创新的职业核心能力。只有这样,高职学生才能真正被用人单位留得住,正应了俗话常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
        3.2高职院校层面。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校的专业设置,加强师资质量和规模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高职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才是高职院校的方法与目标。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并未进行专业的市场调研和论证专业设置的科学及发展性,导致专业设置的不合理。高职院校并未及时更新专业,跟随社会大流,从而开设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不顾用人单位市场的需求和人才缺乏背景,导致人才与市场之间供需平衡打破,学生就业成问题。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学校发展规模等问题,导致师资力量匮乏,专职任课教师数量较少,大课公共课过多。一个教师需要教百余名学生,导致教师精力分散,没有办法关注每位学生的个人发展与上课情况,使课堂整体上课效果下降。毕业时虽然学生拿到了毕业证,但是并没有掌握相应的技能和职业能力,学生就业难。此外,有些高职院校还没有开设就业规划设计课程,即使有些高职院校开设了就业规划设计课程,但是其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和范围不够,没有专业的就业规划设计老师,只是单纯地进行理论课程的灌输,缺乏对学生就业观的指导,更不能针对学生的特异性进行规划。学生在上完课程后仍然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就业,使就业规划课程对学生的提升并不明显。以上这些因素在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跟不上,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毕业生们就业困难。
        3.3用人单位层面。
        由于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学历,使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在招聘毕业生时都是先看简历,大部分还要求学生的学历为本科、硕士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研究生,这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市场上因学历就缺少了很大的竞争力。其实许多岗位不用一定是高学历,反而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实践能力高,专业性技能熟练,能更好的适应技能性岗位。但用人单位潜移默化的认为,拥有高学历的学生也有着高的实践能力。这种错误的观念会导致毕业生和岗位之间的匹配发生问题,使人才和岗位不能进行良好的衔接。此外,用人单位则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一些用人单位在岗位招聘时,都会有拥有工作经验优先的条件。此类条件从用人单位角度讲,可以理解他们的想法。用人单位希望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这样不需要经过培训可以直接上岗。但是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没有工作经验,这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会让毕业生产生焦虑或自卑的情绪。因此,用人单位这种做法也会造成一部分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4、进行高职生就业方向引导的相关建议分析。
        4.1培养正确就业观。
        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层面,学生除了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外,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校期间做好职业规划设计,找到属于自己的就业方向。很多学生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嫌弃工作不好、待遇太低等。辅导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入职的待遇低并不意味着一直待遇低。由于学历层次等多方面因素,使得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刚进入社会时,工资待遇在某些程度上没本科毕业生高。因此,学生要从客观上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学生高考分数普遍低一些,使一些用人单位误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没有本科生高。这就更需要学生自己在大学期间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与技术能力,拥有良好而又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社会,从而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然而,很多学生上大学后没有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设计,导致人生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以后应该干什么,朝什么方向努力。因此,辅导员要协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设计,有目标才有动力,使学生知道自己该朝什么方向努力,致力于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此外,学生要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的专业课,多参加社团活动和一些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社交与业务能力,才能更好的让高职毕业生进入社会。
        4.2学校加强指导。
        在高职院校层面,学校应提前进行就业指导,加大就业指导力度。高校要尽可能的早些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由于大三很多学生要外出实习,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就业指导,有的高职院校大三才开始进行就业指导,导致就业指导规划不合理,范围不够广。因此,建议就业规划设计工作前置,在学生大二时就开展。高职院校学生上大学就是为了就业,从这点来看,学生是能够理解的。学校可以多举办一些本专业的业务能力大赛、简历制作大赛、面试答辩等能提升学生业务和综合能力的比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且,高职院校合理的设置专业,加强师资力量队伍建设时,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满意度调查,对一些招生困难、社会和学生家长不认可的专业,可以考虑停止招生,对于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可以扩招等办法。
        4.3进行社会正确引导。
        在用人单位层面,应改变其固有观念,不能只看高学历、丰富工作经验,忽视专业性技能人才,树立科学的用人观。高学历、有工作经验固然好,但是很多岗位并不是一定需要本科生、研究生,反而职业院校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更加突出,许多岗位可以直接上岗,不需要培训。工作经验都是从无到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接触新事物能力强、学习能力强,对于新岗位而言,是一张白纸,更容易塑造。用人单位应积极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进入高职院校招聘会,招收实习岗位等,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或者进入社会做好提前工作。另外,用人单位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达到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良性机制。用人单位更要把高职院校作为专业性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高职院校则把用人单位作为实习和就业基地,根据企业的要求合理设置专业和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进入合作的用人单位前完成毕业实习,促进学生买入社会的门槛。实现实习与就业的有机衔接,让学生完成身份的转变,有效解决就业和岗位人才缺乏的问题。
        5、结束语
        根据以上叙述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职业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期间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曲折。此外,影响规划设计有很多原因,有一些是动态的,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做好心理准备,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调整,总结、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执行力,完善自己的规划设计。随着国家关于高职院校政策的颁布,使高职院校的招生比例的不断提高,人数也越来越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会越来越严峻。因此,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地研究和分析,使得职业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进与完善,让更多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可以从高职院校培养出来,从而不断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机率,更好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斯炎,张善智.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科教文汇,2012(6):155-157.
        [2]夏敏玲,钟华,谢晟.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9):55-56.
        [3]周海霞.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力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1):53-55,90.
        [4]贺杏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及对策[J].广东蚕业,2019,53(4):100,102.
        [5]冯汝忠.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6(17):128-129.
        [6]渠勇.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34):146.
        [7]吴红梅.高职院校近三年毕业生满意度及其提升对策:基于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的数据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23):12-15.
        [8]钟昌龙,吴帆,袁率,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调研报告:以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的实证研究[J].绿色科技,2017(23):50-54.
        [9]高掌平,孙文生.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才是硬道理[N].陕西日报,2012-07-31.
        [10]富恩强.中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0.
        (2020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成果2020-ZDJH-0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