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针灸结合中药外敷对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52例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入院时间在 2017年2月至 2019年2月之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接受针灸结合中药外敷治疗的结合组(n=26)和接受传统治疗方案治疗的传统组(n=26),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结合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疼痛评分的比较上,两组患者治疗后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对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针灸与中药外敷的联合运用在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减轻了疼痛对患者造成的影响与伤害,促进了患者的更好治疗,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以及运用。
关键词:针灸 ;中药外敷 ;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 ;疗效
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属于老年代谢性疾病的一种,以老年人为主要的发病人群,其主要的发病原因为人体内钙的减少,导致患者出现骨密度降低的情况,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为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提供治疗服务的过程中传统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其费用高,临床适用性有限,并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分析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更好治疗方案。本文的研究对象为52例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入院时间在2017年2月至 2019年2月,对针灸结合中药外敷对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相关实验内容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52例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入院时间在2017年2月至 2019年2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接受针灸结合中药外敷治疗的结合组(n=26)和接受传统治疗方案治疗的传统组(n=26),结合组中男14例,女12例,患者年龄57~78岁,平均年龄为(62.3±3.8)岁,1个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有20例,2个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有6例;传统组中男13例,女13例,患者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为(63.4±2.9)岁,有21例患者为1个椎体压缩性骨折,有5例患者为2个椎体压缩性骨折,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实验研究,且签署了实验研究知情同意书,在基本临床资料的比较上结合组与传统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较强的组间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①运用传统治疗方案为传统组患者提供治疗服务,治疗的方法为外侧入路穿刺手术,手术应该在X线的引导下进行,并给予患者常规对症治疗。②结合组患者给予针灸结合中药外敷治疗,先实施中药外敷治疗,再进行针灸治疗,其治疗的方法具体如下:a.中药外敷治疗方法:方剂由艾叶、天南星、当归、透骨草以及红花、鸡血藤、防风、川乌和海风藤组成,将上述药物用清水进行煎煮,煎煮完成之后用毛巾对药物进行包裹,并完成患者患处的外敷治疗,每天治疗3~4次,每次的治疗时间在30 min左右,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b.针灸治疗方法:在患者中药外敷治疗后进行针灸治疗,主要的穴位包括委中穴、阳陵泉、血海穴、志室穴、环跳穴以及大肠俞穴、风市穴、腰阳关穴和命门穴、肾俞穴,每天针灸2次,并配合推拿按摩,主要的手法为按、揉、压、点、提。
1.3 观察指标
对结合组与传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满意度以及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均进行细致的观察与记录。治疗有效率的评价参照《中国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的相关标准进行,分为显效、好转、无效3个维度,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骨密度增加0.03 g/cm 3 以上,腰椎活动度有明显增加为有效;患者接受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骨密度增加0.02~0.03 g/cm 3 为好转;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无变化,且骨密度检查未见改变为无效,有效率=(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0%。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判定,0分表示无疼痛感觉,10分表示疼痛较为剧烈。
1.4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相关数据。计量资料采用()来表示,采用χ2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量数据使用卡方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结合组有患者26例,其临床有效率为96.2%;传统组有患者26例,其临床有效率为80.8%,在治疗有效率的比较上结合组明显高于传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png)
2.2 结合组与传统组各有患者26例,在疼痛评分的比较上,两组患者治疗后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png)
3讨论
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属于骨科常见病,在运用传统治疗方案为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提供治疗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向患者的椎体内注入填充剂,帮助患者病灶形成新的椎体,这种治疗方法不仅仅费用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适应每一个患者的需要,大多数老年患者并不能接受这种治疗方案,因此就应该分析适应性和有效性更高的治疗方法。针灸和中药外敷为中医主要的两种治疗方法,其中针灸可以通过对相关穴位的刺激而达到增加内分泌激素水平的作用,达到行气通络的治疗目的。中药外敷使药物直达病灶,具有强筋健骨的效果,更加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了疼痛的严重程度。由此可见,针灸结合中药外敷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具有传统西医无法比拟的治疗优势,其安全有效且价格低廉,更好的抑制了骨质疏松,减少了骨破坏,提高了骨密度,改善了患者的体质,对促进气血循环有着重要的作用,不需要手术就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与目的。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结合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评分的比较上,两组患者治疗后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对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针灸与中药外敷的联合运用在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减轻了疼痛对患者造成的影响与伤害,促进了患者的更好治疗,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以及运用。
参考文献
[1] 樊奥.针灸结合中药外敷对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分析[J].双足与保健,2018,27(17):186-187.
[2] 魏广洲.针灸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3):164-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