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同伴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对艾滋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以艾滋病患者76例为对象,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38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同伴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艾滋病患者实施同伴教育联合心理护理,有效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同伴教育;心理护理;艾滋病;治疗依从性;
前言
研究数据表明,我国艾滋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1]。当前,临床在治疗艾滋病患者时多采用抗病毒治疗,降低感染安纪律,提高免疫功能,然而,艾滋病为终身性疾病,在长期治疗过程中治疗依从性降低,需配合实施科学护理干预。本文将以76例患者为对象,探究同伴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对艾滋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艾滋病患者76例为对象,研究时间为2019年3月-2020年2月,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38例。参照组中,男性:女性=19:19;年龄为29-57岁(38.64±2.83)岁。研究组中,男性:女性=20:18;年龄为28-59岁(38.67±2.76)岁。两组试验者一般资料对比分析,p>0.05,统计学意义不存在。
1.2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在患者入院后,口头讲述疾病知识、抗病毒知识,指导患者正确用药方式,指导家属监督患者用药。
研究组患者采用同伴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在治疗三个月内,护理人员采用电话、微信方式随访患者,与患者沟通交流,1次/周,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心理状态、不良反应等,结合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心理指导,缓解负性情绪。在众多艾滋病患者中选择三名治疗时间超过3年、依从性良好、沟通技巧良好、心理素质良好的患者,针对其他患者开展教育,采用微信方式鼓励患者,确保遵医嘱用药。艾滋病患者在门诊时,护理人员需面对面沟通交流,评估心理状态、用药依从性。在治疗三个月以后,采用短信或微信方式与患者交流,每月1次,了解用药情况、用药依从性,发现抗病毒治疗问题,实施心理指导,缓解心理压力,随后,减少随访次数,由同伴持续给予患者关心与支持,降低孤独感、寂寞感。定期组织艾滋病患者座谈会,6h/次,鼓励患者分享治疗经验,并现身说教,提高其他患者自信心。
1.3 观察指标
首先,结合患者遵医嘱用药、心理状态等评估患者治疗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与不依从。随后,使用SF-36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满分共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分析本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表示),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治疗依从性比较
研究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n/%)
3 讨论
艾滋病是感染HIV病毒后出现全身性传染疾病,对CD4+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侵染,导致恶性肿瘤发病率升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艾滋病属于不可治愈疾病,根治性治疗措施缺乏,患者心理负担明显加重[2]。艾滋病患者主要治疗方式为昂病毒,延长生存时间,改善免疫功能,但其治疗效果与患者治疗依从性存在相关性[3]。很多患者在治疗初期受到药物毒副反应、生活不规律等因素影响,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应当重视艾滋病患者的护理干预[4]。艾滋病患者实施同伴教育联合心理护理,有助于坚定治疗信念,消除负性情绪,减轻心理负担,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疾病的治疗[5]。本次研究结果可见,研究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综上,艾滋病患者实施同伴教育联合心理护理,有效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护理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李雪梅,刘锦峰,朱婷敏.同伴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对艾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52):25,30.
[2]巴丽娟.同伴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对艾滋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9):180.
[3]叶君燕,莫玉清.基于心理关怀和同伴教育的综合护理模式对艾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免疫功能改善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5):831-834.
[4]李培培,彭蕴丽,王艺.同伴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对艾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9,26(10):111-114.
[5]张丽琴.心理护理结合同伴教育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28):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