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精神健康新的认识和思考------ 对一种最被误解疾病的重新定义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5期   作者:1林宇睿 1林祥 1薛晓霞
[导读] 过去,人们谈及也做了很多关于物质身体健康方面的研究,但对精神心理方面的健康研究却相对偏少了。
        摘要:过去,人们谈及也做了很多关于物质身体健康方面的研究,但对精神心理方面的健康研究却相对偏少了。今天我们想特别谈一下大家都认为很重要,却还是比较陌生的心理精神健康课题。而且我们也觉得,去理解这个重要,有争议的, 又非常复杂的医学知识,这个曾经被“不公地污名化的”,甚至“妖魔化的”疾病很有必要,很有意义也很重要。
 
        在这文章中,我们从另一个新的角度重新理解,领悟,也通过理解我们如何提高我们的物质身体健康,来类比理解我们要如何提高我们的精神健康。而且在本文我们主要是考虑从“后天”调养的方式,比如调整我们的生活和思维习惯,或我们的可控的,影响我们的环境因素,来提高我们的精神健康,和大众分享这个领域的常识,为世界的精神卫生精神健康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身体和精神健康;物质和精神食粮;安全;平衡;比例协调;物理环境和情绪环境;多巴胺
简介:
对精神健康的重新定义和理解。
        首先,是我们应该如何恰当地,理性地看这种疾病,以及我们如何定义它-------这疾病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如何诊断它-------达到什么样的一种症状,可称为患有该病。在我们生活的这地球上,纵观历史,精神疾病的演变发展进程就像是一部神奇的,难以置信的奇幻小说。也许是因为人们对它有限的认知,研究以及理解等,在过去,人们一直不明白,困惑为什么这样的人群不管在思维还是行为上,表现得缺乏理性的异常。不明白困惑可能就使得人们对这的误解,甚至害怕恐惧。因而,人们对这被称为“奇怪的疾病”的不同的反应也出现了。(在那时候,这甚至不被科学地称呼为“疾病”)。正如居里夫人说的,没什么是可畏惧的,只是需要我们去理解。当我们想起今天常见的疾病------流感的时候,我们也知道当流感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也引起了很多的恐慌和死亡,有些时候的大爆发比历史上的一些残酷的战争引起的死亡人数还多。然而在当今的世界,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里,不管是男女老少,在他们的生命中,一般多多少少都曾经感染过流感。所以当今这么常见的疾病,追溯历史,也曾经被这么严重地“污名化”“妖魔化”,就像曾经的精神疾患遭受的不公和歧视一样,包括当今世界的一些地区还是如此。
        所以我们希望,我们对这能更理解,支持,建设性地帮助,而非害怕,嘲笑,或当听说身边有这样情况的时候,漠视不管。
在我们对这疾病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后,我们将如何面对,应对它呢?在过去的几十年,人们专注于基因物质方面的研究--------从“先天”(1)方面去研究。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更多是从“后天”方面去分析,通过理解我们如何提高我们的“物质身体健康”来类比,我们可以如何提高我们的精“精神健康”。
        1.首先,很重要的是,我们要保证我们输入的“精神食粮”是安全健康的,就像我们要保证我们吃进的“物质食粮”是安全健康一样。安全第一。
食品安全一直是大众一直关注的一个关键议题。就这次疫情来说,大家觉得可能的引子,导火索就是人们摄入的不安全食物引发的。所以安全第一。英语谚语说“We are what we eat”-------吃什么是什么。如果我们吃安全健康的食物,我们享有良好健康的概率就大多了。同样的,精神食粮,如果安全健康的话,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以更好的状态生活工作。不安全,不健康或负面信息资料,就像是有毒的或受过污染的食物,当摄入的时候,可能对我们身体有影响。所以我们要注意避免“有害精神食粮中毒事件”,就像努力保证“物质食粮安全”一样,努力保证“精神食粮安全”。  
        2.其次,我们物质食粮的摄入,会注意摄入和排出的平衡;同样的,我们精神食粮也要注意得到和用出的平衡。
我们都知道,如果想要身体健康,我们每天吃进一定的食物后,都要注意把它消化好,然后排出我们的身体系统。同样的,为了保护好我们良好的精神健康,我们也要注意把我们吸收进去安全健康的知识或信息咨询良好消化好,也像我们的食物一样,良好消化后,比如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进入自然物质环境循环;
我们安全健康的精神食粮也是一样,输入良好消化吸收后,也要注意恰当使用出去,进入精神大环境的循环。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注意,如上面一点提到的,精神食粮的安全健康,也要注意摄入后消化的良好,比如避免一次摄入太多或太少。在消化良好后开始可以用出去的时候,也同样注意用的方式的多样和平衡。比如,平衡“说出”和“做出”,“身教”和“言传”
        3.再次除了上述说的,精神食粮的安全健康,平衡精神食粮的输入和用出,我们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平衡我们整体的物质和整体的精神。
        物质和精神我们都知道是内在统一,互相促进的。当我们的物质身体健康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和情绪健康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提高了。所以,我们平衡我们的物质财富和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的物质身体健康和我们的精神健康,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如果我们怀疑我们是否可能有些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那我们可以考虑也查下物质身体健康。如果需要的话,物质身体健康和精神心理健康一起调,毕竟,这两者在方方面面都互相影响。

比如有时身体如果有过多余的的卡路里脂肪能量等,我们就可以考虑起来活动一下,用掉一些多余的卡路里能量,付出点过多余的物质身体,换回一些精神健康,毕竟太多的物质身体能量,如太胖影响物质身体健康,当然也影响身体健康。当然如果我们物质身体能量太少,就精神活动少一些,补充点物质能量,平衡一下,比如喝下水,吃点东西等。再比如平衡“知”和“行”---------“精神食粮”和“实际行动”,“理论”和“实践”,知行合一;
        4.除了上述说的要平衡下精神食粮的输入输出平衡,我们也要注意不同种精神食粮的比例也要协调。
就像我们的物质身体里的不同种物质,如血糖血脂,各种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的协调正常。我们不同种的精神食粮,如各种科目,各种领域的知识和信息资讯的协调,各知识,各精神财富,在整体的精神食粮的摄入中占的比例正常是多少也要注意调理一下,就像我们身体里,水,蛋白质,脂肪,糖分等各得占身体多少比例也是有个特定的标准。
        5.调整好我们精神食粮的“消化系统”------------  睡眠机制,就像我们调整好我们的物质食粮的消化系统一样,同样也很重要。
        我们摄入物质食粮后,需要消化器官的帮助,进行良好消化吸收。同样的,我们每天摄入各种信息,咨询,知识等这么多精神食粮,也需要被良好地消化吸收。而各种各样的“精神食粮”的良好消化系统---良好的睡眠很重要。良好的睡眠被很多科学家认为是很有效的帮助我们加工消化我们白天吸收进去储存在大脑里的信息知识。所以充足良好质量的睡眠对我们的整体健康都很重要。
        6.良好积极的思维习惯对于我们的精神健康就像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我们的物质身体健康一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会良好积极的思维习惯,锻炼我们的理解能力,以及独立思维能力,以及良好合作性的精神食粮的分享,对我们的精神健康也很重要。当然这一切都是一种能力,非一朝一夕就能获取,都需要平时用心的锻炼,逐渐的养成。
所以注意培养我们良好的思维习惯,用好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7.良好卫生的物理环境(2)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就像是良好的情绪环境(3)对于我们的精神健康一样,也很重要。
正如我们上文提到的,我们也谈了很多通过不同调“内在”(4)的方式来“后天”调整我们的精神健康,那我们也谈一谈,通过“外在”的方式,来“后天”调整我们的精神健康,比如就像我们调整好干净整洁的物理环境来促进我们身体健康一样,我们也通过,调整好良好的情绪氛围来促进我们的精神健康。
对于我们的物理环境,我们有比如,干净良好质量的空气,水,植物,建筑等各种基础设施来帮助我们身体更健康。我们的情绪环境也是一样,比如如果能让人感觉心安,舒适,自由尊重和愉悦,让人有办法更良好独立和合作,就能更有效促进我们有更美好的生活,世界和未来。
        8.注意平衡好我们体内不同种激素,尤其是多巴胺-------一种大家认为我们大脑里很重要的化学物质,帮助我们平衡脑内物质,也是被认为是一种很多种抗精神病药起作用要平衡的物质。
        荷尔蒙在我们体内新陈代谢中,帮助调节新陈代谢的方向和速度,所以对于我们的整体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多巴胺是多种荷尔蒙中重要的一种。而不同种的荷尔蒙也互相影响,比如一种荷尔蒙失衡了,可能影响其他种荷尔蒙,包括多巴胺。所以对于现代世界,抗精神病类药物,被认为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帮助调节多巴氨激素的水平。当然也像我们提到了,其他种荷尔蒙,也可能影响多巴胺激素的水平。所以要几种重要关键的激素,如性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等也要相关一起关注下。
总结
        最后,最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想从“后天”去调精神健康的话,精神食粮的安全最重要了。毕竟安全第一。所以我们要把正确道理摆第一,只有当我们保证我们所遵从的道理,指导方向是正确的,我们的“精神食粮”是安全健康的,我们才知道如何根据这些原则,正确的人生常识,来指导我们更良好地生活工作,更保证我们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未来和世界。
 
        我们希望,安全健康保证的前提下,通过我们的良好独立和合作,社会能对精神健康,精神卫生有进一步的理解,领悟和研究。 毕竟,正如英语谚语说的:No health without mental health. 没良好的精神健康就不能说有真正的健康。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了更好的精神健康而努力。
 
 
参考文献:
[1]https://www.verywellmind.com/what-is-nature-versus-nurture-2795392
[2]http://socialreport.msd.govt.nz/2003/physical-environment/physical-environment.shtml
[3]https://app.croneri.co.uk/feature-articles/emotional-environment
[4]https://www.alleydog.com/glossary/definition.php?term=Internal+Attribution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