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门诊一体化建设在防控COVID-19中作用的讨论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7期   作者:胡洪亮 吴敏 章劲夫 马骏
[导读] 2019年医院迎接了等级医院评审,对发热门诊按照现行标准进行了改
        【摘  要】2019年医院迎接了等级医院评审,对发热门诊按照现行标准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发热门诊,优化了布局、设施设备配备齐全、操作流程严密、制度执行规范,使患者有效救治及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有保障,成功阻止了疫情在医院的蔓延。此次COVID-19疫情发生后,发热门诊诊治患者近5000人次,疑似留观54人,确诊20例,实现了COVID-19防治区域内首先发现,首先清零和院内无感染的3个防疫目标。
        【关键词】COVID-19;发热门诊;监测;哨点医院;卫生管理
        2019年12月以来,以湖北省武汉市为首发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现已证实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自2020年1月15日我院确诊上海第一患者新冠肺炎以来,共接诊了近5000例患者,其中疑似留观54人,确诊20人COVID-19感染,无一例医护人员感染,于2020年2月25日上海市长宁区最后1例COVID-19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实现了COVID-19肺炎确诊病例上海市范围内首先清零。
        此次COVID-19疫情我院积极有效地应对,及时发现、控制及排除传染性疾病和有效执行医护人员的防护,做到“不漏报一个病人,不错报一个病人,不感染一个医务人员。现就我院在此次COVID-19肺炎病人的防控工作中发热门诊具体做法报道如下。
1.硬件改造升级 优化提升发热门诊服务
        1.1保护非发热患者:上海市同仁医院于2019年经历上海市等级医院评审,在准备等级迎评的5年时间内,对全院的硬件设施进行了改造,作为守护上海市西大门的区域医疗中心,承担着区域疾病防控的职责,是区域内疾控的哨点医院,发热门诊就是重点改造项目之一。发热门诊管理规范要求发热门诊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2】。
        1.2保护医院员工:通过改造完善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等3条通道。清洁区设医护人员更衣室、会诊室、休息室、洗澡间等;污染区设有挂号、诊室、观察室、治疗室、抢救室、检验室、 DR 检查室、污物间、厕所及污物出口;半污染区设挂号室、检验室、药房; 设2个发热诊室1个抢救室1个隔离室。诊室、诊疗室、观察室、化验室、DR 检查室、药房、挂号室均设感应洗手池并配备标准洗消物品。
        1.3发热门诊采用“一体化”管理模式【3】:疫情发生后即组成了感染科、呼吸内科医务人员为主要医护力量负责发热患者诊治工作,在患者诊断、治疗、留观、转科、转院均由来自呼吸、感染、影像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的16位主任组成的专家组统一管理。疑似患者分高度疑似和低度疑似分不同楼层留观。在院领导统一动员和部署下共271名医护人员先后参与了医疗救治;医院专家团队还承担了全区疑似患者的会诊,共筛查病例100余人次。
2.制度培训到位 确保诊疗规范效果显著
        2.1强化相关制度流程培训。此次抗击COVID-19疫情医院运行背后有着合理制度流程作为支撑。医院感染管理科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 配合医务科,很好的行使管理和监督职能,建立自上而下的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体系。医院建立了48项相关规章制度,其中传染病相关制度12项,传染病报告相关制度3项,医疗废物管理制度14项,规范了发热患者从入门、诊治、检验、处置、报告、会诊、医疗废物管理等流程。
        2.2重视“一体化”发热门诊职责落实。发热门诊有各类职责10项职责、8项工作程序,对发热患者使用专用程序进行初筛。

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2.3实行首诊负责制。接诊医生在接诊过程中,特别注意询问病人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疫区接触史等有关的信息,结合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来诊的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经预检为传染病的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将病人转至感染性疾病科就诊,同时对诊室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2.4规范疾病传报上报。接诊医生要及时、完整、准确的填写保存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疫情管理专职人员必须每日查看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及时上报。对发现疫情登记项目不清晰、不完整、传染病报告卡填写不及时、不规范以及有传染病漏报的科室,依照传染病防治法追究责任外,可按我院奖惩条例按照情节严重与否进行适当处罚。规范的制定和执行,确保了我院不漏报一个病人,不错报一个病人。
        2.5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医院有医务人员三级防护原则【4】,一级防护: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外科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进入潜在污染区;二级防护:进入污染区的人员,采集疑似或确诊病例咽拭子的人员,转运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穿隔离衣/防护服→戴护目镜→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三级防护:对患者实施近距离高危操作,如为患者进行吸痰等近距离操作,可能被患者的分泌物及体内物质喷溅的诊疗护理工作前,除按二级防护要求外,加戴防护面罩。发热门诊及相关诊室采取三级标准防护原则,按要求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院制订的《传染性疾病消毒隔离措施》处理医疗废物。
3.建立监控流程 症状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我院地处长宁区,是毗邻虹桥交通枢纽的区域性医疗中心,除服务长宁70万常住人口外,还辐射周边六个区,最高日门诊达近万人。疫情发生以来医院领导非常重视,从流行病学的角度进行防控,采取了相应措施。
3.1优化防控流程,重新设计人流通道。疫情传播的重点是人与人的交叉接触,我院有6个出入口,其中4个为患者出入口,为把患者间接触减少到最低,根据人流出、入分离的“单向流动”原则,封闭医院部分入口,重新设计了单向的人流通路,做到“能阻能隔”,与员工通道也尽可能分离,设置醒目引导标识,专人负责管理。杜绝人员交叉回流。并在除门急诊和病房的单通道出入口外,其他所有通道均实施门禁管理。
        3.2监控关卡前移。发热是新冠肺炎患者最常见症状之一,发热病人筛查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将出入院区的各类人员进行体温监测前移到医院门口临时帐篷;将门急诊入口处关口前移,对前来就医的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体温测试和流行病学调查;在流行病调查工作中分“人工填表队列”和“手机扫码队列”,通过蛇形“一米线”及地面站立标识,防止人员聚集。
对住院病人的探视实施限时、限流;对所有员工、在院外包人员、医学生等严格落实健康监测及感染报告制度。
4.讨论
        COVID-19疫情的暴发对镇守一方的区域性综合医院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在应对传染性疾病“第一时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是抗击疫情的黄金原则。在医院感染控制管理上,站在全局视角上的疫情通报和监控制度的落实,是预警基础,信息传递不失真,各类人员流动管理是实现防控的关键,防疫物资的储备和措施落实管理到位,做到有备无患,是实现零距离接触、零感染的防护目标的目标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新华网.2020-02-11
【3】王占东, 赵炳卓, 韩雨凯.发热门诊布局的修正建议方案[J]. 中国公共卫生,2004, 020(002):137-137.
【4】索继江, 邢玉斌, 魏华. 医院内传染病防控与医院感染管理[J]. 中国医院,2006, 10(5):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