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标准化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间收诊的急危重症患者共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n=33)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33)实施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采用标准化护理模式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危重症;标准化护理;急救
急危重症患者一般属于医院的重点抢救对象,因患者均为急危重症,护理质量在急救措施上尤为重要,合理、有效且安全的护理服务对患者的急救成功和后期生活质量提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且与医院的整体护理服务质量有密切联系。据以往统计显示,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采用的合理、有效的护理方式能够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1],因此,本文针对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标准化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展开研究,根据本院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间收诊的急危重症患者共66例参与本次观察活动,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为25~78岁,平均年龄(39.24±3.12)岁;对照组中,男16例,女17例,年龄为26~79岁,平均年龄(39.78±3.45)岁。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对比中显示无任何统计学性质(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包括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做好抢救工作等措施,观察组实施标准化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1)成立标准化急救小组。院内由经验丰富的医疗、护理人员组成急救小组,制定相应的急诊护理原则和规章制度,各小组成员职责明确,并定期开展标准化急救技能培训;(2)抢救准备。在急救车120到达医院时,护理人员迅速对患者进行院前抢救,根据患者疾病的症状和发展情况给予相应吸氧,10分钟内出心电图报告,并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同时2分钟内检测患者呼吸,3分钟检测血压、心率等,及时告知医生,并采用急救物品或药物对患者进行及时救治;(2)迅速分诊。安排院内护理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迅速分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在运转中对病情随时进行评估,随时对患者采取急救措施,最大程度给于生命支持;(3)标准化护理。与患者的家属沟通并给予安抚,协助家属签署转诊同意书,交接医生进行运转,抢救护理组组长监督并确保每项工作迅速到位,护理人员分工合理,如静脉管理人员应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并保证静脉通道畅通。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静脉给药,其余护理人员应随时检查抢救仪器设备等并保证正常运行,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密切监护;因为患者病情较为危急,护理人员及时安抚意识清醒的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并关注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变化,缓解其紧张、恐慌等不良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急救效果;(4)交接工作。患者送至病房后,急救护理人员详细记录患者从接诊至交接班,病情进展、急救经过,抢救药物等,并完成交接工作[2-3]。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率,并进行统计分析。抢救成功率=抢救人数/总人数。
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为自制,阶级评分法,4个项目,各项目最高25分。总分值是0~100分。非常满意:≥85分;一般满意:得分在60分至84分间;其他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 SPSS20.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以X2检验, P<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抢救指标对比
观察组抢救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抢救成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png)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显著(P<0.05)。(详见表2)
.png)
3 讨论
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一般发展较为迅速,需要及时的抢救措施救治患者,但在保证抢救效果、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前提下,抢救期间需要给予患者安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标准化护理模式在临床中属于较为常见的护理方式,尤其在急救护理中,该护理模式主要围绕“以救治患者生命为中心”展开一系列的现场抢救和迅速识别措施,以现代化护理理念为基础,护理程序为主,加强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将临床急救工作和基本护理措施中各个环节进行密切配合,形成另外一种系统性的工作形式,能够使抢救工作更加的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和程序化,通过各部门护理人员的密切配合,有效提高急救工作的效率,保证急救护理工作顺畅完成,且在临床实施过程中发现,每一位护理人员在抢救护理工作中职责明确,动作迅速干脆,且具有对患者病情的瞬间评估能力,出现突发情况可以做到有条不紊的进行护理工作,保证抢救患者的生命安全,为其赢得宝贵的时间,显著缩短其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4]。在本次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标准化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中,通过本院66例患者的结果得出,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抢救成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显著(P<0.05)。
经由上述所得,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应用标准化护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缩短患者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值得大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柯海明. 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 饮食保健, 2017, 4(27):247-248.
[2]邵荣华, 陈晓丽, 黄琴. 标准化急救护理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评价[J]. 中外医学研究, 2019, 17(13):87-89.
[3]杨钰璐. 老年急诊危重症患者中标准化急救护理的应用[J]. 饮食保健, 2019, 6(29):163-164.
[4]张莉. 标准化急救护理应用在老年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临床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65):282-282.