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医学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结直肠肿瘤发病率的逐渐上升,我国造口人群数量也随之增多。由于疾病原因和护理干预措施不力,肠造口患者极易发生并发症。全国每年新增造口患者达10万余人,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很高,严重影响肠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减少肠造口并发症,提升肠造口患者心理及生理健康水平,是国内外伤口管理者共同关注的问题,现将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肠造口;并发症;护理
引言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消化道肿瘤,我国CRC发病率及病死率排名前5位,且呈逐年递增趋势。目前手术切除是CRC的主要治疗手段,我国多采用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Miles手术)作为中低位直肠癌治疗的金标准,该术式腹部永久性人工肛门是现阶段最有效缓解症状、延长生命的方法,但会引起相应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53.8%,严重影响患者躯体、心理和生活质量。本文就肠造口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原因及护理措施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影响因素
1.1年龄因素
年龄是疾病公认的危险因素,通过对临床患者的观察发现,老年人的肠造口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青壮年患者,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出现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老年患者的心肺功能相对较弱,腹壁的肌肉轻度开始减退,腹内压有所增高,所以在肠造口术之后,容易发生造口旁疝以及造口黏膜脱落。
1.2体重指数与营养状态
体重指数>30kg/m2的肥胖患者易发生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同时指出消瘦患者因腹壁薄弱易发生造口旁疝。与此同时,大部分肠造口患者由于围术期长时间禁饮禁食、术后创伤、放疗、化疗等引起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导致患者营养摄入不足、免疫功能下降,易发生肠造口感染等并发症。
1.3疾病因素
(1)病因。研究表明 ,结直肠肿瘤梗阻相比外伤性或医疗相关性肠破裂行肠造口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炎症性肠病与恶性肿瘤相比,炎症性肠病行造口术后皮肤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 。由此可知,不同病因行肠造口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存在一定的差异。(2)术前合并症。术前合并内分泌、循环、呼吸系统疾病是大部分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特别是术前合并糖尿病是行造口术后发生造口周围皮炎和黏膜分离的危险因素 ,因此,使用降糖药治疗+ 饮食治疗 + 运动锻炼控制血糖是糖尿病造口患者降低周围皮炎及造口黏膜分离发生率的关键。此外,坏疽性脓皮病也会引起造口皮肤问题 。
2肠造口及其周围皮肤并发症的类型和护理措施
2.1造口旁疝
造口旁疝的发生率为10%-56%。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对造口旁疝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让患者认识到腹压对造口旁疝的重要性,减少或避免任何可能升高腹压的原因。教会患者如何减轻腹压对造口旁疝的刺激,例如患者咳嗽或者打喷嚏的时候及时用手保护性按压造口的局部。平卧可以完全回纳的造口旁疝,应佩戴一件式造口袋,合理使用腹带,缓解局部的不适症状,严重者应该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2.2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的护理
1)粪水性皮炎: 粪水性皮炎属于化学刺激性皮炎,可引起周围皮肤红肿、疼痛、甚至溃烂。
粪水性皮炎与造口回缩所致的粘贴困难、粪水外衣刺激皮肤有关,造口位置差、回肠造口没有形成恰当的突起乳头、皮肤皱褶引起渗漏等是引起粪水性皮炎发生的主要因素。术前造口定位、合适的造口外露黏膜高度、合适的造口袋对预防粪水性皮炎效果良好。对于小儿肠造口术后护理,患儿家长应在患儿晨起进餐前将更换造口袋 。使用 0. 9%氯化钠溶液清洗造口周围皮肤后,使用造口粉、皮肤保护膜和防漏膏等保护皮肤。2)毛囊炎: 多数患者由于造口周围皮肤毛发较多,未及时剃除,导致皮肤护理困难,汗液及肠漏液刺激,导致毛囊炎症反应。应及时剔除毛发,妥善固定和更换胶布。此外,应避免使用肥皂水清洗肠造口周围皮肤。当伴有金葡萄球菌感染的脓包时,可先用纱布涂抹消炎粉,再贴固定胶片,严重时可行抗感染治疗。
2.3造口脱垂
2018年,胃肠协会提出造口脱垂本质上是通过自身收缩导致异常延长,脱垂可由腹部肌肉衰弱、肥胖、持续性便秘或慢性咳嗽引起。如造口功能正常,通常使用手法还纳,即双手均匀挤压肠管,缓慢将肠管送回腹腔内。若观察肠管颜色变为紫黑色或黑色,说明肠管血运循环不佳,应及时对脱垂造口进行手术修复。由于脱垂的造口不断增大,要确保造口袋孔径大小能够适应造口大小的变化,患者可以穿着支持性服装,以支持脱垂的造口和肌肉衰弱。
2.4造口旁感染
经自己观察,常发生于术后2~3周内。主要是因为造口袋选择不当、排泄物刺激皮肤、强行剥离或频繁更换造口袋引起皮肤机械性损伤,或继发细菌、真菌感染。术前肠道准备应充分,规范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中彻底止血;术后应观察造口黏膜与周围皮肤缝合连接处有无红、肿、脓性分泌物,及时清洁造口及更换造口袋,动作轻柔。
2.5造口回缩和造口凹陷的护理
造口回缩和造口凹陷在临床上也比较常见,其发生率在 8 % 左右,可发生在肠造口的晚期和早期,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造口发生内陷和凹陷后,特别容易引发粪液渗漏,并对周围皮肤造成损伤,比较不容易护理。如出现这种问题可以应用其他较为特殊的造口护理用品,比如灌洗系统、凸面底盘或防漏膏等,应用普通底盘或者应用腰带起到固定作用时,可以用防漏条或者是防漏膏在皮肤凹陷处进行填充,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如患者出现皮肤受损的情况,可以使用皮肤保护粉或无痛保护膜进行保护 。假如乙状结肠的患者出现了皮肤损伤的情况,可以对其应用结肠灌洗的方法,如果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对于肥胖的患者需要控制体重,以减轻造口的凹陷和回缩。
结语
肠造口术属于胃肠外科常见的术式,患者行肠造口术后,因为排便方式的改变、粪便气味、局部皮肤炎症水肿等因素,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负担,尤其是发生了造口并发症的患者。部分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脱离社会。如何减少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及如何及时、有效的处理,如何减轻肠造口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是关注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彦平,于航,张玉荣,等.持续质量改进在肠造口并发症护理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杂志,2015,37(13):2057~2059.
[2]郭迎新.肠造口患者造口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8):225.
[3]白洋,陈建英.肠造口并发症护理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9,5(5):225~228.
[4 ] 金竹炫,宋政. 肠造口并发症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J]. 大理大学学报,2 0 1 7 ,2(8): 8 4 - 8 6 .
[5 ] 戴晓冬,李华珠,杨宁琍. 5 1 例 M ile s 术后造口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 0 1 7 ,8(1):7 9 9 - 8 0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