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优质康复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56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临床组和常规组,每组28例。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临床组患者采取临床优质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精神状态评分、肢体功能评分、平衡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临床组患者的精神状态评分(28.44±0.26)分、肢体功能评分(78.98±10.22)分和平衡力评(46.85±3.32)分均高于常规组的(26.15±0.34)、(61.24±10.27)、(37.23±3.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组患者的一般健康、自理能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评分分别为(16.52±2.31)、(8.37±0.21)、(15.73±2.42)、(16.03±2.39)分,均高于常规组的(13.24±2.28)、(5.93±0.77)、(12.44±2.56)、(12.86±2.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应用临床优质康复护理,能有效提高其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为临床护理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临床优质康复护理;康复效果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在发病时会导致患者出现头痛、呕吐、昏迷等症状,并且易产生其他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很多患者及其家属对于脑卒中康复护理都存有错误观念,认为长期卧床修养才是最好的恢复方式,这样反而延缓了恢复过程,并导致患者一些身体功能发生退化,因此树立正确、科学的护理观在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将探讨临床优质康复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康复效果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缺血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临床组和常规组,每组28例。常规组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46~71岁,平均年龄(58.52±4.18)岁。临床组中男19例,女9例;年龄47~70岁,平均年龄(58.55±4.2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临床组患者采取临床优质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做好健康宣教:在患者入院建档之后,相关护理人员成立临床护理小组,依照每例患者的治疗情况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医护人员每天热情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了解患者患病原因、性格特点、文化程度,从而选择适
宜的宣教方案。由于脑卒中疾病所需护理时间较长,因此在宣教方面要做好两项工作。①由责任护士依照治疗方案,编写相应的护理知识手册包括日常护理注意事项、营养配餐选择、康复训练指导等多项内容,提高家属陪护工作的专业性。制作康复训练视频,每日定期在病区进行播放,通过反复观看模仿,提高患者对于常用康复训练方法的熟悉性,并明白一些训练的康复原理,为后期指导打好基础。②加强日常护理:医护人员要做好病房通风清洁工作,为病患休息提供良好环境。由于一些脑卒中患者会存在程度不同偏瘫症状,因此在恢复早期无法自主进行康复锻炼,护理人员要每日定时帮助其进行翻身叩背工作,或调整体位。而且患者长期卧床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可在恢复早期定期为患者进行按摩护理,并鼓励患者主动练习一些床上运动,加强肌肉的收缩伸张。护理人员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以日常对话的形式,加强对患者情绪状况的了解,给予鼓励支持。③开展康复训练:待患者病情好转能够下床活动时,则指导其进行功能康复训练。
首先是肢体训练,让患者取坐位,双脚与肩同宽,缓慢旋转头部,按照顺时针、逆时针方向依次练习5组,然后按摩头部穴位1~2min;接下来指导患者双脚站立,伸直双手依次活动腕部、肘、肩关节慢慢增加练习次数,同样按照顺逆时方向展开训练;最后是下肢操,双手尝试够地面,并尝试环抱膝关节,借助脊椎力量缓慢起身,反复训练5次。接下来为平衡训练,让患者取坐位,依次练习双手平举端坐、侧向端坐等姿势,每组保持6~10s。最后是语言动能训练,选择“u、o”等元音,让患者进行发音练习,锻炼口腔周围肌肉。每天为患者朗读500字以内的报纸内容,并进行内容提问,待患者情况有所进步后,再鼓励其尝试复述内容。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精神状态评分、肢体功能评分、平衡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①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肢体运动功能
(FMA)、Berg平衡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精神状态、肢体功能、平衡力进行评估,分值与精神状态、肢体功能、平衡力呈正比。②采用生活质量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生
活质量进行评估,评估参数包括一般健康、自理能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4项,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精神状态评分、肢体功能评分和平衡力评分比较 临床组患者的精神状态评分(28.44±0.26)分、肢体功能评分(78.98±10.22)分和平衡力评分(46.85±3.32)分均高于常规组的(26.15±0.34)、(61.24±10.27)、(37.23±3.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临床组患者的一般健康、自理能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评分分别为(16.52±2.31)、(8.37±0.21)、(15.73±2.42)、(16.03±2.39)分,均高于常规组的(13.24±2.28)、(5.93±0.77)、(12.44±2.56)、(12.86±2.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两年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也在持续增长,为我国老年人健康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由于受患者自身身体机能影响,疾病所需治疗时间较长,而且易产生其他并发症,需要高效的护理辅助,才能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并在出院后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综上所述,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施加临床优质康复护理,能有效提升其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疾病护理研究起到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建秀, 李刚, 李艳, 等. 临床优质康复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康复效果的影响.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9, 16(22):157-159.
[2] 许民. 临床护理路径对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应用效果观察.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78):313,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